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人們說,修道的路辛苦,那份辛苦也許是來自於一個神聖的目標,為了要符合別人的標準,修的是別人的要求,以為做不到就要被扣分,以為會受到處罰的恐懼,反而讓我們難以逃脫煩惱。
§ 書寫的能力
濟公師父說:
「在故事裡,阿賢明明是一個觀察入微的人,能夠看到一些很好的重點,為什麼他的表達能力就是無法婉轉表達、就是無法布局呢?
就是因為他沒有書寫的能力。
師父教你們練習書寫,是為了練習布局、規劃的表達能力,在寫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會寫的地方,就知道要再學習、要再去多加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會知道事情的邏輯,日後應該如何說話。
書寫,就是練習思維、布局的邏輯,有了邏輯,就懂得如何開口。
如果沒有足夠的書寫練習,如果沒辦法讓自己的想法融會貫通,自己的說話就不容易講得通順。
就像你們書寫一篇文章,有時需要一杯咖啡醞釀情緒,或者需要一個舒服的地方,需要一個情境和氣氛,你們才能夠靜下心來規劃如何做事情。
問題是,在你們與別人說話的時候,情緒能夠醞釀嗎?說話的內容可以讓你規劃嗎?當然不可能讓你有機會規劃,遇到突發的狀況時,你們要怎麼辦呢?
所以記得要每一天練習書寫,每一天累積自己的邏輯,有了邏輯,才能夠對應改變。」
書寫,就等於是另一種"頓道"的方法,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把資訊收集完整,把思緒整理清晰,一開始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句話的整理,寫久了,自然就知道怎麼起承轉合,明白如何布局自己表達的邏輯。
好像是做業務的人,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說話,師父教我們要每天寫筆記,把今天和客人的對話寫下來,然後想想看,能不能講得更好,客人問到什麼問題,應該怎麼說話,要如何得體的應答,多多的練習,慢慢的改變。
每寫一篇筆記,就是為自己加上一分,就是為自己增添一份修行,就可以為自己快樂,因為我們又前進了一歩。
師父說:
「像是阿賢這樣的人,只要懂得方法,一樣可以讓他成為得力的助手。
所以,要知道如何挽人心啊。」
像阿賢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強,但是應對不好,遇到這樣的人,如果只是不斷的責怪他不會說話,這樣是無法改變他的,只會更加的打擊他的信心。
所以要教導他用書面訓練,為他自己加法,每天讓他書寫自己的想法和改善方法,讓他在書寫中練習思考,
只要明白動機,無論是我們或是阿賢,都能夠在快樂中進步自己,因為我們學會引導挽人心,而阿賢也學會了成長。
§ 成就自我的快樂
師父說:
「記得,完美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一定要經過挫折,你們做的事情,不是為了追求完美,而是為了要合乎規範,凡事只要合理就好,不必要求十全十美,你們的人生才會快樂。
當一個人什麼事情都想要追求完美的時候,別人的標準只會更高,你們永遠也做不到別人的要求,又何必為難自己呢?
濟公道是什麼呢?笑笑而已。』
完美,是否有意義呢?何必追求不存在的標準。
就像在濟公師父的衣服上,總是有著許多的補丁,這是什麼緣故呢?
那是因為濟公道的路,總是坎坎坷坷,因為事情不可能一次就成功,人沒有十全十美的,都是需要學習的,事情做錯了就是調整再來,每一次的修正,就像是一塊補丁,就是我們學習成長的記錄。
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人心的試煉,就是一個破洞、就是一個補丁,濟公道的道路就是這麼走的,我們不需要當個聖人,也不需要當個英雄,我們只需要照顧好自己。
在濟公道裡,我們總是笑看人生,笑看那些坎坎坷坷的坑洞,是如何成就了我們的修行,一切隨緣啊。
師父說:
「就像是媽祖婆會要求師父,佛祖也會要求師父,觀世音菩薩也會要求師父,每個神佛都有他們的標準。
但是師父怎麼想呢?師父在成就自己。
別人要求我,我做不到。
但是我成就自己,我做得到。
這話是不是聽起來很奇怪呢?
師父不會因為別人的要求、規矩而照著去做,那是因為師父做不到,但是師父有自己的動機,師父要成就自己,所以師父做得到。
再舉一個例子。
有的人說:『我要改變個性,我絕對不能夠發脾氣。』,但是奇怪的是,往往脾氣越改越暴躁,為什麼呢?
因為"要改變"、"我不能夠"的想法,都是在否定自己。
就好像是自己從一百分被扣了分,他為自己沒有一百分而感到焦慮,急著要補回那一百分,但是越是否定自己、越是壓抑自己,心中就會越加有怨,最後終究是做不到的。
只有為了成就自己,才會有樂心,才能夠甘願的做,甘願的受。
成就自己,不等於未來。
實現自己,就肯定了自己。
人生否定自己,就沒有人生,
人生是無知,是未知啊,人生,就是把握、珍惜現在。』
成就自己的這一刻,那就享受這一刻的快樂,不必期待未來一定就會如何,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知道』,只有當下的做起,才是真正的知道。
別再否定自己。
§ 啟動自我的開悟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神秀寫的偈子。
弘忍大師,看過後說:「你們如果能照著去做,可以不入惡道。」,
但是也只能不入惡道,卻難以開悟。
神秀的偈子,說的正是許多人苦修的心情,總是害怕這個心會惹來塵埃,所以時時都要去擦拭它,是不是就像師父說的,一個人想要改個性,想要改脾氣?想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自己呢?
所以他的修行,每一個動作都是從否定自己開始,都在提醒著自己,身上種種"惡"的存在,那麼又要如何找到"樂心"呢?
他想要做到一百分,想要心裡無塵埃,
但是啊,佛法無邊,佛法並沒有一百分的邊界,修行的分數是無邊無際的大,又何必用這個框框限制自己呢?更不需要與別人比較分數是高或是低。
在修行的路上,就要不畏風塵,所謂塵世,原本處處都是紅塵。
六祖慧能的偈子是這麼說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每一個人都有習性,雖然總是有缺點,但是不需要畏懼灰塵,因為我們不需要做一百分的自我,我們只需要每天為自己加分。
世上本來就沒有一個無塵埃的明鏡台,就像濟公師父的衣服,總是處處補丁,一個補丁,就是我們的一處成就。
懷抱著"成就自我"的動機,明白自己每一個行動,都能為自己"加分",這樣的想法,才能讓自己保有快樂。
既然知道自己脾氣差,那就啟動自己追求快樂的動機,學習讓自己快樂的理由,找方法滿足自己,學習感恩知足,
每次出現一個看人不順眼的念頭,就練習洗清那個念頭,每天用書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心情,說說自己為什麼不能順眼看人,又要如何調整,讓自己有機會調整思維與邏輯。
隨時的鼓勵自己、開導自己、頓道一下自己的說話,用成就自我的動機引導自己,守護好自己的樂心,
用加法看修行,用快樂護持自己的心。
有了這樣的樂心,雖然我們處處惹塵埃,雖然衣服處補丁,我們也是樂心修行,這就是濟公道的快樂修行,讓我們放過那個受苦的修行法,讓我們放過自己。
樂心之中,才有開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