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阿賢之夜 (1) 智慧的迷與信



又是一個涼爽的夜晚,濟公師父剛好有空,我們也配合有空,就一起來到廟裡同樂。

濟公師父說:
「今天師父有空,那你們有空嗎?有空放下心來聽師父說句話嗎?

說到宗教信仰,不是要你們迷信,也不是為了讓你們打造一個自己的框框,讓自己躲在了另一個框框之中,

所謂迷信,就是讓自己"縮進去"一個框框的想法,這叫做迷信。」

§ 迷信就是自己的框框


人們容易把宗教信仰當做一個心靈信託,想要在其中尋找一個安心的想法,把自己的問題都託付給神明,那是一個以神為名的框框。

"我有誠心懺悔了,神明會原諒我的"
"神明會庇佑我的工作的,會讓我生意賺大錢"
"只要不殺生,我就有了功德"
"我有奉獻了,神明會保佑我一切順利的"

彷彿只要躲進了這樣的框框之中,就能夠得到保護,但是真實的世界卻會不斷的給予我們撞擊,不斷提醒我們,那個框框只是一個暫時的假象,如果我們的個性和心態如果不能改變,我們會遇到的問題也不會改變。

要知道,福德就像是一個銀行帳戶,我們可以在帳戶裡存入自己的福德,但是,也會因為我們不當的一言一行,也會導致帳戶裡的福德流失,所以個性和心態必須先要改變,要先從自己的心與口修起,讓福德不再流失了,我們的廣善積德才能夠顯現它的效果。

如果一個宗教信仰侷限在"寄託煩惱"的想法裡,方便人們逃避自己的問題,那就會是一種迷信,那是迷失自我的迷。

§ 著迷的迷,信服的信


師父對一個年輕的門生說:
「你去問問看這些門生,他們對師父有沒有迷信。」

年輕的門生對其他門生一個一個的詢問,有趣的是,每一個門生都回答,他們對師父有迷信。

師父哈哈一笑,說:
「你看啊,他們都對師父有迷信,雖然師父剛剛說不要迷信,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是堅持對師父有迷信呢?

在迷信當中,雖然有一種叫做無知的迷信,但是也有智慧的迷信,可以學習如何處理事情、如何提升自我的迷信。

迷信,就是迷與信。

先從迷信的迷說起:
他們的迷,不是迷失自我的迷,而是著迷的迷,他們著迷於師父的魅力、道理和邏輯,一個人如果沒有魅力,別人會對他著迷嗎?

為什麼這些門生願意用自己休假的時間,願意放棄出去遊玩的機會,而來到這裡聽師父說話呢?

就是因為著迷的迷。

所以聽師父一句話,福報不是只要去做就可以得到,那是不可能的,躲進框框的迷信,是不可能讓人成就的。

迷信的迷,就是要著迷在他的智慧,和他的魅力,

魅力是什麼呢?就是他做事的態度,和他情緒的管理,以及他的思維與布局。

再說到迷信的信,不是只有信仰,

信,是從信任開始,然後在信任的過程之中,慢慢轉換為心服口服,也就是信服,在這過程之中,情緒感受的轉換之間,這樣的信就有了自然心,是自然而然的信。

所以在信任之後,有了信服,然後才有幸福,之後就有了自然心,這樣的信,自然就能夠成就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與態度,這就叫做宗教信仰。

我們的宗教信仰,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值得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感受,無論是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投入身心去了解,投入身心去感受。」

因為著迷於濟公師父的態度、情緒管理與思維布局,
因為信任濟公師父,照著師父的教導做起之後,有了更多成功的感受,而對濟公師父心服口服,對濟公師父完完全全的信服,然後感受到跟隨濟公師父的幸福感受,

所以,面對自己的人生與生活,能夠自然的依著濟公道的道理,不是依著自我情緒,每一天都練習怎麼對抗自己的情緒,自然而然的,明白如何處理事情,如何與人應對,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表現在外的態度。

這樣的內涵與過程,就是宗教信仰的內涵。

§ 初心與自然心

信仰的初心、每一個選擇的初心,做每一件事情的初心,絕對不要忘記,既然做了,就不需要別人給我們同理心,不需要別人為我們著想,如果要向別人乞求同理心,那就是我們失敗的開始。

堅持自己的初心,不管生活工作再忙碌,不管壓力再大,也不要忘了初心,在每一天的堅持做成的過程中,一個咬牙做下去,一個自我鼓勵的過程,一點一滴的累積,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習慣養成之後,就會自然無心的做了。

所以,在玉瑣真經裡說:
『人不可一刻放心,亦不可一旦分神,
放心則無主,分神則亂智』

不要放心,不要放掉自己的初心,不要分神,要時時注意自己的心思,不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堅持做完自己的事情。

講到學習,不要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學會道理,或是馬上就能學會如何處理事情,因為,真正的道理,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是靠戒律、規範就能讓人學會如何處理事情,而是要靠內涵,

內涵是怎麼來的呢?

就是靠自己一天一天的日積月累而來的,要靠那些痛苦經驗來的,但是如果有師父教導你們學習道理,你們是不是就能夠縮短失敗和遭受磨難的時間呢?

如果能夠跟隨師父在道理之中學習,能夠學會轉變你們的看法與態度,那就不需要花十年、二十年去痛苦歷練,為什麼一定要像別人一樣不斷的挫折痛苦,不斷錯誤重來,重複那個失敗的過程呢?」

因為記得一開始的初心,所以,願意放下其他的心思,就算是因此受到別人的批評,我們也是為自己的初心而承擔這一切,所以無心的做,堅持的做。

就像是我們的孩子,總是無聲無息的,就這麼默默的長高長大了,只要我們繼續堅持的做,也會有那麼一天,我們會看見自己的成長,看見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自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進香活動心得分享整理

濟聖宮緣濟公廟,2020年九月十九日門生進香的感想心得整理如下。 (1) 葉鐏銥 活動後分享一下感受:在高速公路看到賓士五八車牌車隊就非常感覺親切,尤其左邊綁的紅條子更加熱情,油門不知不覺一直踩下去,內心一直嗨起來,等到清醒的時候速度已經到了170,測速器也一直響已經超速了已經超速了,耳朵有聽到但是心未執行降低踩油門的速度,不知道過得定點的測速照相機,是否留下深刻印象,萬能師尊是否讓測速照相機能夠忘了我們的車速, 感謝我們的委員會這些委員認真的策劃細心的規劃,主委和羽副主委悟國帶領的靜子和靜紅安排車子的乘客人員和桌次安排非常辛苦謝謝您們,主持大哥安排晚餐菜色還有康樂打擊樂團辛苦了, 熱情來參與共同興趣的門生有你們的參與感受大家的熱情,最後也謝謝最疼愛我們的師尊提供每次戶外參與的活動的贊助經費,讓我更多的休閒娛樂結合家庭的活動, 這次參香活動,濟聖宮緣濟公廟讓我感到與師父在一起出門光榮尊貴! (2) 悟靈機 以前進香,濟公禪師的佛扇,有時候會因某因緣而斷扇,但是............................. 這次進香非比尋常,氣勢磅礴,瑞氣千條,有一尊濟公禪師,剛出廟門,扇子就被弄斷,扇子斷掉,這情形不是沒發生過! 住持我有恃無恐,馬上將扇子換新,會發生總是有原因,早在我預料之中,真是神算。(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全程在歡樂參香順利下,回駕。 進喔!進喔!進喔!門生很嗨的喊著。 神尊一尊一尊由門生手中接龍似的回歸原位。 突然,有一尊神尊扇子斷了,怎麼又是同一尊,扇子早上才換新,下午回廟,新的不是變舊,而是變短,因為又斷掉了。 斷一次也就算了,居然同一尊,佛扇連斷兩次。 更神奇,突然,又有一尊報到,無ㄧ不成二,扇子也斷了。 害我頭直搖,像似要降駕的樣子,無奈,莫非是天意。 但是,想到師尊教我們濟公道,就是不怪東怪西,事情發生了,就要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所以啦,在午夜時分,獨自的我,趕快替兩尊濟公禪師裝上新的佛扇。 功德圓滿。 附記:那尊濟公禪師以前有斷扇紀錄,連同進香當天,總共斷了4次,可能祂不愛木頭製的,所以這次改換金屬製的佛扇。 (3) 靜顛 在進香活動前聯絡這三間廟的主委時,每一家都會告訴我他們知道是「那一間賓士車隊的廟」,儼然「賓士車隊的廟」已經成為我們廟的稱呼了。 這次的車隊數量又比上次多出2倍以上,人數也是倍數成長,在葉董的帶領與靜羽的細心規劃下

濟公解心

師父說: 『人要知道修口的重要性,要去做,千萬不要口出狂言,不要口出惡言。 面對工作上惡劣的環境,種種讓人煩心的事情,要感謝這個工作、感謝這個環境給我們機會修口,要時時記得修自己的口,遇到事情時不要情緒失控,不要出口傷人。 如果還沒有學會修心,就要知道如何"解心",如何讓自己的心能夠解套、能夠放鬆。想要解心,就是要修自己的心性,就要知道什麼是"行為",以及"人為"。 "人為",就代表你讀過的書,肚子裡的學問,整體表現在外的智慧,這智慧就叫做"人為"。 "行為",就是你所做一切的結果,行為會影響未來你要做的一切事情。 人為與行為,就是你們要學會的分別,才有正確的心態。 舉個例子,與很多朋友一起去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情,就要營造那個愉快的氣氛、感受,不要因為一點不如意就說出破壞氣氛的話。好像師兄師姐們一同來到廟裡,既然有機會相聚,就是要同樂,那就保持著這個想法,就是人為。 你們為什麼要來和師父說話?就是為了用心、為了用智慧學習如何看自己,修自己的心性,修自己的人為和行為,行為就是結果,而人為是可以被改變的。 所以師父總是在教導你們的人為,就是為了改變你們的行為,所以先要有快樂的想法,你的行為就會完全不同了。』 人說"事在人為",我們學習模仿,提升了智慧之後,表現出來的智慧也就不同,行為也會不一樣,原本受到執著綁住的心,就有可能解套,就是師父說的 ” 解心 ” 。 師父說: 『說到個人的行為,你們的"心性"和"人為"如果沒有修到位,你們就沒有辦法擁有足夠的熱誠。 心看智慧,智慧看心, 這就是說,心是看著智慧啟動行為,而智慧也照看著心的安定,但是要如何保持這智慧的"人為"可以不斷的照看著你的心呢?就是要有足夠的熱誠。 師父說的三個階段:心、智慧,與熱誠。 你的熱誠如果不斷,你的智慧就能夠時時看到你的心在哪裡,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裡,這就是熱誠的重要所在。 有了熱誠,就能夠克服情緒、習性、和自己的個性,行為也就不同,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之中,轉變你們的心態。』 熱誠推動了智慧與心,師父說,心、智慧、熱誠三者相互輔助,幫助我們修了"人為",然後改善了我們的行為,熱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師父說: 『對人生不可以失望,對於人生,你可以暫時的忘起

濟公道的經濟養生道德

人生每一天辛苦的工作為的是什麼呢?面對工作,又要如何才能保有鬥志,並且 快樂地 面對生活呢? 師父問門生: 『 在 濟公道 之中,有 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你認為哪一個比較好呢?』 門生回答:『養生是基本,有了身體健康才能拼經濟啊。』 師父搖了搖頭說: 『如果你沒有賺到錢,你要如何養活自己?如果養活有困難的話,就更別談到養生,如果你沒有賺到錢, 又 要如何談道德呢? 好比說, 師父問你,如果一個產品原本是賣五元,但是這個產品現在缺貨,大家都在搶購,而你剛好 需要賺 錢,所以你把價格拉高到了一百塊,這樣符合道德嗎?』 門生想了想,心裡有些猶豫。 師父於是接著說: 『這就是師父說的,先要有經濟,才會有道德,在經濟的"利益"之中,沒有道德的分別。 只要我們沒有刻意欺騙別人,經濟 也 只是市場機制的運作,在商言商,市場機制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貨源不足時,價格抬高,而庫存過多時,我們也必須降價求售,這都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自己也要明白甘願 ,所以這時就不需要考慮道德 , 因為 市場行情時時都在改變,要懂得變通,要知道如何靈活調整方法,才能夠應對時時改變的局勢。 做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欺騙、胡鬧,那就失去了道德的分別,在社會上,就要知道你是如何與朋友相處,要知道你自己的感受,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之中做到道德的分別,要知道如何符合道德,也要知道哪些行為是違背道德的,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 經濟之中,賣賣雙方本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商品價格的調整與 道德 無關 ,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要適時分別經濟與道德的不同 。 師父說: 『有的時候,你雖然明知 做生意的 願打願挨,卻又覺得自己做錯 了 事情,這個時候,你只是需要學習 與 分別 經濟和道德的不同 ,你心裡就不會困惑,你就能夠快樂了。 就像 是 每 一 天領公司薪水,就是快快樂樂去工作,該做什麼就去做,該承擔就承擔,不需要一直擔心下屬有沒有認真做事,不需要在無謂的擔心之上,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也浪費別人的時間, 人生,就要有鬥志,如果失去了鬥志,如果不能滿足自己,遇到逆境和困難的時候,這個人就要失敗,所以你要滿足自己,要找到自己的鬥志,每一天就是讓自己充滿開心的感受。你的心情雖然有改善,但是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