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農夫夫妻,他們在種田的時候,剛好看到濟公師父走了過去,農夫先生的很有禮貌的問:『師父啊,您吃飯了沒有啊。』
濟公師父說:『還沒吃啊。』
農夫先生就熱情的說:『不然師父晚上來寒舍吃個素齋飯吧。』
濟公師父卻說:『師父我不吃素喔,今天想要吃點狗肉啊。』
"啊??狗肉?",這對夫妻說,"我們家有一隻小黃,牠這麼乖,我們怎麼忍心殺牠來吃呢?牠陪伴我們這麼多年了,這不可能的。
師父啊,我們家沒有狗肉"
農夫的妻子很生氣的站了出來,她說:『我來說啦,師父啊,沒有狗肉可以吃,我們家雖然有一隻狗,但是師父你怎麼可以這麼做?
我們好心要請你吃素齋,你卻要這麼做,真是得寸進尺!』
做先生的趕緊拉住老婆說:『哎呀,別這樣啦。』
濟公師父搖搖頭說:『你們沒有狗肉也不用這麼兇嘛,請不起就不要請嘛,我去找別人啊,何必這樣呢?』
先生還是想要打個圓場,說:『師父啊,沒關係啦,不然還是吃個素菜啦。"
妻子又忍不住跳了出來:『不用!不吃就不吃啊,居然叫人殺自己的狗來吃,你算什麼,把我們對你的尊重當做了什麼啊?』,這個做妻子的,氣到不停的罵,先生趕忙把妻子拉走,兩個人就一邊走一邊吵著回家去了。
老遠還聽見老婆罵說:『你看,就叫你不要信師父吧,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你們說,濟公師父有沒有被人罵過啊?當然有啊。
濟公師父笑了笑,一邊走一邊笑,他雖然被別人罵了一頓,也好像沒事一般,這時又來到一戶人家,夫妻倆在門口廣場上曬著金針花,他們看到濟公師父來了,熱情的喊著:『師父啊,你來了,天就要黑了,我煮碗金針花給師父吃好嗎?"
濟公師父還是問說:『你們有狗肉嗎?』
夫妻兩人一聽傻了,說:『師父啊,我們沒有狗肉,只有金針花可以吃啊。』,他們也不生氣,只是照實的回答。
你們看看,為什麼這對夫妻的反應,和前一對夫妻的反應完全不同呢?為什麼前一對夫妻這麼生氣,第二對夫妻卻沒有什麼情緒呢?
為什麼呢‘
因為啊,兩對夫妻的環境不同,這一對夫妻沒有養狗,所以他們對狗沒有感情,但是前一對夫妻有養狗,說要殺他們的狗,怎麼可能會答應。
當情境不同,做法就不同,
第二對夫妻還是好脾氣的勸師父說:『不然還是吃點金針吧。』,濟公師父仍然說:『沒有狗肉,師父不吃啦。』,就這麼走了。
濟公師父走啊走的,來到了一戶獵戶人家,他們專門在賣山產,捕捉山上的動物煮菜給客人吃,一看到濟公師父,他們也喊著:『師父啊,還沒吃飯吧,我剛剛抓了一隻松鼠,煮給師父吃吧。"
濟公師父說:『師父要吃狗肉。』
"狗肉?!!師父你要吃狗肉??",獵戶一副訝異的口吻,他說:『師父,你等我一下,我馬上去抓。』
過沒多久,獵戶真的殺了一隻狗,拿了進來。然後把狗肉拿去煮了一頓豐盛的料理,濟公師父吃得津津有味,"嘖嘖 …. 真是好吃啊。",
這時,那一對農夫夫妻剛好經過,看到了這一幕,站在一旁直搖頭,他們說:『這和我想像中的濟公師父不一樣啊。"
濟公師父居然吃狗肉,然後這對獵戶夫妻居然還殺狗給濟公師父吃。
你們想想看,從過去到現在,師父是不是也曾做過一些事情,讓你們覺得心裡不認同呢?是不是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呢?過去師父對你們教訓、教導,想想看當初的感受是什麼。
看到濟公師父吃得這麼開心,獵戶夫婦兩人也覺得很開心,他們不會批評濟公師父吃狗肉,因為他們原本就是打獵為生,已經習慣了殺生。
等到隔天,濟公師父殺狗吃肉的消息傳了出去,鎮上的人們看到濟公師父,都投以異樣的眼光,或者是轉身就走了,不想和濟公師父說話。
這個時候,就是一個無知,他們有沒有思考,為什麼濟公師父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們是學習濟公道的人,你們就要融入濟公道的角色,人生的角色,什麼是門生的角色,既然身為門生,就要明白師父的作法背後總有原因,不能用別的宗教信仰來衡量濟公師父。
獵戶夫妻第一次吃到狗肉,這才發現原來狗肉這麼好吃啊,於是他們開始每天抓路上的流浪狗來做菜,賣給客人吃,他們的生意也變好了,客人們也覺得好吃。
就因為濟公師父的一句話,這一對夫妻這麼做有沒有造了業呢?
是造了業,每個人都會這麼想。
於是農夫夫妻開始四處批評,到處找人議論濟公師父的行為如何如何不對,但是那對種金針花的夫妻卻是一點感覺也沒有,還是過著原本自然平靜的生活。
至於第三對夫妻,他們的生意變好了,他們感謝濟公師父。
經過了一個禮拜之後,獵戶夫妻把鎮上的流浪狗都抓得一乾二淨,街上一隻狗也看不到了,而鎮上一些村民,原本都會對濟公師父奉獻的人,也不再奉獻了,。
這時,鎮上的村民們都開始做夢,夢到有兩隻龍,其中一隻龍有九十九個頭但只有一根尾巴,另一隻龍則是有一個頭卻有九十九根尾巴,這兩隻龍來到了村子,這兩隻龍最愛吃狗,牠們覺得很奇怪,怎麼路上一隻狗也沒有了。
這時村子裡的狗,只剩下農夫家裡那一隻小黃,所以這兩隻龍就去到農夫家裡,小黃看到兩隻龍,就不斷的狂吠著。
這時,九十九顆頭的龍先說:『讓我來吃了牠。",問題是,哪一顆頭要先進去呢?能進去的入口就只有大門一處,這九十九顆頭吵了半天,還是拿不定主意該讓哪顆頭先進去,討論了好久好久,最後只好放棄,改讓另一隻龍先進去。
於是另一隻龍的頭先伸了進去,但是牠進得去嗎?
當然進不去,為什麼?因為牠有太多尾巴了,只有龍頭在入口處掙扎著,龐大的尾巴們怎麼也擠不進去。
到最後,這兩隻龍都沒有吃到小黃,只好打道回府。
就在大家做了同一個夢的隔天,濟公師父來到鎮上,跟大家說:『鎮上一隻狗也沒有了,但是師父這裡有十幾隻小狗,你們有人想要養嗎?"
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想要養嗎?畢竟濟公師父的形象已經被許多人說成是妖僧了,又是吃狗肉的人,村民們心裡也會懷疑師父的動機,不想再造業了。
而且,他們才剛剛做過那個夢,他們害怕養了狗會招來惡龍,所以沒有人想要養狗,那麼,濟公師父的小狗要找誰來養呢?濟公師父的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呢?。
在這個時候,鎮上的村民們沒有人想要養狗,於是,濟公師父來到了獵戶夫妻的家裡,
過去因為師父吃了一隻狗,所以你們殺了四五十隻的流浪狗,也賺了不少錢,但是這叫做‘不義之財’,也因為如此,師父要你們封刀,不能夠再殺狗,要把你們的福德補回來。
師父現在要開始教你們方法,教你們如何養狗、如何訓練狗,並且從現在開始繁殖狗隻。
這真是奇怪啊,一個本來在殺狗的人,卻忽然要他開始養狗,咦~~~這時劇情來了一個大反轉哦。
這對夫妻於是照著師父教的方法,在兩三個月後,狗的數量從十幾隻繁殖到二三十隻,雖然如此,鎮上也沒有人想要買狗來養,大概是怕買了又被獵戶抓去殺。
這對夫妻也覺得無所謂,他們心想:『沒關係,反正聽濟公師父說的,我們就用過去殺狗賺來的錢,來繁殖這些狗。",不久之後,狗隻的數量繁殖到了四五十隻,而且每隻狗都相當的健康,
為什麼健康呢?因為濟公師父有教導他們照顧、訓練狗隻的方法,這時,濟公師父又上門了,
濟公師父說:『是時候了,你們就把這些狗都放生吧,讓牠們自由。",這對夫妻也就照做了。
就在同一個時間,山上爆發了嚴重的鼠患,近千隻的老鼠從山上流竄到鎮上來,村民們的農作物、倉庫裡的收成,眼看就要被老鼠吃光了,這時,獵戶放出來這四五十隻的狗兒因為受主人照顧,牠們有一個護主的心,於是狗兒們開始大戰鼠群,四處去獵捕老鼠。
為什麼這些狗會打獵呢?因為獵戶照著濟公師父的方法,再加上獵戶自己的經驗,長期的訓練牠們,所以每一隻狗都懂得如何打獵。
最後,所有的老鼠都被狗兒們咬死了。
而這些受到鼠患驚嚇的村民們,見到狗兒們保護了自己的農作物,他們感謝這些狗,於是村民們都主動認養了一隻狗,一方面是感謝狗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預防老鼠再次出現。
你們回想一下,原本街上有四五十隻無人照顧的流浪狗,被獵戶殺光之後,現在又重新訓練了四五十隻與人親近的狗,也因為這一次的鼠患,讓原本不想養狗的村民們,開始有了對狗的愛心,
而原來以殺生維生的獵戶夫妻,也因為轉做養育狗兒的事業,因此賺了大錢。
有村民就去問濟公師父,為什麼當初要殺狗呢?為什麼要讓那四五十隻的流浪狗都因此被捕殺呢?"
濟公師父說:『因為原本村民們不喜歡狗,路上的流浪狗沒有與人親近,更是無人照顧,牠們的體質不夠強壯,無法與鼠群對抗,也沒有保護村民的心,到時流浪狗被老鼠咬死,將會造成傳染病,將會讓整村的瘟疫爆發,到時不只是你們的農作物不保,最後可能會演變成滅村的災禍。
所以師父才要做這樣的安排,你們才能躲過了這一場巨大的災禍。"
原來一切都是濟公師父的巧安排,這也讓村民們更加的珍惜照顧這些狗,如此一來,這個村莊是不是更加的繁榮了呢?
你們想一想,濟公師父做這些事情,是不是吃力不討好呢?當初為什麼會受到了農夫夫妻的怨嘆和中傷呢?
所以這個故事說明了,你們個人的感受和想法,你們對於事情的看法,無法讓你們看懂濟公師父的布局是什麼,你們的看不懂,就是要讓你們深思的地方。
在故事中,有明白什麼樣的感受嗎?
為什麼濟公師父要讓獵戶夫妻造這個業呢?
那是因為如果沒有他們,就找不到其他人完成這一件任務了,而且後來他們不是也"功過相抵"了嗎?
他們把殺狗賺來的錢,拿來養狗,他們其實並沒有賺到錢,這四五十隻狗都是自由放生,沒有讓他們賺到一分錢,到後來,有些狗也回到了獵戶的家裡,獵戶也不再殺狗,而是做起養狗和照顧狗的事業。
如果沒有一開始的殺狗,又怎麼會有後來的養狗,和後來的拯救村莊呢?
所以,有人還是會問那個問題:『為什麼濟公師父不一開始先說清楚呢?"
好好想一想啊,想一想濟公師父的動機。
你們知道如何融入角色了嗎?
為什麼濟公師父要殺狗?
為什麼種金針花的夫妻,覺得無所謂?聽到濟公師父被別人罵也無所謂?也不會為師父說一句話呢?
當別人說我們的廟不好的時候,當別人說師父不對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為廟、為師父說一句話呢?
所以,你們要想想看,在過去跟隨師父曾經走過的路,曾經發生過的經驗,把思想融入自己的角色,就會明白師父要說的意義在哪裡。
就像殺狗的夫妻為什麼感謝濟公師父呢?因為他們的生意變好了,賺到錢了,但是後來濟公師父是怎麼引導他們修補福德呢?過去曾經得到師父幫忙生意的門生,他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有明白自己該做的事情嗎?
師父這段日子以來所說的故事,都在告訴你們,要如何成為濟公師父的門徒。
看看我們廟裡的這些門生,他們的慈悲表現在他們的言行之中,他們不會互相批評、不會互相攻擊,更不會看別人不起,他們的"不殺生",其實表現在他們的言行態度之上,而不是執著在"殺狗"這兩個字,你們就是要明白這樣的感受。
所以啊,要深入自己的角色,不然,這狗就白殺了。
要學著把師父告訴你們的故事,變成你們的生活法,用在你們的做人做事,試著想一想,如果你是這個角色,你會如何處理,你的感受會是怎麼樣?
聽故事的你們,每一個門生都是故事裡的人物啊。
有的人聽了故事會說:『濟公師父怎麼可以殺狗啊?",你們又會用什麼心情回答他呢?
師父說了,在佛教的確不能殺生,這對養狗的夫妻對濟公師父的批評並沒有錯,因為他們是站在佛教的角度,但是如果是濟公道的門生,思想就要不同。
濟公道說的是"功過相抵",要明白動機。
故事裡,如果沒有殺狗的過程,這個村莊就要因為瘟疫而滅村了。所以,你要為了流浪狗而慈悲嗎?要讓村莊因為你的慈悲心而發生瘟疫嗎?
佛祖是慈悲的嗎?不是的,佛祖是殘酷的,如果一個人不能自我啟動、如果不願意採取行動,那麼佛祖也無法救他。
如果一個人總是自怨自艾,總是自我憐憫,卻沒有自我啟動,這樣的人能夠成佛嗎?佛祖有任何方法可以開導他嗎?
有心向道、有心成佛的人,他的慈悲心是在當下感受,這就是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
你們如果有心,就能在這個故事之中開悟。
一個人總是要經過修定與修戒的過程,才有可能成佛。
這一句話點出了動機。
在濟公道中,有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
許多宗教都會勸人不要唯利是圖,但是為什麼濟公道反而鼓勵我們追求經濟呢?難道學濟公道的人,就可以唯利是圖嗎?
當然不是,要明白動機,我們才明白如何修持自己的心。
追求經濟,是為了養生,是為了讓自己有健康的身體;追求養生,是為了道德,如果沒有健康,要如何學習道理,並且實現於生活中?
所以追求經濟,是為了修道與行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