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urVBDhj6M
佛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濟公師父說:「凡事明白動機,重視過程,不重結果。」
面對自己,試著看見什麼是過程,什麼是結果,好比說,遵守修行的戒律為的是什麼?總要明白戒律的動機,才能明白如何修持自己的心、護持自己的口。
古佛李修緣偶然的降駕來與大家結緣,古佛的話語處處禪機,時時觀看的感受都有所不同,接下來要整理的對話,將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濟公師父。
◎ 修心不修口,古佛降臨
代言人完成降駕儀式之後,才剛開口,大家就驚喜的發現,原來是古佛降臨,古佛站了起來,走到眾人之中,才剛剛閒聊了幾句,就隨意的往地上一坐,大家跟著蹲了下來,聽古佛說話。
古佛說:
「修我之道,你們啊,一線之差,會入魔道。
如我之道,四句詩矣:
"我修心你修口,我不修口你修心,
你修口不修心,那我不修口你不修心。
成道與成魔之間,修不成,就成魔啊。」
只重視表相的修行,往往是入魔的開始,好像吃素的人是為什麼要吃素呢?是為了修他的心,修他心中的殺意,提醒不要輕易的動怒氣。
如果他執著於吃素,對於別人準備的食物不符合素食的標準,而動了肝火,這是不是就失去了動機呢?
曾有一個故事提到一個和尚,他遇到大洪水,連生存都有問題,更別提要如何保有自己茹素的習慣,這時又要如何轉念呢?要如何延續這個修行的軀體,來奉獻利益眾生呢?
古佛的四句詩的解說是這樣的:
"人生的種種修行,是以修心為根本的目標,這一顆心開悟了,才有智慧。
人們卻往往只是注重修口,在意別人說的話語中不中聽,好不好聽,所以啊,當你覺得師父說的話不中聽的時候,那就是你修心的時候到了。
如果你只重視別人說的話語順不順耳,卻不知道要修持自己的心,那麼濟公師父顛顛笑笑的話語,將會讓你明白,原來自己沒有修心的結果,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無法承受濟公師父的教導和點醒,一切修行功課都難以繼續。
古佛說:
「笑、笑、笑,人生哪,笑笑之心啊,濟公笑笑,人生就是隨地而坐。
我有破壞你們的規矩嗎?有規矩的人就不算為吾之徒,吾之徒是隨心遊戲,而沒有規矩兒戲。」,
隨地而坐,有破壞規矩嗎?又是誰的規矩?古佛並不是說不需要規矩,規矩幫助我們的行為不會失去控制,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定,但是,別為了規矩而失了安定。
大家聽懂了古佛的話,也跟著古佛一起往地上坐了下來。
古佛的口音與平時的濟公師父有些不同,說話的神態在笑容之中,又帶了幾份莊嚴。
古佛說:
「你們認為修口的人,一定是修心嗎?
口心不一,浪費人生,要遊戲之心嘛。
遊戲,什麼叫做遊戲? 計較嘛,空嘛。
這一壺酒,你們認為是好是壞呢?在我認為,這都是好的。
這個就不要穿了,有什麼好穿的?」,只見古佛隨手脫下了一隻鞋襪,就這麼往一旁丟了去, 古佛隨性的舉動,讓大家笑了起來。
說到喝酒吃肉,就一定就是惡嗎?一定會妨礙我們的修行嗎?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什麼,是修行?
古佛說:
「穿這個東西,綁住自己。
所以在度之道,綁識之心,口口聲聲都是,心為度,口為修,
那我不修口,那你如何談心,口識心又如何談悟?」
空了心中的計較吧,把人生當做是一場遊戲,學著享受人生,這一次沒做好,下一次再重來,不要和自己計較,不需要綁住自己自在的心,這才是度自己開悟的道路。
人們雖然口口聲聲的說,要度化自己受捆綁的心,說要修持自己的口,
但是心裡卻容易執著,執著在規矩、戒律、和那些喜惡好壞的標準裡,如果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會讓我們情緒失去控制,讓我們起了煩惱心。
這樣的心要如何開悟?
◎ 自然緣道,不知道
古佛說:
「所以啊,濟公活佛之道,是沒有成之道,沒有濟公之道,只有自然緣道,自我之道,佛之心不道,知不知道?
就不知道。
不知道,自然就知道,不要為何知,不為何心,不為而口,不為心。」
一句不知道,就是濟公道裡的自由自在,不執著在"表相",有或沒有一個濟公之道並不重要,所謂的道,只是一個概念,重要的是,它將要去到何處。
好像你開了一部很好的車子,當你回到家,你還是要離開車子,不再需要車子,任何的"道",終點是為了求這顆心的悟,"道"只是一個方法,卻不是終點。
什麼是自然緣道,或者說,是自然緣到,
緣份何時會到?就是"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就不需要強求結果。
當我們自己啟動了,累積的福份夠了,與別人結的善緣夠了,自然時候就到了,不用強求,不需要比較眼前緣份的好與壞,因為好壞不是眼前能夠判斷的,只需要順隨自己的信仰、明白動機而不斷的啟動自己,
日後自然都會知道。
古佛問:
「二月二日,是誰的生日?」
大家一同回答:「是濟公禪師的生日。」
古佛笑了笑說:
「我就說你們要不知道,為何知道咧?你們都說有修口,這樣不行啊。」,大家都一起笑了起來。
古佛說:
「來來來,你們認為濟世重要嗎?
我認為不重要,何為濟?何為世?濟就是,大家三點之心,一點之明,一點之口,一點之深,開深之悟。
你們常常在說自己的道有多深,你們認為師父是活佛嗎?這樣的功與名有用嗎?不用啦,要成名很簡單哪,你出去把衣服全脫了就成名了。」,眾人又一同大笑了起來。
古佛繼續說:
「濟公活佛為什麼叫濟公活佛?因為祂沈移在人世間佛法人性中,不以常眾之現,所以你修口,我不修心,那就錯了。」
濟公活佛在人世之中,是以佛法示現於人性中,卻不是用常人理解的方式去呈現,所以我們以為自己修了口,還以為濟公活佛顛笑之中說的話都是無心,那就完全錯了。
如果以為我們可以學濟公活佛那樣說話,更是錯誤,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修到濟公活佛的修持。
「我不修口,但我修心。
這心要如何修,就在看清自己,看清遊戲,把遊戲當做人生,你們就有佛心,佛心自然成佛。
外面都在傳說我有吃肉,你覺得我有吃肉嗎?你有沒有看到?
所以,這個東西,活佛就是所謂,"你有看到我吃肉嗎?",傳言嘛,當做遊戲嘛,那就好了嘛。有計較的需要嗎?
留一點時間,在我們之中,多一個笑笑人間」
傳說的流言不需要在意,自己沒有聽見、看見的事情就當做沒有發生,許多煩惱來自於別人的閒言閒語,是誰說的又如何?既然是傳言,等它到了眼前再處理就好,
自然緣到,笑笑人間也來到。
古佛說:
「所以以後你們會不會笑笑人間?會不會嚴肅人間?你們的濟聖宮緣濟公廟會不會旺啊?
不知道~~
在活佛之中,在濟公之中,什麼事情都是不知道,只會看到,只會聽到,只會做到,遊戲世間。」
在看到、聽到、做到之前,事事都當做不知道,不必猜測,也無需煩惱,這就是遊戲人間的心法。
所以,我們的人間是要笑,或者要嚴肅,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別人逼我們的,只要自己明白啟動,願意轉變自己當下的這一個念頭。
古佛說:
「因為在這裡,你們所做的,有做到,有看到,所以今天濟公活佛才會來看你們啊。
看到我,你們有一股心中之苦嗎?有沒有想哭的味道?
如果有,那就遁入佛門吧。
看到我,你們有沒有想笑的味道?
如果有,那你們就已經升天了啊~~
升天比較好?還是遁入佛門比較好啊?
當然是,不知道~~~。」,古佛略帶點酒意的說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古佛拿起酒壺喝了一口,說:
「你們覺得真正的活佛,真的會喝酒嗎?師父為什麼要喝酒呢?
因為酒喝下去才會顛走,講話才會有活力啊,拿酒來喝,才會把以前不知道的心重現人生,重現自身。
你們覺得師父有沒有重名利呢?」
「不知道~~」,大家都學聰明了。
古佛哈哈一笑說:
「喔,你們已經接近佛了,恭喜喔。」
◎ 人生遊戲,錯誤重來
「但是當佛是很容易墮落千丈的,你們覺得誰會成佛?不知道,所以死後才會知道啊,所以不管六道輪迴,佛道之心,不管哪裡來,都是人生。
人生就是笑笑、遊戲,什麼叫遊戲,就是當做今天的遊戲,明天重新開始。
你們遊戲有沒有玩過,師父常常在玩一種遊戲,叫做"錯誤重來",就是每個錯誤常常都會重來啊。
那如何不要讓它重來?很簡單,不知道~~~
只要計較今天所作所為,計較明天所作所為,笑笑之道,濟公禪師之道。」
一笑天地開,錯誤不重要,笑笑帶過就好,不必糾結為什麼做不好,只要知道今天怎麼做,明天怎麼調整,啟動自己的改變,才是最重要。。
古佛說:
「心中之口,永遠記得一句話,師父濟公之道,活佛之道,就是幾句話:
你修口我不修口,
你修心但你不修口,
但我不修口我修心,
一切之道,遊戲人生。」
你只重視修口,但是古佛可不這麼想,為了點醒世人,就算不修口也要給世人引導與教導。
你說自己有修心,但是你卻沒有修口,心口不一,這是在浪費人生。
古佛的說話不刻意迎合世人的想法,古佛的心,古佛的修為也不是世人能夠明白的。
要通往開悟的道路,是從遊戲人生的心法開始。
古佛說:
「所以笑笑之意,明天來到就是不知道,來去就知道。
來到,就是不知道,去,就知道。為何知道?也是不知道。
為何來知道?也不知道,但是要知道,我們是誰之道,
就是要知道,你自己誰之道,身為誰之道,就是身為佛教正門,佛道之道,
懂之心,不懂之來。」
此刻的笑,是因為記著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明天的結果,也不知道別人的心裡是如何設想,唯一知道的,是自己是誰,更要知道,自己修的是濟公禪師的道。
濟公禪師之道,遊戲人生之道、修口也修心之道。
◎ 對於自己,一定知道
古佛說:
「所以在濟聖宮緣濟公廟,要迎接新的心道,新的,不知道。。。,
這個酒太強了 …..,我的臉都紅起來了。 」,古佛的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古佛搖搖晃晃的說:
「人為什麼要喝這麼強的酒呢?
就是不知道。
問人為什麼要嫁?為什麼會生出來?為什麼要娶?
也是不知道。
所以,知道與不知道,
咦?我的鞋怎麼會在那裡??」,古佛指著剛剛自己丟過去的鞋襪,這麼問著。
古佛說:
「不知道?
如果不是我丟的,那誰知道?」
對於"我"以外的事情,雖然要抱著不知道的心情,不要有所期待,但是對於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知道,
對於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動機,自己做過的事情,當然要知道。
◎ 牽掛,是自己的選擇
古佛說:
「所以,知道,就知道自己,永遠知道之心,這就是活佛所講的,懂嗎?
那你們感受一下,師父沒有有一股祥和之氣呢?」
「有~~」,大家一齊回答著。
古佛笑說:
「那你們墮落了,師父怎麼會有祥和之氣呢?師父只有酒氣而已啊。
所以,說到師父,你們要知道,我的師父在心中。
你們認為修識之心,修佛之來,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家人,你會不會覺得兩眼淚汪汪啊?
說到家人,你們就要知道,看到家人,就想到一個責任,你們看自己的心,就是一種牽掛,為什麼叫責任和牽掛?知道嗎?
所以,你們要遊戲人間,自然就知道。
家人帶來的責任,看起來好像讓我們沒有選擇,但是,你的心,其實可以選擇。
但你卻選擇牽掛。」
面對家人,我們可以有所選擇,不需要用牽掛的心情去看待,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牽掛,不要自己設一個框框限制自己,不要用規矩綁住自己的心。
古佛說:
「你們每一個人生之道,都有他的路,哎~~,不穿了啦。」,古佛師父乾脆把另一隻鞋襪也給脫了。
古佛說:
「我有沒有破壞你們的規矩啊?
你們要知道這裡的規矩是怎麼來的,是因為我而來的啊,所以規矩要以我之心啊,我以前常常都這麼脫的啊,我以前從來不穿鞋襪的啊,我喜歡自由自在。
你要跟我講話,那你的心就要來,你的口就要不修,
但是,你要跟我講話,你要口修,你要規定我照你的意思說,那你馬上就會落入空門哦。」
我們所以有廟,是因為有濟公師父,所以是我們是要配合濟公師父,而不是濟公師父配合我們的規矩,無論我們要如何修,都是跟隨師父而修。
所以要分別規矩的動機,為什麼需要規矩,為什麼可以放下規矩。
古佛說:
「我落入佛道,我身上一股味道,叫做什麼道?叫做不知道。
就像師父告訴世人所說,那些修道不修口的人,自己認為是佛道之人,卻不修口,你說自己是修心不修口,不管你修了多少,你不會成佛,
只要你的心咄咄逼人,你不會成佛,
只要你的心永遠牽掛,你不會成佛。」
修口,是修道之人的基本功課,它的基礎就在於修心。
一顆心如果總是強勢逼人,一顆心心如果事事牽腸掛肚,無法承擔選擇的結果,如果做任何事都心有顧忌,他的心就難以自由,無法自在。
◎ 修道的心,成魔的心
古佛說:
「怎樣才會成佛呢?
不知道。
不需要為了成佛,糟蹋自己人生,要遊戲人生,自己要多思,要有心之心,有心之來,要用心啊。
師父今天來跟大家講話,感受就要知道,口修,修不到,永遠不成佛,這是最基本的觀念。
不管怎麼樣,不二法門,口不修,那心就要修,心修,自然佛在眼前啊,
佛山,有靈中塔,
心口,有靈通心。」
佛家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只是受到習性、煩惱遮蔽,心中的種種牽掛情緒,總讓人看不清自己的本性,所以才需要修行。
想要見佛,就要在心與口的修行之間尋找答案,心裡的想法與口的說才會互相呼應一致,像是有了靈通感應,而不會互相矛盾。
修了心,才不會出口傷人,修了口,才不會傷了自己。
有段偈子是這麼說的: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古佛說:
「口不修,自認修口,做出來的行為不修口,那也不成佛,所做的福德,都化為灰燼啊。
今天看到我,是你們的福氣,還是我的負氣啊?」
「不知道~」
古佛哈哈一笑的說:
「所以啊,人生之道,生何、死何、患何謂之道,
學我之道,你們成魔,因為你們沒辦法像我的心,我常講,你修口,我不修口,我修心,你不修心,所以常常在講,我修心,你忌口,你答應的事情做不到,就是像魔,魔心在此。」
人生的道,總是在生死關頭之間、在患難的關頭裡明白什麼是道。
在那些危難的時刻,如果不懂得修持自己的心,只是執著在自己的情緒,不改變自己的應對,那就會入了魔,
古佛說:
「所以,永遠看到,我佛慈悲,我濟慈心。我佛慈悲,看到路人之道,都認為他是好人,他不知道他已經成魔,執著之魔,執著之性,空與性,性與空,知道就存疑,知道存疑,永遠就不相信別人,為什麼不相信別人?因為他存疑,因為他知道了,
知道之心, 但不知道口修,
他知道要修口、忌口,但他不知道修心,他還在那裡存疑,存疑之心,看信之由,他做人處事都在寫這個佛道,卻都己經不成佛了,變成魔了,魔性就這樣而來。
魔是怎麼來的?
修道人而來,修佛人而來,」
疑心的開始,是以為自己知道,
"孩子這麼晚還不睡覺,一定是在打電動,看我今天怎麼修理他。"
"發給他的訊息已讀不回,一定是不高興我說的話了,等等回去一定要好好的問個清楚。"
"老闆聽不進去我的意見,八成是怕我搶了他的功勞,哼!哪天我一定要換個老闆。"
以為自己知道,就自己猜測,認定了事情就是自己想的那樣,這也就是煩惱的開始。
疑心的人,如果不能修口,他的修行功課就要一再的重來,越是執著於修行功課的人,越是相信自己有所成就的人,越是容易有盲點,
就像是每日唸經,這顆心就有修持了嗎?就不會再有情緒嗎?
就好像花錢做了法事祭改,就會明白自己要如何調整觀念、控制情緒嗎?
修道唸佛,得要先明白動機。
◎ 性空之道
古佛師父說:
「修佛之心,成佛人是怎麼來的?自然不知道而來的。
人為什麼成佛?嘴巴成佛,心不成佛,也不信空,空也不知心,所以學濟公活佛之道,就是學什麼道,不知道!」
成佛,是一個動機和方向,是用來啟動自己,時時調整自己的思維和動機,不需要想著何時成佛,一切就是自然心而已,自然修緣,自然性空。
古佛師父說:
「活佛濟公之道,不成利,沒有名利之分,沒有什麼之分,只有把事情繼續完成以佛之性,性之空,空之來,佛之心之來。
你們看師父像是活佛嗎?
很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是活佛,只要存一種信念,就是遊戲,看戲之心,
所以我的徒弟,也就是你們的師父教導你們,教你們學習模仿,學習就像我們的性,模仿就像我們的空,就是所謂的性空之道,性空之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最高等,就是所謂的活佛之道。」
性空之道說明了,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起於"因緣"二字,每一件事,都是因為一個種子,加上了種種因緣,才會開花結果,再生出種子,不斷的延伸循環下去。
所以啊,人生總是有機會改變的,我們的學習模仿,就是為了種下善的種子,為了廣結善緣。
性空之道說明了,凡是隨因緣而來的,就會隨因緣而去,所以能夠遊戲人生,不需要為了今日的結果起情緒,因為今天的結果,明天就可能轉變,就像是"塞翁失馬"的故事裡說的,世事的好壞沒有絕對,今天失了馬,明天可能回來,今天摔斷了腿,明天可能因禍得福。
重要的是,能夠不失去動力,能夠不斷的啟動。
看懂了因緣的性與空,就明白世事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不需要計較、比較的情緒,只有動機,凡事就是角色與演戲,凡事就是遊戲人生。
一切種種觀念道理,都在我們跟隨濟公師父的學習與模仿之中,學習模仿,就是性空之道。
◎ 佛法,就是活法
古佛師父說:
「你們覺得師父有沒有良心? 你們就是不知道,師父把這個信念傳給你們,你們是怎麼知道我的心到底有沒有良心呢?我如果沒有講出來,做出來,你怎麼知道我的良心在哪裡?」
古佛師父拿起酒壺,喝了一口,皺著一張臉說:
「就好像這杯酒…… 不好喝啊,所以濟公活佛不愛喝酒啊,所以濟公活佛心中之佛也不愛喝肉啊,不吃酒不喝肉,懂嗎?
遊戲人間,遊戲人間啊。」,古佛師父像是有些喝醉的酒話,哈哈一笑,四周響起了笑聲。
古佛師父說:
「所以說到什麼佛法,就是活法,佛法就是活法,講的就是人要怎麼活。
你看我不喝肉也不喝酒,不吃肉也不吃酒,但是都顛顛倒倒、倒倒顛顛,所以我的人生,在人生之處我沒有人生。
我只有廣善修緣,廣善修緣,你們廣善積德,所以積德才有辦法全天而天,全賢之身。
所以要知道,自己要成佛,心想要成佛的人,永遠不成佛,
修緣修緣,就是緣,所以有緣這個字,你們都要像我一樣,像活佛一樣,這樣你們才走得下去,才會快樂。
來到廟裡,就是像師父一樣,笑笑、真真,自然不知道,一問三不知。」
古佛李修緣,修緣、修緣,一個緣字,牽動顛倒眾生,結果如何,都是種種的因緣造化,所以師父廣善修緣,更教導我們要廣善積德。
每一天,隨時的說好話、結好緣、保有好心情,隨時笑口常開,對於未來,一問三不知,這樣的人生才會快樂。
古佛師父說:
「所以談心之道,我們是活佛之道,濟公傳裡面的故事,十條之中有四條是真的,多多看,都是化身之心,假如你們要了解濟公之道,要了解我的一生,要了解我到底有沒有吃肉,有沒有喝肉,還是喝酒,吃酒。
所以自然之道,佛緣之道,濟公萬物,塵緣之來,佛緣之來,世道之有,濟公緣份都沒有成對成雙,沒有成團,沒有成體,濟公只有單單遊戲人間,嗜好之來,自然聚集起來,
嗜好之來,自然聚集能量,嗜好不同,也只好隨緣,你不知修,你不喝道,你不吃肉,大家就沒什麼搞頭,所以你回你家,我睡我的路上,你回你的宿舍,隨心所欲,遇到共同的理念,今天共同理念喜歡切菜,那就大家一起做切菜的事情,喜歡聽經,那我們就來聽經嘛,續道之道,自然緣到,這我們不同之道。
身為濟公活佛,濟公之道,你們要知道,不要什麼聚集之能量,聚集之道,只要緣道,只要有共同興趣,就知道,不同興趣,士農工商隨我去,但是啊,聚集之來,興趣之來,有心人間自然要到,這就是隨心所欲,人心之道。」
修行的路上,自然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們能夠相聚,很多人也好,兩個人也不錯,一個人,也不要怕孤獨。
在日常的生活中發展自己的興趣,隨心所欲,自然緣到。
◎ 濟公道的心,就是一張白紙
古佛師父說:
「你們會不會覺得濟公之道,到底真與假,你們覺得呢?
其實啊,凡事不以真與假,濟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的肉體是真的還是假的?
記得,自己的肉體要知道,但是你的心不知道,你的口知道,但是你的手尚未做到,常常被這個口啊,議道,口就是我們的佛,口就是我們的魔,佛道,魔道就在口,不是在我們的天靈,
口,就是所謂的說話,真假,就是人道,口就是我們的佛道,口就是我們的心道,所以自己就要知道,口啊,就是重要,什麼東西就是口啊,
所以,口沒有修好,永遠也不成道,也不成佛啊
跟師父這麼聊天,你覺得你們是知道嗎?當然要不知道啊,你怎麼知道我們在聊什麼,我剛才在聊什麼,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剛剛講什麼,我也不知道。」
濟公師父沒有真與假的分別,我們可以自己思考,濟公師父的道理合不合理,實不實用,自己去感受,不必聽別人說。
我們的口就是佛道修行之處,成佛與成魔之間,就看我們是如何的修口與修心。
古佛師父說:
「所以我永遠是一張白紙,永遠被人家點亮啊,但是人家也會幫我們點黑。
什麼叫做點亮啊?就好像是如果師父說你馬上要成佛了,聽到成佛,你心裡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呢?被活佛這麼說,你心中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呢?
真與假,假假真真,講出的話,你認真嗎?你認真,你就不成佛,你認為你高興,你成佛,你認為你不高興,你也成佛,但是你認真,你就不成佛,這段話你們好好深思吧。」
一張白紙,畫上那一筆顏色,如果紙的本質不會吸收顏料,它就不怕別人如何畫它,可以始終是張白紙。
當我們聽別人一句話,認真聽進了心裡,不斷在心裡起了情緒,那就是吸收了那一句話,那就把別人畫的這一筆留在了我們的白紙之上。
從小到大,我們已經吸收了多少句話?原本的這一張白紙,現在是什麼顏色呢?
古佛師父說:
「認真的人為什麼不成佛?認真的人,做什麼事情,一張白紙好像被人家畫了好幾道,一張白紙被人家污染了幾種顏色啊,他永遠記在心裡,這樣,認真的人還能成佛嗎?
那不認真的人可以成佛嗎?不認真也不能成佛。
要成佛的人,只要口,
你修心,我修口,我不修口,你不修心,
你修心,但我修口,天下太平,緣份自來。」
認真不成佛,不認真也不成佛?到底要認真,還是不要認真啊?我一開始也這麼問我自己。
其實啊,凡事不是"要"或"不要"的問題,而是動機與時機的問題。
何時該要認真?我雖然不認真,不吸收別人那一句話,但是我認真的找到自己的動機,自己啟動調整自己的作法。
自己作主,做自己。
修心、修口,自己做。
如果人人都知道修心的道理,我也認真修我的口,則有天下太平,一切的善緣自然到來。
◎ 安自己的心
古佛師父說:
「你們覺得我來教導之後,你們是提升還是降低呢?不知道,永遠不知道,這就是人生。
出了門,就是忘記了,
出了門,就是放心了,
出了門,就是安心了,
回到家,就是修心了。
出門在外事事都是看,就是你們所謂的,看是模仿,模仿就是所謂什麼呢?就是性空。」
古佛又舉起了酒壺,說:
「雖然這個酒看似難喝,但是也要喝,這就是所謂人生,看似不好喝,我也要喝,
為何它不好喝?是你的心認為它不好喝,認為酒是不好喝,但是活佛認為這個酒為什麼不好喝,因為它不合我的意啊,因為我都習慣米啊,水啊,攪一攪,你們覺得米和水攪一攪就會變成酒嗎?」
人生不要管是好是壞,無論如何,每一天的生活總是要過。
好與壞,是我們的心在造作分別,被自己的喜歡或是厭惡的習性引導著,喜歡這個人,他就是好人,厭惡這個人,他做的一切都是壞人。
要如何修心中的一個"順"字,如何看人順眼?如何看事順眼?
關鍵仍在我們的修口與修心。
古佛師父說:
「人類的智慧就像一潭水一樣,水如何來,不知道,水如何去,不知道,但是它可以通過哪裡,可以通過人生,如人喝水,它可以排泄啊,水消失,它可以滲出啊,這就是人生啊,
所以人生是佛,佛心之來,自由之道,你不知道。」
智慧似水,可以洗去我們的情緒、負面的思想,智慧不需要刻意的表現,但是會在重要的時刻影響我們的思考、布局與情緒,讓我們的心安定,讓我們的心自由。
"佛山有靈中塔,心口有靈通心"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佛,就像一座大山,這一座山卻被習性、情緒的雲霧籠罩,我們只緣身在此山中,卻看不見歸處,越是認真的低頭找路,越是看不到這一座佛山的樣貌。
所以古佛師父說要遊戲人間,隨處遊戲,不要低著頭愁眉苦臉,要抬起頭樂心微笑,輕鬆自在的心,才有機會瞧見這座大山的輪廓。
修心修口的功課,為的是要用正面的思考,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用溫暖散去心裡的憤怒、恐懼、不安和一切的負面情緒,用溫暖蒸發那些迷濛的霧氣,讓智慧的陽光照進心裡,讓我們能夠看見心中那一座佛山,讓我們和自己心靈感應,也與濟公師父心心相印。
說到這裡,古佛師父帶著慈祥的笑容,輕輕說了一句:
「阿彌陀佛。」,古佛師父暫時離去,等待下一次的緣份再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