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的教導-修心與修口】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濟公師父也說:「凡事要明白動機,重視過程,不重結果。」
結果就是虛幻的表相,在動機與過程之中才有實際的感受、體會,比方說,什麼是熱情?不只是與人說話的態度熱情而已。熱情,是在心裡對自己熱情的動機,用熱情去說話、做事,當別人給我們冷漠的表情時,一樣鼓舞自己,由心而發的熱情,開口自然會有熱情。
心裡明白動機,以動機修持自己的心、護持自己的口。
◎ 我修心你修口,古佛降臨
代言人完成降駕儀式之後,才剛開口,大家就驚喜的發現,原來是古佛降臨,古佛走到眾人之中,隨意的往地上一坐,所有人都跟著蹲了下來,聽古佛說話。
古佛說:
「修我之道,你們啊,一線之差,會入魔道。
如我之道,四句詩矣:
『我修心你修口,我不修口你修心,
你修口不修心,那我不修口你不修心。』
成道與成魔之間,修不成,就成魔啊。」
我們都知道要修口,但是,表相與心的一念之差,就會是入魔的開始,比方說學習道理,本來是為了修自己,有人卻拿來修理別人、批評別人,造下更多的口業,這就入了魔道。
古佛的四句詩:
「師父注重修心,你們卻只注重修口,只在意別人說的話好不好聽,如果師父講的話讓你覺得不舒服、不好聽,那就是提醒你要修心了啊,既然你們只想聽好聽的話,你們還沒有學會如何修持自己的心,那麼師父就要點醒你們,點出你們那些修心的功課。」
如果無法承受濟公師父的教導和點醒,修行的功課將難以繼續,更可能是入魔的開始。
濟公師父的修心與修口,就是我們要學習模仿的功課。
古佛說:
「笑、笑、笑,人生哪,笑笑之心啊,濟公笑笑,人生就是隨地而坐。我有破壞你們的規矩嗎?有規矩的人就不算為吾之徒,吾之徒是隨心遊戲,而沒有規矩兒戲。」
在濟公廟裡,當然以濟公師父為主,這就是主次的分別,要學會認主。
大家於是跟著古佛往地上坐了下來。
古佛的口音與平時的濟公師父有些不同,說話的神態在笑容之中,又帶了幾份莊嚴。
什麼是隨心遊戲呢?
古佛說:
「你們認為修口的人,一定是修心嗎?口心不一,浪費人生,要遊戲之心嘛。遊戲,什麼叫做遊戲? 計較嘛,空嘛。這一壺酒,你們認為是好是壞呢?在我認為,這都是好的。這個就不要穿了,有什麼好穿的?」
古佛隨手脫下了一隻鞋襪,就這麼往一旁丟了去,隨性的舉動,讓大家笑了起來。
明白動機的人,才能由心而發的開口,心口一致,就不需要規矩限制自己,因為心中自有分寸,遊戲之心,沒有執著對與錯,喝酒吃肉,並不一定是惡,並不一定妨礙修行,世事不是只有好壞、黑白的對立觀點而已,不要限制自己。
古佛說:
「穿這個東西,綁住自己。所以在度之道,綁識之心,口口聲聲都是,心為度,口為修,那我不修口,那你如何談心,口識心又如何談悟?」
空了心中的比較吧,把人生當做是一場遊戲,學著享受人生,這一次沒做好,下一次再重來,不要和自己計較,不需要綁住本來自在的心,這才是度化自己開悟的道路。
人們總是說,要度化自己受捆綁的心,說要修持自己的口,但是心裡卻執著在規矩、戒律、和那些喜惡好壞的標準裡,如果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會讓我們情緒失控,就會讓我們起了煩惱心,牽掛著別人一句話的這一顆心要如何開悟?
◎ 自然緣道,不知道
古佛說:
「所以啊,濟公活佛之道,是沒有成之道,沒有濟公之。道,只有自然緣道,自我之道,佛之心不道,知不知道?
就不知道。
不知道,自然就知道,不要為何知,不要為何心,不為而口,不為心。」
一句不知道,隨緣自在,不需要強求答案,不需要強求一個知道。
濟公之道的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尋找自我的道,所謂佛心,並不是執著在『道』的模樣,更重要的,是佛心如何尋找。
什麼是自然緣道,或者說,是自然緣到,
緣份何時會到?就是『不知道』,不用強求結果,自然有因緣的安排,時機到了,自然就會知道。
我們啟動了,累積的福份夠了,廣結的善緣足夠了,時機自然就到了,不需要在意眼前的結果好壞,因緣會在時間裡慢慢清晰。
要順隨自己的信仰,耐心的等待,持續的做起,自然會明白道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