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話不吐不快,但是這話吐得越快,我們也受傷得越快。
§ 靜觀其變
濟公師父說:
「回到故事,濟公師父的心裡已經有了盤算,於是帶著阿賢去到一個地方,那裡有一對夫妻坐在屋裡,濟公師父說:『師父要你在這裡看著這對夫妻,你仔細的看看,這個妻子長得這麼胖,為什麼她的先生會這麼的愛她呢?
你注意看,等等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了,師父先去買一瓶酒和一整隻的燒雞,我們可以一起喝酒吃肉哦。』,濟公師父就先離開了。
因為濟公師父交代,阿賢就獨自坐著,特別仔細的觀看著這一對夫妻有什麼不同。
說到這對夫妻,這位妻子啊,她不只是身材胖,而且還相當的有力氣,幾乎所有的家事都是她一個人做完了,就看到這個老公的,只是在一旁出一張嘴,指揮著老婆做事情。
阿賢是越看越不順眼,開始碎碎唸了起來:『這個男人比我還不行啊,怎麼每一件事都叫老婆做,難道他娶老婆是為了把她當佣人使喚嗎?』
阿賢越唸越生氣,差一點就要站起來,他想要罵這個男人,一點男子氣概也沒有,就在他想要起身的時候,他看到了讓他改變想法的那一幕。
這時,這老公很吃力的站了起來,他想要幫老婆搬東西,但是老婆連忙扶住他,讓他坐好,老婆很溫柔的抱了抱老公,她說:『這些事情我來做就好了,你的病還沒好,還是好好的休息吧。』,
原來這位老公已經生病了很長一段日子,在過去都是老公辛苦的工作照顧妻子,也因為太過辛勞,所以生了病,現在就換做妻子的用心照顧老公。
原來這對夫妻背後的故事是如此啊,阿賢這才明白,雖然人們都說眼見為憑,但是,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真相,都不是自己眼睛看見以為的樣子啊。
人們能看見的,只是真相的一小部份,人們嘴巴講出來的,也只是真相的一部份,在事情的背後,還有太多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是自己不明白的啊,那我們怎麼能夠任意的開口批評別人、評斷事情呢?。
要不是濟公師父特別交代他要仔細的看,他也不會看到這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阿賢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說:『哎呀,原來如此,以後我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要說什麼話,都要先停頓一下,要讓自己先想一下再開口。』,這也就是台語說的,"頓道"啊。
§ 頓道的意義
過了一會兒,濟公師父回來了,阿賢看到師父手上只拿了一隻雞腿、半瓶的酒,如果照阿賢本來的個性,他一定會馬上抱怨,為什麼師父沒有照約定帶一整隻雞、一瓶酒回來,但是阿賢已經學會"頓道"了,他決定先聽聽看師父怎麼說。
濟公師父說:『阿賢啊,真不巧,燒雞被別的客人買光了,只剩下一隻雞腿,這瓶酒呢,因為師父口渴,一時想喝酒,就先喝了半瓶,你就將就著陪師父喝一杯吧。』,於是兩人很高興的享受了雞腿和燒酒。
你們看,阿賢現在學會了,什麼事情都要先"頓道"一下,停一下,想一下,做事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阿賢和濟公師父開心的吃肉喝酒之後,他們準備回家,在路上看到兩隻狗,正在行周公之禮,阿賢看到了,就跟濟公師父說:『師父啊,如果是以前的我,我一定會因為看不順眼,一腳把牠們踢開,但是我現在懂了,牠們這樣自自然然的天性,也是很好啊,我們就安安靜靜的從旁邊走過就好了。』,濟公師父笑了一笑,心想,阿賢真的改變了哦。
回到家,阿賢就喊著:『水某啊,今天師父請我吃了一頓飯,我也要招待師父啊,妳準備一下,那隻養了一年的雞太老了,怕師父的牙齒咬不動,那隻六個月大的雞,肉比較嫩,比較好入口,就抓那一隻雞給師父吃吧。』
你們想,阿賢的老婆會怎麼回答呢?
老婆這時回答說:『對啦,六個月大的雞肉比較嫩,也比較好吃,我這就去準備。
師父啊,您的牙齒這麼不好喔?還是乾脆別吃了呢?』
濟公師父卻說:『誰說師父牙齒不好啊,師父的牙齒硬得很!』
阿賢趕緊接話說:『哎呀,水某啊,我的意思是說,師父的牙齒吃嫩一點的雞肉比較好吃啊,而那隻老母雞也比較難煮,我不想讓妳太辛苦,所以妳還是趕快去抓那隻六個月大的雞給師父吃吧。』
聽到阿賢這麼說話,濟公師父是不是很高興呢?阿賢有沒有改變呢?當然有啊。
以前的阿賢,凡事都堅持自己的意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要怎麼做事,就堅持照著原本的方法去做,也不想去思考改變的方法。
現在卻不一樣了,他懂得"頓道"了,懂得多想一下,他發現原來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處理方法,以前做個工具,別人要三天,他要花一個月,現在呢,居然只要一天就可以完成了。
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做事認真的人,當他不再堅持原來的方法時,他就能想得到,該如何藉由一些輔助工具,加快自己的工作效率,所以後來他的生意越來越好,收入也越來越好。
因為阿賢的改變,他的老婆也慢慢和以前不一樣了,她也學會了"頓道",兩個人的生活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你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頓道",凡事不要急著表現、不要急著說話,先要看清楚局勢,想清楚布局。
你們看啊,在這個故事裡,濟公師父雖然神通廣大,但是遇到一個白目的人,也是同樣無計可施,無話可說,更是沒有辦法可以教導他,只能透過緣份的安排,引導他自己開悟、想通。』
對於修行道理的人來說,緣份沒有善、惡或是好壞的分別,只要我們願意接受眼前的緣份,引導自己想通、想開,每一個緣份,都是善緣。
當我們遇到障礙、困難的時候,也許那就是一個要我們學會回頭、學會低頭的提醒。
常常的注意心中當下的想法,在聽到什麼、在看到什麼的時候,注意每一個"不順眼"的情緒,在準備說話的時候,讓自己停頓一下,先在心裡聽聽看,自己下一句話想要說些什麼,
看看眼前的人,應該要說什麼樣的話,才能圓滿我們的動機。
這就是"頓道"的意義,修口與修心的停、看、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