跳到主要內容

殺狗興汪 - 說書版

是否曾有過誤會別人的經驗呢?

誤會有時難以避免,因為我們只能看到眼前,卻看不到以後的發展。

前面用了許多篇幅,介紹認識濟公師父的內涵,接下來的故事,將能體會什麼是濟公師父的風格。

濟公師父說:
「有一對農夫夫妻,他們在種田的時候,剛好看到濟公師父走了過去,農夫先生的很有禮貌的問:『師父啊,您吃飯了沒有啊。"

濟公師父說:『還沒吃啊。"

農夫先生就熱情的說:『不然師父晚上來寒舍吃個素齋飯吧。"

濟公師父卻說:『師父我不吃素喔,今天想要吃點狗肉啊。"

"啊??狗肉?",這對夫妻說,"我們家有一隻小黃,牠這麼乖,我們怎麼忍心殺牠來吃呢?牠陪伴我們這麼多年了,這不可能的。

師父啊,我們家沒有狗肉"

農夫的妻子很生氣的站了出來,她說:『我來說啦,師父啊,沒有狗肉可以吃,我們家雖然有一隻狗,但是師父你怎麼可以這麼做?

我們好心要請你吃素齋,你卻要這麼做,真是得寸進尺!"

做先生的趕緊拉住老婆說:『哎呀,別這樣啦。"

濟公師父搖搖頭說:『你們沒有狗肉也不用這麼兇嘛,請不起就不要請嘛,我去找別人啊,何必這樣呢?"

先生還是想要打個圓場,說:『師父啊,沒關係啦,不然還是吃個素菜啦。"

妻子又忍不住跳了出來:『不用!不吃就不吃啊,居然叫人殺自己的狗來吃,你算什麼,把我們對你的尊重當做了什麼啊?",這個做妻子的,氣到不停的罵,先生趕忙把妻子拉走,兩個人就一邊走一邊吵著回家去了。

老遠還聽見老婆罵說:『你看,就叫你不要信師父吧,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你們說,濟公師父有沒有被人罵過啊?當然有啊。

濟公師父笑了笑,一邊走一邊笑,他雖然被別人罵了一頓,也好像沒事一般,這時又來到一戶人家,夫妻倆在門口廣場上曬著金針花,他們看到濟公師父來了,熱情的喊著:『師父啊,你來了,天就要黑了,我煮碗金針花給師父吃好嗎?"

濟公師父還是問說:『你們有狗肉嗎?"

夫妻兩人一聽傻了,說:『師父啊,我們沒有狗肉,只有金針花可以吃啊。",他們也不生氣,只是照實的回答。

你們看看,為什麼這對夫妻的反應,和前一對夫妻的反應完全不同呢?為什麼前一對夫妻這麼生氣,第二對夫妻卻沒有什麼情緒呢?

為什麼呢‘

因為啊,兩對夫妻的環境不同,這一對夫妻沒有養狗,所以他們對狗沒有感情,但是前一對夫妻有養狗,說要殺他們的狗,怎麼可能會答應。

你們誰有養狗啊?舉手!」

有一位門生舉起了手,他家裡有養一隻貴賓狗,他相當疼這隻狗,有時還會帶來廟裡。

師父這時故意說:「我要去你家吃狗肉,你要怎麼回答師父?」

門生想了想,說:「我會說,師父可以吃些其他的東西,狗肉真的沒有。」

師父又說:「你家明明有一隻狗啊。」

門生回答:「真的不行啊。」

師父說:「那你這樣對師父不敬,你走,別做門生了。」

門生還是一樣的態度說:「師父啊,真的不行。」

師父哈哈一笑說:「你們看,有養狗的人都是這樣的心情,這兩對夫妻就是情境不同,看到了嗎?

當情境不同,做法就不同,

第二對夫妻還是好脾氣的勸師父說:『不然還是吃點金針吧。",濟公師父仍然說:『沒有狗肉,師父不吃啦。",就這麼走了。

濟公師父走啊走的,來到了一戶獵戶人家,他們專門在賣山產,捕捉山上的動物煮菜給客人吃,一看到濟公師父,他們也喊著:『師父啊,還沒吃飯吧,我剛剛抓了一隻松鼠,煮給師父吃吧。"

濟公師父說:『師父要吃狗肉。"

"狗肉?!!師父你要吃狗肉??",獵戶一副訝異的口吻,他說:『師父,你等我一下,我馬上去抓。"

過沒多久,獵戶真的殺了一隻狗,拿了進來。」

一旁有位師姐,忍不住說:「真的殺了嗎?」

師父說:
「當然是真的啊,打獵的人什麼都可以殺啊,既然師父說要吃,他當然就去打來給師父吃啊。

你們說看看,這個濟公師父是不是很糟糕啊?

這時,這個獵戶就把狗肉拿去煮了一頓豐盛的料理,濟公師父吃得津津有味,
"嘖嘖 …. 真是好吃啊。",

這時,那一對農夫夫妻剛好經過,看到了這一幕,站在一旁直搖頭,他們說:『這和我想像中的濟公師父不一樣啊。"

如果是你,在這個故事裡,如果要融入這個角色,你會怎麼說呢?來來來,妳來說說看。」

師父要剛剛出聲的這位師姐回答,師姐一開口就說:「哎喲,阿彌陀佛,這位真的是濟公禪師嗎?他的思想怎麼會這麼奇怪?」

師父說:
「是了,如果你是故事裡的這個角色,你是不是也會對濟公師父有怨嘆啊?

濟公師父居然吃狗肉,然後這對獵戶夫妻居然還殺狗給濟公師父吃。

你們想想看,從過去到現在,師父是不是也曾做過一些事情,讓你們覺得心裡不認同呢?是不是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呢?過去師父對你們教訓、教導,想想看當初的感受是什麼。」

師父要大家體會一下農夫夫妻的感受,不認同師父的感受,然後才接著往下說。

師父說:
「回到故事,看到濟公師父吃得這麼開心,獵戶夫婦兩人也覺得很開心,他們不會批評濟公師父吃狗肉,因為他們原本就是打獵為生,已經習慣了殺生。

等到隔天,濟公師父殺狗吃肉的消息傳了出去,鎮上的人們看到濟公師父,都投以異樣的眼光,或者是轉身就走了,不想和濟公師父說話。

這個時候,就是一個無知,他們有沒有思考,為什麼濟公師父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們是學習濟公道的人,你們就要融入濟公道的角色,人生的角色,什麼是門生的角色,既然身為門生,就要明白師父的作法背後總有原因,不能用別的宗教信仰來衡量濟公師父。」

許多的事情,不是當下能夠看清,在天地萬物的運行法則面前,"我"只是一個微小的概念,濟公師父的風格,是門生要明白清楚的。

師父說:
「獵戶夫妻第一次吃到狗肉,這才發現原來狗肉這麼好吃啊,於是他們開始每天抓路上的流浪狗來做菜,賣給客人吃,他們的生意也變好了,客人們也覺得好吃。

就因為濟公師父的一句話,這一對夫妻這麼做有沒有造了業呢?

是造了業,每個人都會這麼想。

於是農夫夫妻開始四處批評,到處找人議論濟公師父的行為如何如何不對,但是那對種金針花的夫妻卻是一點感覺也沒有,還是過著原本自然平靜的生活。

至於第三對夫妻,他們的生意變好了,他們感謝濟公師父。

鎮上一些村民,原本都會對濟公師父奉獻的人,也不再奉獻了,在這個時候,有一天的深夜裡,所有的村民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龍降臨了。」

為什麼濟公師父一樣是吃狗肉的要求,三對夫妻的反應卻是完全不一樣呢?有的人覺得不對,有人覺得無所謂,有人覺得感謝,這是什麼樣的緣故呢?

或許,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背景和價值觀不同,或許,是因為我們仍然難免會用自己的觀點,去量測比較別人的想法,所以有了對錯好壞的感受。

人生如果只有對和錯,就好像世界只有黑與白,

獅子追捕羚羊,填飽肚子,也餵養幼獅,那麼,獅子是壞人嗎?

是否也有過受人誤解的經驗呢?

我們的人生也像濟公師父一樣,有時我們的苦衷不被別人了解,有時會遭受別人的批評,能不能像濟公師父一樣,笑笑帶過呢?

濟公師父說:
「說到那一對養狗的農夫夫妻,因為無法接受濟公師父殺狗的行為,所以四處批評,然而,在他們的人生之中,有錯嗎?其實沒有錯。

因為他們認為濟公師父是佛道中人,就不應該違反佛道的規定,那他們當然要跟大家說,叫大家不要跟隨濟公師父。

然而,如果他們是信仰濟公道的人,卻不知道濟公師父的道在何處,就好像你們選擇跟隨一個人,卻不知道這個人的思想與做人如何,已經跟隨了濟公師父,受濟公師父的教導和照顧,有了門生的資格,卻不懂濟公師父的道是什麼,那他的功德就要隨著他口中的批評而放水流。」

失去功德,並不是因為他對濟公師父的批評,而是因為他違背了自己的選擇,因為他選擇的心態錯誤。

他選擇走入濟公道,卻不想要學習濟公師父的道理,已經受到了濟公師父的照顧,卻還用別人的規定批評自己的信仰。

既然我們的功德,是因為相信這一份信仰而來,

我們奉獻付出的功德,當然也會因為懷疑自己的信仰,而一點一滴的流失,這一點要有清楚的分別。

有一句電影台詞說:「你想拿明朝的尚方寶劍,斬清朝的官?」,這樣當然不行,這是時代的錯亂,當然會受到怪罪。

同樣的,拿其他信仰的規定去質疑濟公師父,是否也是一種信仰的錯亂呢?

對於信仰,不要只有心靈寄託,因為有所寄託,就會停止了成長和改變。

"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庭,我只好認了夫妻這門功課,接受我的處境,繼續忍受這個只知道伸手要錢的男人。"

"既然一切都是因果宿命,那我就看開、認命吧,我接受自己找不到一個好男人的宿命。"

"濟公師父幫我發大財吧,等我發了財一定會捐一筆大錢給廟裡。"

真正的信仰,不會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宿命,所謂的正信,是要在信仰的思想中提升自己的思維、布局與邏輯,要改變自己的心境,不要死氣沈沈,要讓自己對人生抱有熱情,充滿動力,積極創造善緣,改變所謂的宿命。

但是啊,如果光是用想的,只想要有一個安穩的成功計劃,卻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終究會一事無成;

但是啊,如果你的心裡總是同時背負著許多的包袱,光是回頭看著身上的包袱數量,是不是就會讓人失去了力氣呢?

濟公師父說:
「經過了一個禮拜之後,獵戶夫妻把鎮上的流浪狗都抓得一乾二淨,街上一隻狗也看不到了。

這時,鎮上的村民們都開始做夢,夢到有兩隻龍,其中一隻龍有九十九個頭但只有一根尾巴,另一隻龍則是有一個頭卻有九十九根尾巴,這兩隻龍來到了村子,這兩隻龍最愛吃狗,牠們覺得很奇怪,怎麼路上一隻狗也沒有了。

這時村子裡的狗,只剩下農夫家裡那一隻小黃,所以這兩隻龍就去到農夫家裡,小黃看到兩隻龍,就不斷的狂吠著。

這時,九十九顆頭的龍先說:『讓我來吃了牠。",問題是,哪一顆頭要先進去呢?能進去的入口就只有大門一處,這九十九顆頭吵了半天,還是拿不定主意該讓哪顆頭先進去,討論了好久好久,最後只好放棄,改讓另一隻龍先進去。

於是另一隻龍的頭先伸了進去,但是牠進得去嗎?

當然進不去,為什麼?因為牠有太多尾巴了,只有龍頭在入口處掙扎著,龐大的尾巴們怎麼也擠不進去。

到最後,這兩隻龍都沒有吃到小黃,只好打道回府。」

九十九隻頭的龍因為討論不出一個結果,導致事情無法有進度,這是不是就像我們有時雖然有了一個動機,卻會左思右想,怎麼也拿不定主意,或者是四處去問別人的意見,最後仍然是什麼也沒有做,人生也沒有改變。

至於另一隻龍,明明只有一顆頭,卻要背負九十九根尾巴,這是不是也很像我們的人生呢?

明明只有一顆腦袋,在每一個當下只能選擇專注一件事,卻是捨不得放下其他的事情,想著擔心著其他的事情要如何收尾,

這樣的心思就像這個龍頭,每一件事它都要同時去關心一下,忙碌得不得了,明明只有兩隻手在做事,這個龍頭卻要每個尾巴都去照顧,這樣的心累不累呢?夜裡還能好睡嗎?

明明手上拿著鍋鏟,心裡卻是記掛著:

"明天老闆交代的事情,要是準備得不夠完美,被別人批評怎麼辦?"

"小孩的功課不好怎麼辦?老是愛打電動怎麼辦?以後會不會找不到好工作?"

"師父叫我要去跑步,我都找不出時間去跑,要怎麼辦?"

能不能讓我們明白動機,一次只專注一個問題,專注在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包袱就把它放掉。

"煮完飯,我再花個半小時準備工作,除了我,沒有別人可以做得比我好了,現在先煮飯。"

"小孩的未來不是我能決定的,我不要再給自己施加壓力,也許我煮完飯可以陪陪他,看看我能做些什麼,現在先煮飯。"

"時間是我自己掌握的,如果真的沒時間,不然明天大家吃外面餐廳就好,我就有時間跑步了,那我現在先煮好今天的晚餐。"

一隻龍,只需要一個龍頭一個動機,一次只要一條尾巴一個收尾,這樣才能成龍啊。

回到故事裡,濟公師父說:
「就在大家做了同一個夢的隔天,濟公師父來到鎮上,跟大家說:『鎮上一隻狗也沒有了,但是師父這裡有十幾隻小狗,你們有人想要養嗎?"

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想要養嗎?畢竟濟公師父的形象已經被許多人說成是妖僧了,又是吃狗肉的人,村民們心裡也會懷疑師父的動機,不想再造業了。

而且,他們才剛剛做過那個夢,他們害怕養了狗會招來惡龍,所以沒有人想要養狗,那麼,濟公師父的小狗要找誰來養呢?濟公師父的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呢?」。

人生就是戲。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曾經輪迴了不知道多少次,在那麼多次的人生體驗中,才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我們雖然不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悟道,但是我們可以在人生的戲中,明白每一個人角色的感受。

我們可以在濟公師父的故事裡融入每一個角色,

如果我是濟公師父,我是什麼樣的心情,如果我是養狗的這對夫妻,如果我是村民,如果我是村裡的一隻狗,在每一個情節的轉變,每一個心情的轉折,在看完故事之後,如果能夠體會每一個角色的苦衷和難處,如果能夠不用好壞、對錯去評斷他們。

也許,我們就不會再執著這個"我",就會開始醒悟。

濟公師父說:
「在這個時候,鎮上的村民們沒有人想要養狗,於是,濟公師父來到了獵戶夫妻的家裡,

濟公師父說:『過去因為師父吃了一隻狗,所以你們殺了四五十隻的流浪狗,也賺了不少錢,但是這叫做‘不義之財’,也因為如此,師父要你們封刀,不能夠再殺狗,要把你們的福德補回來。

師父現在要開始教你們方法,教你們如何養狗、如何訓練狗,並且從現在開始繁殖狗隻。"

這真是奇怪啊,一個本來在殺狗的人,卻忽然要他開始養狗,咦~~~這時劇情來了一個大反轉哦。

這對夫妻於是照著師父教的方法,在兩三個月後,狗的數量從十幾隻繁殖到二三十隻,雖然如此,鎮上也沒有人想要買狗來養,大概是怕買了又被獵戶抓去殺。

這對夫妻也覺得無所謂,他們心想:『沒關係,反正聽濟公師父說的,我們就用過去殺狗賺來的錢,來繁殖這些狗。",不久之後,狗隻的數量繁殖到了四五十隻,而且每隻狗都相當的健康,

為什麼健康呢?因為濟公師父有教導他們照顧、訓練狗隻的方法,這時,濟公師父又上門了,

濟公師父說:『是時候了,你們就把這些狗都放生吧,讓牠們自由。",這對夫妻也就照做了。

就在同一個時間,山上爆發了嚴重的鼠患,近千隻的老鼠從山上流竄到鎮上來,村民們的農作物、倉庫裡的收成,眼看就要被老鼠吃光了,這時,獵戶放出來這四五十隻的狗兒因為受主人照顧,牠們有一個護主的心,於是狗兒們開始大戰鼠群,四處去獵捕老鼠。

為什麼這些狗會打獵呢?因為獵戶照著濟公師父的方法,再加上獵戶自己的經驗,長期的訓練牠們,所以每一隻狗都懂得如何打獵。

最後,所有的老鼠都被狗兒們咬死了。

而這些受到鼠患驚嚇的村民們,見到狗兒們保護了自己的農作物,他們感謝這些狗,於是村民們都主動認養了一隻狗,一方面是感謝狗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預防老鼠再次出現。

你們回想一下,原本街上有四五十隻無人照顧的流浪狗,被獵戶殺光之後,現在又重新訓練了四五十隻與人親近的狗,也因為這一次的鼠患,讓原本不想養狗的村民們,開始有了對狗的愛心,

而原來以殺生維生的獵戶夫妻,也因為轉做養育狗兒的事業,因此賺了大錢。

有村民就去問濟公師父,為什麼當初要殺狗呢?為什麼要讓那四五十隻的流浪狗都因此被捕殺呢?"

濟公師父說:『因為原本村民們不喜歡狗,路上的流浪狗沒有與人親近,更是無人照顧,牠們的體質不夠強壯,無法與鼠群對抗,也沒有保護村民的心,到時流浪狗被老鼠咬死,將會造成傳染病,將會讓整村的瘟疫爆發,到時不只是你們的農作物不保,最後可能會演變成滅村的災禍。

所以師父才要做這樣的安排,你們才能躲過了這一場巨大的災禍。"

原來一切都是濟公師父的巧安排,這也讓村民們更加的珍惜照顧這些狗,如此一來,這個村莊是不是更加的繁榮了呢?

你們想一想,濟公師父做這些事情,是不是吃力不討好呢?當初為什麼會受到了農夫夫妻的怨嘆和中傷呢?

所以這個故事說明了,你們個人的感受和想法,你們對於事情的看法,無法讓你們看懂濟公師父的布局是什麼,你們的看不懂,就是要讓你們深思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要向老師學習呢?就是因為我們"知"的不足,因為我們的"不知道",先學會"不知道",才會明白如何虛心的學習受教。

濟公師父說:
「在故事中,有明白什麼樣的感受嗎?

為什麼濟公師父要讓獵戶夫妻造這個業呢?

那是因為如果沒有他們,就找不到其他人完成這一件任務了,而且後來他們不是也"功過相抵"了嗎?

他們把殺狗賺來的錢,拿來養狗,他們其實並沒有賺到錢,這四五十隻狗都是自由放生,沒有讓他們賺到一分錢,到後來,有些狗也回到了獵戶的家裡,獵戶也不再殺狗,而是做起養狗和照顧狗的事業。

如果沒有一開始的殺狗,又怎麼會有後來的養狗,和後來的拯救村莊呢?

所以,有人還是會問那個問題:『為什麼濟公師父不一開始先說清楚呢?"

好好想一想啊,想一想濟公師父的動機。」

故事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像真實人生,真的去走那個痛苦的過程,如果能夠融入角色的感受,彷彿自己走了一趟人生,那麼收獲就會大大的不同。

感受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因為在習性之中,在習慣的生活中,每天習以為常的上下班、家庭生活中,是不會有特別感受的,融入別人的角色,就能暫時離開"我"的角色,看到了不同的角色的感受,就有了改變的契機。

"如果我是最初被殺的流浪狗,我明白了自己的生命,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生命而犧牲,我要選擇無怨,我要接受這個安排。

這一世的我,本來只能在街上流浪受苦老死,本來是毫無價值的受苦,現在因為濟公師父的安排,我的生命反而造就了救人的福德,濟公師父讓我的受苦帶來了價值,幫助我啟動了這一分善念,就讓我心懷感恩的走入下一個輪迴吧,阿彌佛陀。",這是流浪狗的角色心情。

"原來濟公師父的教導是這個用意啊,如果執著不能殺生,那要如何解救村民呢?如何讓流浪狗的這一世得以啟動呢?為什麼我會執著在不殺生呢?",這是聽故事的人的心情。

古佛說:『學我之道,你們會成魔啊。",故事裡濟公師父的殺生,是因為濟公師父的修心,一般人如果不懂得這一點,而以為濟公道裡講的是可以殺生,那就走錯了方向。

心的觀點,決定了故事的觀點,如果能夠低頭虛心接受點醒,我們的格與境界就能有提升的機會。

一個"殺生",萬般牽累。

古佛說:『你修口,我修心。",

與其執著在修口言的不殺,修行為的不殺,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修這一顆心的不殺。

故事說完了,但是明白濟公師父的苦處了嗎?

濟公師父說:
「你們知道如何融入角色了嗎?

為什麼濟公師父要殺狗?

為什麼種金針花的夫妻,覺得無所謂?聽到濟公師父被別人罵也無所謂?也不會為師父說一句話呢?

當別人說我們的廟不好的時候,當別人說師父不對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為廟、為師父說一句話呢?

所以,你們要想想看,在過去跟隨師父曾經走過的路,曾經發生過的經驗,把思想融入自己的角色,就會明白師父要說的意義在哪裡。

就像殺狗的夫妻為什麼感謝濟公師父呢?因為他們的生意變好了,賺到錢了,但是後來濟公師父是怎麼引導他們修補福德呢?過去曾經得到師父幫忙生意的門生,他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有明白自己該做的事情嗎?

師父這段日子以來所說的故事,都在告訴你們,要如何成為濟公師父的門徒。

看看我們廟裡的這些門生,他們的慈悲表現在他們的言行之中,他們不會互相批評、不會互相攻擊,更不會看別人不起,他們的"不殺生",其實表現在他們的言行態度之上,而不是執著在"殺狗"這兩個字,你們就是要明白這樣的感受。

所以啊,要深入自己的角色,不然,這狗就白殺了。

要學著把師父告訴你們的故事,變成你們的生活法,用在你們的做人做事,試著想一想,如果你是這個角色,你會如何處理,你的感受會是怎麼樣?

聽故事的你們,每一個門生都是故事裡的人物啊。

有的人聽了故事會說:『濟公師父怎麼可以殺狗啊?",你們又會用什麼心情回答他呢?

師父說了,在佛教的確不能殺生,這對養狗的夫妻對濟公師父的批評並沒有錯,因為他們是站在佛教的角度,但是如果是濟公道的門生,思想就要不同。」

有位門生問:「請問師父,所以濟公道可以殺生嗎?」

師父說:
「所以,濟公道說的是"功過相抵",要明白動機。

故事裡,如果沒有殺狗的過程,這個村莊就要因為瘟疫而滅村了。所以,你要為了流浪狗而慈悲嗎?要讓村莊因為你的慈悲心而發生瘟疫嗎?

佛祖是慈悲的嗎?不是的,佛祖是殘酷的,如果一個人不能自我啟動、如果不願意採取行動,那麼佛祖也無法救他。

如果一個人總是自怨自艾,總是自我憐憫,卻沒有自我啟動,這樣的人能夠成佛嗎?佛祖有任何方法可以開導他嗎?

所謂,佛法無邊,佛法就像遼闊無邊的大海,沒有一處可以讓你扶著的"邊",你得要靠自己浮上水面,要拿出實力、要拿出努力。

一位高僧想要得道,他一定要累積自己的修為,如果一個人總是要靠別人養活他,這樣的人不可能成佛,他一定也要經過修戒、修定的過程,他才有可能成佛。」

修戒、修定、修慧,是佛教的三無漏學,是修行的根本。

師父說:
「有心向道、有心成佛的人,他的慈悲心是在當下感受,這就是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

你們如果有心,就能在這個故事之中開悟。

當年六祖慧能,也是同樣受人誤會,在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之後,他連夜逃走,有人就說六祖是貪圖權位,但是六祖真是為了貪圖權位嗎?

濟公師父殺狗,真是為了愛吃狗肉,為了殺生嗎?」

這個故事,在教導我們動機,什麼樣的動機呢?

濟公師父說:
「一個人總是要經過修定與修戒的過程,才有可能成佛。」

這一句話點出了動機。

在濟公道中,有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

許多宗教都會勸人不要唯利是圖,但是為什麼濟公道反而鼓勵我們追求經濟呢?難道學濟公道的人,就可以唯利是圖嗎?

當然不是,要明白動機,我們才明白如何修持自己的心。

追求經濟,是為了養生,是為了讓自己有健康的身體;追求養生,是為了道德,如果沒有健康,要如何學習道理,並且實現於生活中?

所以追求經濟,是為了修道與行道。

因為有了道德的動機,所以我們在賺錢的時候,當然不會賺黑心錢,我們還會主動奉獻與付出,這就是明白動機的分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進香活動心得分享整理

濟聖宮緣濟公廟,2020年九月十九日門生進香的感想心得整理如下。 (1) 葉鐏銥 活動後分享一下感受:在高速公路看到賓士五八車牌車隊就非常感覺親切,尤其左邊綁的紅條子更加熱情,油門不知不覺一直踩下去,內心一直嗨起來,等到清醒的時候速度已經到了170,測速器也一直響已經超速了已經超速了,耳朵有聽到但是心未執行降低踩油門的速度,不知道過得定點的測速照相機,是否留下深刻印象,萬能師尊是否讓測速照相機能夠忘了我們的車速, 感謝我們的委員會這些委員認真的策劃細心的規劃,主委和羽副主委悟國帶領的靜子和靜紅安排車子的乘客人員和桌次安排非常辛苦謝謝您們,主持大哥安排晚餐菜色還有康樂打擊樂團辛苦了, 熱情來參與共同興趣的門生有你們的參與感受大家的熱情,最後也謝謝最疼愛我們的師尊提供每次戶外參與的活動的贊助經費,讓我更多的休閒娛樂結合家庭的活動, 這次參香活動,濟聖宮緣濟公廟讓我感到與師父在一起出門光榮尊貴! (2) 悟靈機 以前進香,濟公禪師的佛扇,有時候會因某因緣而斷扇,但是............................. 這次進香非比尋常,氣勢磅礴,瑞氣千條,有一尊濟公禪師,剛出廟門,扇子就被弄斷,扇子斷掉,這情形不是沒發生過! 住持我有恃無恐,馬上將扇子換新,會發生總是有原因,早在我預料之中,真是神算。(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全程在歡樂參香順利下,回駕。 進喔!進喔!進喔!門生很嗨的喊著。 神尊一尊一尊由門生手中接龍似的回歸原位。 突然,有一尊神尊扇子斷了,怎麼又是同一尊,扇子早上才換新,下午回廟,新的不是變舊,而是變短,因為又斷掉了。 斷一次也就算了,居然同一尊,佛扇連斷兩次。 更神奇,突然,又有一尊報到,無ㄧ不成二,扇子也斷了。 害我頭直搖,像似要降駕的樣子,無奈,莫非是天意。 但是,想到師尊教我們濟公道,就是不怪東怪西,事情發生了,就要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所以啦,在午夜時分,獨自的我,趕快替兩尊濟公禪師裝上新的佛扇。 功德圓滿。 附記:那尊濟公禪師以前有斷扇紀錄,連同進香當天,總共斷了4次,可能祂不愛木頭製的,所以這次改換金屬製的佛扇。 (3) 靜顛 在進香活動前聯絡這三間廟的主委時,每一家都會告訴我他們知道是「那一間賓士車隊的廟」,儼然「賓士車隊的廟」已經成為我們廟的稱呼了。 這次的車隊數量又比上次多出2倍以上,人數也是倍數成長,在葉董的帶領與靜羽的細心規劃下

濟公解心

師父說: 『人要知道修口的重要性,要去做,千萬不要口出狂言,不要口出惡言。 面對工作上惡劣的環境,種種讓人煩心的事情,要感謝這個工作、感謝這個環境給我們機會修口,要時時記得修自己的口,遇到事情時不要情緒失控,不要出口傷人。 如果還沒有學會修心,就要知道如何"解心",如何讓自己的心能夠解套、能夠放鬆。想要解心,就是要修自己的心性,就要知道什麼是"行為",以及"人為"。 "人為",就代表你讀過的書,肚子裡的學問,整體表現在外的智慧,這智慧就叫做"人為"。 "行為",就是你所做一切的結果,行為會影響未來你要做的一切事情。 人為與行為,就是你們要學會的分別,才有正確的心態。 舉個例子,與很多朋友一起去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情,就要營造那個愉快的氣氛、感受,不要因為一點不如意就說出破壞氣氛的話。好像師兄師姐們一同來到廟裡,既然有機會相聚,就是要同樂,那就保持著這個想法,就是人為。 你們為什麼要來和師父說話?就是為了用心、為了用智慧學習如何看自己,修自己的心性,修自己的人為和行為,行為就是結果,而人為是可以被改變的。 所以師父總是在教導你們的人為,就是為了改變你們的行為,所以先要有快樂的想法,你的行為就會完全不同了。』 人說"事在人為",我們學習模仿,提升了智慧之後,表現出來的智慧也就不同,行為也會不一樣,原本受到執著綁住的心,就有可能解套,就是師父說的 ” 解心 ” 。 師父說: 『說到個人的行為,你們的"心性"和"人為"如果沒有修到位,你們就沒有辦法擁有足夠的熱誠。 心看智慧,智慧看心, 這就是說,心是看著智慧啟動行為,而智慧也照看著心的安定,但是要如何保持這智慧的"人為"可以不斷的照看著你的心呢?就是要有足夠的熱誠。 師父說的三個階段:心、智慧,與熱誠。 你的熱誠如果不斷,你的智慧就能夠時時看到你的心在哪裡,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裡,這就是熱誠的重要所在。 有了熱誠,就能夠克服情緒、習性、和自己的個性,行為也就不同,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之中,轉變你們的心態。』 熱誠推動了智慧與心,師父說,心、智慧、熱誠三者相互輔助,幫助我們修了"人為",然後改善了我們的行為,熱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師父說: 『對人生不可以失望,對於人生,你可以暫時的忘起

濟公道的經濟養生道德

人生每一天辛苦的工作為的是什麼呢?面對工作,又要如何才能保有鬥志,並且 快樂地 面對生活呢? 師父問門生: 『 在 濟公道 之中,有 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你認為哪一個比較好呢?』 門生回答:『養生是基本,有了身體健康才能拼經濟啊。』 師父搖了搖頭說: 『如果你沒有賺到錢,你要如何養活自己?如果養活有困難的話,就更別談到養生,如果你沒有賺到錢, 又 要如何談道德呢? 好比說, 師父問你,如果一個產品原本是賣五元,但是這個產品現在缺貨,大家都在搶購,而你剛好 需要賺 錢,所以你把價格拉高到了一百塊,這樣符合道德嗎?』 門生想了想,心裡有些猶豫。 師父於是接著說: 『這就是師父說的,先要有經濟,才會有道德,在經濟的"利益"之中,沒有道德的分別。 只要我們沒有刻意欺騙別人,經濟 也 只是市場機制的運作,在商言商,市場機制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貨源不足時,價格抬高,而庫存過多時,我們也必須降價求售,這都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自己也要明白甘願 ,所以這時就不需要考慮道德 , 因為 市場行情時時都在改變,要懂得變通,要知道如何靈活調整方法,才能夠應對時時改變的局勢。 做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欺騙、胡鬧,那就失去了道德的分別,在社會上,就要知道你是如何與朋友相處,要知道你自己的感受,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之中做到道德的分別,要知道如何符合道德,也要知道哪些行為是違背道德的,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 經濟之中,賣賣雙方本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商品價格的調整與 道德 無關 ,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要適時分別經濟與道德的不同 。 師父說: 『有的時候,你雖然明知 做生意的 願打願挨,卻又覺得自己做錯 了 事情,這個時候,你只是需要學習 與 分別 經濟和道德的不同 ,你心裡就不會困惑,你就能夠快樂了。 就像 是 每 一 天領公司薪水,就是快快樂樂去工作,該做什麼就去做,該承擔就承擔,不需要一直擔心下屬有沒有認真做事,不需要在無謂的擔心之上,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也浪費別人的時間, 人生,就要有鬥志,如果失去了鬥志,如果不能滿足自己,遇到逆境和困難的時候,這個人就要失敗,所以你要滿足自己,要找到自己的鬥志,每一天就是讓自己充滿開心的感受。你的心情雖然有改善,但是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