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一天辛苦的工作為的是什麼呢?面對工作,又要如何才能保有鬥志,並且快樂地面對生活呢?
師父問門生:
『在濟公道之中,有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你認為哪一個比較好呢?』
門生回答:『養生是基本,有了身體健康才能拼經濟啊。』
師父搖了搖頭說:
『如果你沒有賺到錢,你要如何養活自己?如果養活有困難的話,就更別談到養生,如果你沒有賺到錢,又要如何談道德呢?
好比說,師父問你,如果一個產品原本是賣五元,但是這個產品現在缺貨,大家都在搶購,而你剛好需要賺錢,所以你把價格拉高到了一百塊,這樣符合道德嗎?』
門生想了想,心裡有些猶豫。
師父於是接著說:
『這就是師父說的,先要有經濟,才會有道德,在經濟的"利益"之中,沒有道德的分別。
只要我們沒有刻意欺騙別人,經濟也只是市場機制的運作,在商言商,市場機制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貨源不足時,價格抬高,而庫存過多時,我們也必須降價求售,這都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自己也要明白甘願,所以這時就不需要考慮道德,因為市場行情時時都在改變,要懂得變通,要知道如何靈活調整方法,才能夠應對時時改變的局勢。
做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欺騙、胡鬧,那就失去了道德的分別,在社會上,就要知道你是如何與朋友相處,要知道你自己的感受,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之中做到道德的分別,要知道如何符合道德,也要知道哪些行為是違背道德的,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經濟之中,賣賣雙方本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商品價格的調整與道德無關,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適時分別經濟與道德的不同。
師父說:
『有的時候,你雖然明知做生意的願打願挨,卻又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這個時候,你只是需要學習與分別經濟和道德的不同,你心裡就不會困惑,你就能夠快樂了。
就像是每一天領公司薪水,就是快快樂樂去工作,該做什麼就去做,該承擔就承擔,不需要一直擔心下屬有沒有認真做事,不需要在無謂的擔心之上,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也浪費別人的時間,
人生,就要有鬥志,如果失去了鬥志,如果不能滿足自己,遇到逆境和困難的時候,這個人就要失敗,所以你要滿足自己,要找到自己的鬥志,每一天就是讓自己充滿開心的感受。你的心情雖然有改善,但是每天都是有著"哀"字在心裡,你要把這個"哀"字抛棄。
靜觀,師父問你,領薪水是為了服務自己,還是服務別人啊?』
忽然被點名,我不加思索的回答:『是為了服務別人。』
師父搖搖頭說:
『錯誤啊,當你明白工作領薪水是為了養活自己,面對工作時就不會有怨,不管做什麼事情,你都會心甘情願去做,也不會與別人計較或比較,這樣你的心情就會更好,讓自己快樂的這段過程,就是"服務自己"。
所以,追求經濟是為了服務自己,當你懂得服務自己的快樂時,你才能夠用快樂的心情去服務別人,然後,在工作上才會有道德的分別,你就會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這就是師父前面說的:先要有經濟,才會有道德。
有了道德之後,才有養生之道,所謂養生,就是保持心情愉快,不會與人生氣,能夠出口成章,也就是不管說什麼話,都是好話,不與人鬥,也不與人爭。
所以在三大根本之中,經濟才是最重要的,用經濟滿足了自己,才有快樂的鬥志做其他事情。
你們如果想要真正的明白道理,就要實際的應用在生活中,不要一直在自己的想法中打轉,如果只是空有理念,卻沒有實做的經驗,你們就無法做出判斷,會變成一個書呆子,不要被自己受過的教育限制住,要在生活中實際的體會,累積實做的經驗。
什麼是濟公道?濟公道就是遊戲人間,就是活在生活之中,所以你們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活出自己的經驗和理論,這樣的理論就是你們人生快樂的芬多精。
想要活得快樂,就要學習濟公的自由自在,我們既然知道要付出,就是每一天心安理得的付出,只要活在生活之中,就能夠改善自己,就能夠保有每一天的鬥志。一個人不能沒有鬥志,如果無志,人就會變得頽喪,頽喪接下來就是情緒,就會是整天的抱怨與說人是非,是非就是這麼來的。
只要學會如何活在生活之中,你的每一天都會覺得開心,也會為你的人生帶來更大的幫助。』,對話記錄至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