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古佛之道●濟公道(二)(註解版本)

學習人生 (9) 濟公道,古佛的教導


濟公師父降駕後,要我們把辦事用的椅子搬開,並且在地上放一塊墊子,師父往墊子上一坐,就把鞋子脫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古佛來到


濟公師父靜靜的唸道:
「你修心,你修口,你不修心,你不修口,口心之一,不行之心。

你修口,我修心,你不修口,我也不修口,

我修心,你不修口,口心之一,不行之佛,佛心之來,口心之一啊。」,這熟悉的口音和話語,坐在地上的姿勢和神態,大家驚喜的發現,這是濟公古佛李修緣來到了。

濟公師父的教導,是修心不修口的,師父由心而發的教導,是為了點醒人們,話語常常不加修飾,明白的指出人的缺點,也可能顛顛笑笑,不依著一般的禮俗規範,卻隱含禪機,為的是讓人們自我參悟。

人們往往喜歡聽別人讚美、說好話,這時需要修心,才能夠虛心的接受濟公師父的點醒,然後需要修口,才能心口合一、言行合一,在每一天的做起之中,體會明白濟公師父的佛心感受。


古佛說:
「佛道之心,佛道之人,吾乃是西湖靈隱寺古佛李修緣是也。」,大家一同歡迎古佛降臨,古佛邀請大家一同坐下,雖然夜裡相當的冷,但是我們仍然感受到一股暖意環繞四週,是一股溫熱的氣。

古佛說:
「席地而坐,自然之道,自然就是濟公之道,佛心之來,心之道,氣之來,來心之心。

哎呀,吾還是希望自己輕輕鬆鬆做自己,不喜歡有束佛之心。」,一邊說一邊把兩隻襪子都脫了。

濟公道,就是自然的道,我們在學習濟公道的過程中,漸漸明白濟公師父的佛心,並且以佛心行道,我們有心來向濟公師父學習,濟公師父也讓我們體會到不一樣的氣與感受。

濟公師父的佛心


古佛說:
「來跟我結緣之道,已經有好幾年了吧,今天難得之處,來跟大家說話說心。

最近有沒有修口啊?

看到吾,也要知道如何說話啊,你們想,師父覺得你們會發財嗎?發財之心、發財之意,自由自在。

你們修口,你們也要修心,不修口,那也要修德啊,修佛之心,修德之愛,愛之心,愛之信,明白之處,活意之來。」

面對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要有活意,充滿生機,帶著活跳跳的動機,引導心中的意念就在一個"修"字。

修心、修口、修德行,與人相處的一言一行,都要懷著愛心、耐心與熱情,就是在修一顆佛心啊。

古佛說:
「看到我們的人生,就是要遊戲嘛,遊戲是什麼?錯誤重來嗎?

遊戲是人間之道,自然之信,每天早上只有笑而笑之心。

想發財嗎?想升官嗎?想如意嗎?如果你們沒有笑容,那我覺得你們發財和升官都無法如意囉。

想升官,自然就不升官,就是完全不知道嘛,不知道之心,在何處?何以之心,何處之氣呢?

自然之心,這樣你們還有規矩嗎?

人說啊,修以之心,修以之佛,佛之信,空之來,來之佛,佛之信,心中自然,

直信之心,佛心之來,佛之來。」

我們修行的心,是跟隨濟公活佛而來的,對於活佛的信,是直信之心,是直接了當的信,不需要轉彎,也沒有懷疑的信,就是一個俐落乾脆。

空之來,就是性空之道,就是無所求的學習與模仿,因為無所求,所以凡事"不知道",不執著在明天的升官、發財,才能夠長保今天的樂心、笑容,今天只需要自然的做起,會不會升官或是發財,那都是自然。

懷著直信之心,明白濟公師父的佛心,明白佛心,濟公師父便時時與我們同在。

古佛說:
「有些人啊,每天都想著發財,在座的人,想發財的舉手啊。」,大部份人都舉起了手。

「那。。。你們註定是不會發財。那麼不想發財的人舉手啊。」,在笑聲中,少數幾個人舉起了手。

「那。。。你們註定永遠都不會發財。」,這笑聲更大聲了。

古佛說:
「只要心中想發財,不想發財,都不會發財。

什麼是發財的發?發就是自然之道嘛,像你們腳受傷、撞到之後,就會像發糕一樣的發了起來,這不就發了嗎?

隨便把東西丟下去,這也是發啊,發什麼?發神經了啊,哈哈哈 ….

所以人生之道,沒有人之道,所以要開心之道嘛。」

升官或發財,都是經過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動機在於努力做起,卻不是那些結果。

一切因緣,都是上天的劇本,沒有人的想法、喜好在其中,由不得人,放下對於結果的執著,等待上天的安排,自然而開心。

不知道,歡喜之道

古佛說:
「怎麼做事?怎麼做來?那你的心胸是如何之道呢?

古佛,永遠在你心中,心中有座佛山塔,師心之來,師心之處。

只看今天,

明天是好是壞?知不知道? 不知道嘛。

就像你們今天能遇到古佛,你們事前知道嗎? 大家都不知道嘛。

那今天要回去了,你們知道嗎?想回去,自然來,也不知道啊。」

我們要怎麼做事?就是跟隨濟公師父的道理做事,我們只看今天該做什麼,對於明天的結果,只有不知道。

古佛說:
「你們看,酒,好喝嗎? 你們說好喝,為什麼好喝呢?

因為,你們的心喜歡嘛,當然就是好喝。

人生,你喜歡它,這人生就好過嘛。

假如人生,你不喜歡它,就是有它的因素嘛,這些因素裡面包括有錢嘛,利嘛,名嘛,還有權嘛,這些因素都會讓你們覺得這個酒非常難喝。

但是,我做什麼事情,難道都要因為這個酒難喝,我就不要做事了嗎?人生就不要活了嗎?人生要因為你、你、你、他、他、他、我、我、我的緣故,事就不要做,酒也不要喝了嗎?」

明白動機,既然明白自己的"活意",活在人生,那就學習如何喜歡自己的人生,我們對人生的厭煩,常常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爭執、煩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與模仿。

古佛說:
「師父每天都要喝酒,那你們認為,師父覺得酒好喝嗎?

你們手上的酒好喝嗎?大家喝看看嘛,你們真是幸福,都有酒可以喝。」

「敬古佛。」,眾人舉杯敬酒,古佛也舉起酒壺喝了一大口酒。

古佛說:
「這酒還是很強啊,雖然師父覺得好喝,但是這酒氣太強,讓師父覺得透不過氣來。

那麼,這人生透不過氣來的時候,要怎麼辦呢? 需要,去外面透透氣嘛,去外面感受別人對你的溫暖。

旁人之道,知心,不如換絕心,絕人之道,不如換熱心之愛,人生之道,不如開心之道,入世之道,不如來心之道,看人之道,不如快樂道、自然道,濟公活佛歡喜之道,不移之道。」

名權利會讓我們失去原本自然的生活態度,會讓我們的心有所求,因此感受求不到的痛苦,也因此不喜歡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這時,我們也許需要朋友給我們溫暖,但是啊,與其依靠別人,不如自己堅定的不移,跟隨濟公活佛學習快樂道、自然道,每一天都帶著樂心入世,在日常生活之中懷有一份熱心,笑看別人的絕心絕情,

因為濟公道,總是自己發光發熱。

古佛的緣份,師父的安排


古佛說:
「你們之中,第一次看到師父的人舉手。」,有幾位門生舉起了手。

古佛說:
「哦~~,你們說謊啊,你們認不認識濟公師父啊?認識是吧,那就不是第一次看到我啊,哎呀~~,那已經看到好幾次了啊,只是我對你沒有印象,你對我不太熟,但是濟公活佛李修緣,應該很熟啦。

所以你們應該說啊:『師父啊,我常常看到你,但是你不認識我。』」

代言人原本就是同一人,所以眼睛所看見是相同的一人,只是降駕的神靈不同,古佛是用比較趣味的方法,教導我們分別。

古佛笑說:
「人生之道,有什麼不是朋友的呢?朋友之道,自然就開心之道。

師父已經來這裡三天了,來這裡探望我徒,也就是你們的師父,他要求師父幫他如何再創新高。

我就問他,什麼叫做新高?

我徒跟我說:『新高,就是把心墊高。』,我說:『你越來越有我的風範了。』,哈哈~。

你們的心要如何墊高呢?

心,此心不如他心,別人的心墊高以後,我的心就不如他,而我的心墊高以後,自然看他的心,自然就會縮小,就有壯大之心、高大之愛啊,然後有了扶弱鋤強之心,看到弱者,我就有愛心,我就不會動怒。」

心的高度,決定了人的格局。

站得越高,往下看時,別人就顯得越小。

這時,我們明白了別人的苦處,因為我們也是從低處一步一步爬到這裡的,所以我們能用愛心對待他們。

見到能力不如我們的人、學習慢的人、才剛開始修行的人們、犯了錯的人,我們如果能夠懷著愛心,就不會與他們計較,就能找到更好的方式說話或教導。

我們要學著從高處拉他們一把,而不要往下跳到別人的高度,去跟他們比較、計較。

在修行之中,就要一步步的墊高自己的心。

古佛說:
「但是,我覺得我徒啊,他又入魔道了,哈哈哈~~,我徒入魔道,你們就輕鬆道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都完全不知道,不知道之來,何入之道,何謂濟公道,何謂心之道。」

濟公師父入魔道?稍後濟公師父將會妙答這一句話。

這句話是古佛的小玩笑,因為濟公師父用了一點小方法,讓我們可以見到古佛,事前完全不知道,我們只是自然的跟隨,把握每一次可以見到濟公師父的機會。

古佛說:
「今天你們的師父啊用這一招,他自己的奉獻之心,讓我活佛來賜你們陰德啊,我有講過一句話,有失就有得,有講就有心,有開口自有福道,你們的師父竟然馬上讓你們聚集在此。

但是有心之心,我看到之來,有人存著懷疑之心,有心之來,沒有放之心。

師父問你啊,你的人生,願望是什麼啊?」,問的是我的妻子。

我的妻子回答:「我的人生沒有什麼願望。」,古佛接著問我同樣的問題。

我想了想,回答:「事業成就。」

古佛先對我說:
「那你的未來就是痛苦了。

有事業成就就是痛苦,為什麼?你達不到,你的心就會落寞。」,心中有所求,自然痛苦。

古佛再對我的妻子說:
「你說你不知道,什麼叫做人生,那你就沒有未來,你就是空虛之來,

要知道自己的未來,但是要不知道別人的未來。

懂得未來之心,自然之道,活佛之愛,愛之心,空動之來。」

為什麼古佛說,人生有願望是痛苦,沒有願望又是空虛呢?

人生重要的,不在於願望,而在於未來,

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未來,一年後的我要是什麼樣子,十年後的我,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還要像現在一樣的煩惱嗎?還要像現在一般的追求願望實現嗎?

如果不是,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所以,我們要看看現在,想想未來,要知道自己的未來,才會明白如何立志,明白如何調整現在的我,要想著如何去做,而不需要想著得到什麼成就,一切自然,這就是古佛關愛我們的教導啊。

§ 魔之心,自我道


古佛說:
「你們要不要發財啊?為什麼要發財?你們在這裡不是已經發了嗎?為什麼一定要發財你們才會快樂呢?

你們今天坐在這裡,你們的心快不快樂?開不開心?為什麼開心?開心在哪裡?

因為你們熱啊,為什麼叫熱?

因為你們的心永遠存在魔之心嘛,你有魔之心在佛之心的時候,你感受到人生之道,完全不知道,感受之來。」

古佛到來時,我們感受到一股熱的氣在四週環繞著。

熱的感受,是因為我們身體的寒冷,也因為古佛的佛心教導,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不明白、看見自己的心魔,我們還需要學習,因為我們還不明白什麼叫做"人生之道",這是不知"道",這或許才是我們不懂得快樂的原因,而與發財不發財無關。

古佛說:
「為什麼知"道",活佛常常在講一句話:『只要心之來,"重"信之心』。
(重:重新再來的重)

你常常在說,你要修口,你修道,但是你啊,常常在修心,為什麼做不到?

你常常講"自道",明明知道個性如此,自然之道,為什麼偏偏要傷人之道呢?因為,都在我們的心中之道。

你不修口,你不修心,只有忌口,不修心,當然招致人生不知"道"。

"自道"以後,自然就廢道,廢道自然就魔道,魔道以後,自然你就荒道,荒道以後自然你就不知"道",不知"道",怎麼叫做神佛之意呢?

神佛之心,完全不愛之心。」

在前一次的古佛教導中,古佛說:「魔是怎麼來的?是修道人而來,修佛人而來的。」

為什麼?

因為他們忌口,因為他們堅持"自我的道",卻不修心,卻不修口,明明知道自己的個性,卻又任性傷人、堅持自己的言行都是對的,用自己的道理對付別人,不再調整自己,也不再改變自己。

於是他們荒廢了修道功課,因為不明白如何修心,也不知道如何修口,助長了心魔,失去了調整自己的機會,這要如何得到神佛的疼愛心呢?

就像是有的人嫉惡如仇,常常在判定別人的對錯,判對,就獎勵它、就喜歡它,判錯,就處罰它、厭惡它,這樣真的合於道嗎?我們真的有能力、有權力去判斷別人的對錯嗎?

魔之心,藏在我們的盲點之中;要看見魔之心其實不難,它就處在我們的情緒之中,它就在我們傷人的心思裡面,

真正的問題就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生氣、我們有很充份的道理可以教訓別人,但是啊,都是藉口。

別人能力不足,我們可以多講幾次,
別人犯了錯,我們可以原諒他,可以用愛心去教導他,
別人做了我們看不順眼的事情,我們可以修自己的順眼心,
別人要罵我們,我們可以跟濟公師父學習軟Q的應對,
無論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可以學習如何面對,

學會了,就不再需要情緒。

有心去做,都有方法,但是先要找回來,自己的那顆真心。

『心之來,重信之心。』,當我們的心有了醒悟時,隨時可以重新開始,重新建立我們每一天做起的信仰,如同重新開始的一場遊戲。

§ 修了成果,才有機緣


古佛說:
「今天看到你們師父,我只講一句話,修與修為都靠自己,但是修予之心也靠自己,發財之心靠機緣。 
(修予,就是修我的意思

這個機緣需要有三大因素,一個要有命,一個要有運,一個要修。

命,是天生帶來的,運,是做來的,修,是成果來的。

修,為什麼是成果來的?你如果有所成果,你自然就有修道。

修是什麼?常常在修嘛。

就像有的人常常在唸經、靜坐,他在修,修什麼?有嗎?他們的心在哪裡?他們做的功課把自己的心墊高了,

所謂人心之道,心墊高之後,你看什麼人都覺得不順心,不從心,礙眼之心。」

人心的墊高,如果少了愛心,就變成了傲氣,變成自己看人不順眼的理由,看什麼都覺得處處礙眼。

所以光談修是不夠的,我們若是有心要修,就要修出成果,用成果來檢驗自己的修。

成果在哪裡呢?從何處檢驗呢?

修的成果


濟公師父說:『學功夫,為的是把道理用在對付自己,好改變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

我們修習功夫的成果,就展現在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之上,特別是身旁的家人,然後是朋友或是工作上的上司、同事、下屬等等。

當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改變了,是不是也改變了我們的機緣呢?

所以,要修出成果,就要改變自己的看,改變自己的心。

換一個看人的角度,換一個看人的心態,把自我的身段和尊嚴放下,把心裡的那些看人的圈圈叉叉放下。

"哎呀,他就是固執啦。"、"這個人就是難搞啦。"、"他就是講不聽啦。",

停下心裡這些無謂的噪音,想想自己的動機,然後,才有可能看見別人的動機在哪裡,看見別人的痛苦在何處,感受到他們的苦處之後,我們自然會有耐心和愛心,心的高度就會墊高。

這顆心不同於一般的人心,它是道心,修道的心,對別人的苦能夠感同身受之後,自然能夠改變對人的方式的那一顆心,它是天生自然來的,最初的真心和良心。

修的方法不難,就從濟公師父的教導開始修,先啟動自己願意開始做的動機,動機是為了家人、為了自己。

修濟公師父的教導,有幾個步驟:參悟它、做起它、分享它

    參悟它
先在濟公師父的教導之中,找一句最有感受的話語,在心裡記誦著,把自己的心思沈浸在那一句話之中,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一句話,聽聽別人如何解釋它,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去思考這句話的意思,在師父的故事裡尋找這句話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這一句話可能出現在何處。

就這麼尋找著,直到我們知道怎麼採取行動,直到我們能夠告訴自己做法,

這就是參悟它的目標,找到做法,然後開始下一步。

    做起它

參悟了做法之後,自然去做,做一處不夠,還要再找到兩處、三處、找到更多可以做的地方。

最容易的地方,是從家人開始,做錯了也不用怕,明天重新調整,再來一次就好了。

然後可以在朋友、同事身上去做,在廟裡的這些師兄師姐身上去做,做出自己的感受,明明白白的體會那個過程與感受。

然後把感受寫下來。

    分享它

把感受分享給別人知道,看看別人會有什麼反應,聽聽別人會有什麼回應,別人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體會一下,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是不是和以前不同了呢?

參悟它、做起它、分享它。

給自己機會,試著走一次這樣的過程,體會一下全然不同的感受。

濟公道的修,就是這樣不斷的參悟它、做起它、分享它,在分享之中,會有更多的感受和參悟,然後有更多的做起。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那一句話將會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將可以輕輕鬆鬆的和別人分享濟公師父的教導。

到那時,我們就開始有所成果了,別人看我們的感覺,也不同了,機緣當然也完全不同了。

這是濟公道的人,每一天日常的做起,我們參悟、做起與分享,一次在心裡烙印一句教導,烙印完一句,再找一句。

堅持做下去,我們的心就會烙印成濟公道的樣子,就會明白什麼是濟公道的自我發光。

讓眼睛看見,讓耳朵聽見


古佛在前面曾提到,要修出成果,就要改變自己的看,改變自己的心,要如何改變呢?

這個答案,其實在古佛問到"第一次看到師父的人舉手。"的問題時,就已經點出了眼睛與心的判斷之間的分別。

古佛問的是眼睛的看,眼睛看到的,的確是同一個代言人的模樣,所以正確的答案是按照見過濟公師父的次數計算,而不是問我們遇到過古佛的次數,所以在場的人至少都已經"看"過濟公師父好幾次了。

古佛問了一個富有禪機的問題,我們容易用心裡的判斷,改變了自己的看和聽,所以常常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當你早上醒來看到躺在身邊的人,你看到的是你的丈夫,還是那個死鬼呢?

當你看見自己的孩子,你看見的是孩子,還是昨晚打破碗的惹禍精?

當你見到自己的老闆,你看見的是應該服從他的老闆,還是什麼形象感受呢?

當你早上走過行人道時,你有看到一地的陽光和地上的樹影搖曳嗎?你能不能看見美好的景色,而改變了原本鬱悶的心情呢?

還是因為煩惱掛念著心事,因此錯過了那些美好的時刻呢?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心的主見,而錯過了眼睛的看見,錯過了耳朵的聽見,也失去了快樂的能力,也誤以為我們的不快樂是別人造成的。

其實,快樂是可以被學習的。

古佛說:
「眼之來,自然你就不知道有看之心,像活佛之道只有樂心。」

眼睛看得到別人的心思嗎?當然看不見,但是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看得見,所以大部份時候,其實都在猜疑,都是用"看之心"去看,不是用眼睛在看。

看見別人緊繃著一張臉,就一定代表他在生我們的氣嗎?

看見昨晚打破碗的孩子,我們是惦記著昨晚的情緒,還是要清理昨晚的情緒,重新看清楚眼前的孩子呢?

要讓自己的心,回復成一張白紙。

我們的心,常常的超時工作,常常擅自的擴大解釋我們看到的事情,或是拿昨日的感受,取代了當下的判斷。

這就是我們會不斷的錯誤重來的原因。

所以,讓眼睛來到當下這一刻,讓眼睛去做它的工作,讓眼睛清楚的看,讓眼睛引導自己的心,"頓道"一下,不要直接急著下昨日的結論。

眼睛看到什麼,就處理什麼,眼睛沒有看見的事情,心就保持不知道,這就是古佛說的"不知道"。

單純的看,單純的樂心,就像濟公師父一樣,不要用"看之心"自尋煩惱。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心就會開始不一樣,我們的修為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

§ 古佛的濟公之道


古佛說:
「像我這樣輕鬆之道,你們知道我學什麼道?」

「不知道?」,有人這麼回答。

古佛哈哈一笑說:
「我學濟公道啦,怎麼會不知道?

連這個也不知道,怎麼辦呢?哎呀~~,連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這該要怎麼辦呢?

我學的當然是濟公道,濟公道是誰而創的呢?」,眾人哈哈大笑著。

「當然是濟公古佛啊,所以古佛您還需要學嗎?」,主委這麼回答。

古佛笑說:
「濟公之道,我也要學之像嘛,我要學佛啊,但是學不像啊,所以我就用顛啊、笑啊來掩蓋師父的無理嘛,但是啊,你們認為師父無理嗎?

看佛見佛,看佛罵佛,看和尚嫉惡如仇,看肉吃肉,看酒喝酒,你們覺得活佛在你們心目中,有沒有受到你們尊重呢?為什麼受你們尊重呢?為什麼尊重我?」

我們對古佛的尊重,對於濟公師父的尊重,是自然的,因為我們學習濟公道,尊師重道是基本的道理。

古佛說:
「要跟我見面,這是難得的機會哦,所以,你們的心要放開,今天難得跟我見面,你們自然會學到你們的修為,你們的命就會改觀了。

為什麼會改觀?

因為你們知道了你們會改觀,所以你們會期待,期待就會怕傷害。」,又是一陣哈哈大笑。

古佛說:
「你們一直期待期待以後,傷害就來,你們的心就會呈現一種濕氣,濕氣越重,魔之心越來,魔最喜歡濕氣了。

為什麼魔最喜歡濕氣?

因為有水份,魔才會生長,萬物之中,都需要水的滋養,人也需要水的滋養,所以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錢財,錢財需要什麼?

花嘛,需要被花掉嘛,錢財如果不花掉,錢財就不會輪轉回來嘛。」

如果傷害帶來心的濕氣,這份濕氣究竟是要滋養心魔,還是要滋養心志,選擇不在於"傷害"本身,而是在於自己。

要懂得如何花錢,就要懂得如何讓錢財發揮價值、如何滋養心志,金錢是為了幫助我們享受人生,享受自己的努力,也照顧我們身邊的人。

古佛說:
「但是有人跟師父說:『師父啊,我的錢都花掉了,怎麼辦?』

師父說,沒有怎麼辦,就跟師父一起做乞丐吧,乞丐無憂無慮,只要放下尊嚴,什麼事都不會怎麼樣,只要你放下你的臉下、心下,什麼時候你都不會覺得什麼叫做丟人,丟人之事,在哪裡都不會覺得丟人。」

修行的功課之中,第一個門檻,最為難修的,也許就是"面子"這一關了。

所以不要輕視乞丐,也不要看輕乞討,請求別人的幫助或指點,並不是丟臉的事情,放下身段,也不影響我們的價值。

放下尊嚴,是為了對自我的期許,

放低了自己的身段,甘於屈居人下,也是為了更長遠的大局,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

跟濟公師父學習,沒有什麼丟人,只有做人,做個明白動機的人。

古佛說:
「你只要記得一句話:
修之口,修之心,佛之心,佛之愛,
佛道兩道,只有自然之道,
濟公道只有活佛之道,有佛才有人生,
佛神之來,才有人愛,
人性之中,才有人性,
性之性,看之來,
席地而坐,看之心,
無心之來,中心之來。」

要怎麼修口與修心呢?就是感受濟公活佛的佛心與愛心。

不管是學佛或學道,一切就是自然之道。

濟公活佛創建了濟公道,我們學習濟公道,我們的心中就要有佛,然後有濟公道的人生。

能夠跟隨神佛,能夠與神佛同在,我們將會得人疼愛。

我們將會在現實的人性之中,找到濟公道的人性感受。

事物的本性,要靠眼睛的看,單純的看。

我們席地而坐,聽古佛說道,讓我們明白什麼叫做看,什麼叫做心。

無心期待,無所求的心,這就是濟公道的中心思想。

新的遊戲


古佛說:
「鬆心之來,你們知道活佛之來,你們要看開之心,每天過的像是新的遊戲開始,只要遊戲開始,什麼都是新的開始。

遊戲開始,是不是要重新的開始?你要是做不到,人生就是苦啊,你做得到,人生就有新的挑戰。

挑戰,你們覺得是苦還是樂?

不知道~~~~~你怎麼會知道挑戰是苦還是樂呢?

像師父啊,活在靈山,每天都在挑戰人性,我只有一句話,挑戰人性好像糖水攪鹽,加醋,你們喝喝看,就知道了,就是酸甜苦辣而已。

人之心的心態,只有我們知道,想生之來,想之氣,你們還覺得冷嗎?」,

「很溫暖,我們不冷。」,大家一同回答。

古佛說:
「我的氣,你們還可以接受嗎?假如不能接受,那就脫光光好了,就說自然之道嘛,既然不學我之道,你就學自然之道嘛,你自然之道,別人不會講什麼道,只會把你們帶給官府捉到。

所以心態於其中,心意之來,你們有甘喜之心,活佛之心,看師父,有愛之心,師父今天要跟你們講什麼呢?

新的遊戲。

你們知道新的遊戲,要如何開通新的遊戲呢?當然要先插電啊,在開始遊戲之前,當然先把自己建立好啊。

我常常在講一句話,我每天早上要出門之前,我都先打扮自己,『咦?』,人家就會問我啊:『師父啊,你怎麼打扮了自己,還是一樣有味道呢?都不會改變呢?』

我打扮自己,不在我的外表啊,我打扮自己,是打扮我的心開啊,我的眼開啊,我的耳開啊,我每天都要打扮我自己,把我的眼睛全部清一清,把我的耳朵清一清,把我的嘴巴清一清,什麼事情都是開,等裝滿了我就回來,再清一清,這樣我的人生遊戲就開始重來了。

但是我的重來,是每一步都有把我的心墊高,把心一步一腳印的成為自然之道,接地之氣,我也不怕任何事,我也不怕任何困難。

我只怕,我沒辦法動,我只怕,我沒辦法走,但是,人生之道,動如心,動如命,路人之來,都有心之來。

改信之心,知信之來。

聽到師父這樣講,你們聽得下去嗎?」

「感謝古佛的教導。」

清理自己的心、眼、耳,清理的是消化不了的煩惱、情緒,清理之後,讓自己回復成一張白紙,再重新開始。

每一次的重來,每次的清理,就是一次墊高,因為我們的度量又變大了,也多了一次經驗。

每一天改變、調整自己的相信,改變觀念,不執著過去,一天天的明白濟公道的信在何處。

我執,牽掛


做為人的煩惱有好多。

為什麼別人脾氣那麼大?為什麼別人這麼自私?為什麼別人這麼的壞心?為什麼別人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為什麼別人都不會成長?為什麼別人總是在執著自己?

如果煩惱,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這就是『我執』的開始。

古佛說:
「你們今天能見到我,實在不簡單啊,用心看到我,自然你們的心通,就能夠看到我。

如果你們的我執太重,我執總是在困擾你們,就好像鋼索把你們捆住,你們想飛,你們想要成鳯凰,想要成飛龍,都將完全沒有辦法。

因為這個我啊,這個執啊,已經把你們捆綁。

你們不懂得人生,不懂得姿態,你們只懂得自愛自己,人之心,愛自己沒有錯,多愛自己,但是你們愛自己,絕對不要傷害任何人。」

我執的捆綁,是因為我們只愛自己,愛自己的對,討厭別人的錯,愛自己的真,討厭別人的假,害怕面對自己、害怕面對自己應該調整的地方,害怕面對自己的問題,拒絕改變。

在比較、計較的心情中,在是非,對錯的對立想法之中,我們執著的拒絕做那些該做的事情,拒絕改變,即使那些改變正是我們需要的。

我們與成功、成長的距離不遠,只有『我執』二字而已。

古佛說:
「例如你們覺得家庭是牽掛,其實,家庭不是牽掛,心才是牽掛,是責任。

我常在講,你們家庭的責任,責任是什麼?是你們的心牽掛責任,就像父母生了孩子之後,如果是動物,生了你之後,牠就不會管你了,那你自由自在,天地萬物,物競天擇。

不用覺得萬獸之獅,殺之可氣,殺之可恨,殺之可喜,一切都是淘汰。

人沒有淘汰,哪來叫做自然之道呢?」

我執,執著的是"我"的想法,這些想法成就了今日的煩惱,我們像是緊抱著浮木,不敢放手,不願意隨緣的拿起與放下,這就是牽掛的開始。

像是對於善惡的執著,獅子獵食了羚羊,獅子就應該被憎恨嗎?就應該受審判責罰嗎?

一切都是自然法則,弱肉強食,自然的淘汰,善惡不應該只用"殺"來判斷,凡事的機緣,自有上天的法則。

又好像做媽媽的,每天都一定要煮晚餐嗎?孩子未來的路,一定需要父母幫忙準備好嗎?能不能相信孩子,交給孩子去承擔他們自己成長的責任呢?

選擇,有許多的可能性,但是心先要放下牽掛,才不會捆綁了自己。

責任,是因為我們的心選擇牽掛,一切都有所選擇,需要有所分別。

古佛說:
「人會不會死掉?人的身體到了某一個階段,他的身體自然會腐爛,但是,他的心永遠不死,他的熱心永遠不死,延續之心。

你有這個心,當然你可以延續做下去,所以要知道,遊戲開始之心,樂之道,做開心之來。」

如同物競天擇的法則,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之道,既然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又何必牽掛,

不如學習濟公師父的遊戲之心,懷抱一顆熱情與熱心,用樂心面對每一個今天。

成佛與不成佛


古佛在前一次的教導之中曾說:『真與假,假假真真,別人講出的話,你認真嗎?你認真,你就不成佛,你認為你高興,你成佛,你認為你不高興,你也成佛,但是你認真,你就不成佛。』

成佛與不成佛,都不是我們能說的。

古佛說:
「看到我,你們應該覺得,你們成佛了嗎?還是覺得沒有成佛呢?

哈哈哈。。,當然成佛了啊。

與佛說話,當然成佛,但是只是用嘴巴講的嘛,你覺得自己成佛,都是自己嘴巴講的,你覺得人家喜歡你,人家疼愛你,也是嘴巴講的嘛,但是實際上是怎麼樣,也不知道啊。

人世之間,只有人性之心,開心之道。」

成佛或不成佛,都是人說的,別人怎麼說,都是來自於人性,隨著他們的心情,與我無關,不必影響自己,只要保有自己的樂心。

良心與慈悲


古佛問:
「今天有來之道,你覺得有開心嗎?為什麼來之心有開心呢?」

我回答:「有開心,有見到師父就是開心。」

古佛哈哈一笑:
「以後,會常常看到我嗎?有可能嗎?不知道啊,我遊雲四海,遊雲之道。

你們有看到光嗎?在哪裡?這是什麼光?」

「有,這是電燈的光。」,我們這麼回答。

古佛說:
「這是照亮我們之光,那麼,我們要感恩它嗎?這是照亮我們的光亮啊,要感恩它的人舉手。」

大部份人舉起了手。

古佛說:
「為什麼我們要感恩它?

你如果沒有用手去打開它,它會亮嗎?你如果沒有錢去交電費,它會亮嗎?

那如果看到太陽,我們要感恩它嗎?太陽的發光,和電燈的發光一樣嗎?

不一樣啊。

太陽自然每天都遇得到嘛,看到太陽我們就心存感恩嘛,

但是,看到電燈,我們也要心存感恩嗎?這樣你們就沒有分別,看到物體就要感恩,那你們就是慈悲啊,如果因為慈悲受了傷害,那就是應該啊,你們自己選的嘛。

太陽是自然發光,它也沒有接受你的好意和施捨啊,他自然就發光給你們,但是,要是發光太熱了,你們還會罵它。為什麼這麼熱,為什麼?

如果你們罵太陽,這樣還有感恩嗎?

就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樣,在家中的經濟體,誰賺錢,誰就是發光的太陽,但是在無信之中,覺得熱的時候,你就罵他,是不是很相似呢?

看到至親,你的心為什麼不懂得感恩呢?

記得,看到太陽知道感恩,看到電燈的時候就不需要感恩,看到電燈只要知道自己有沒有需要,需要就開燈,不需要就關燈。

所以慈悲如電燈一樣,慈悲是可以控制的,良心如太陽一樣。太陽和良心是無法控制的。

你有良心,自然天生,你有慈悲,是因為你的後天環境,因為你的家庭觀念,因為你的修為,你才有慈悲之心啊。」

感恩太陽,只是一種比喻,我們其實要感恩自己,期許自己像太陽一樣的自主發光、照亮別人,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把熱情、愛心傳遍各地,用自己的熱心轉變原來的情緒,再去照亮別人。

學習濟公道的人,要知道什麼是『自己』,明白自己的心,才能夠心口合一,才是真正的良心。

如果我們像是電燈,開關要靠別人,發光也要靠別人,做什麼善行要照別人說的去做,連得到什麼功德也要等別人去說,這就是口心不一,也不是濟公道的自我發光。

濟公道的自我發光,是明白自己的道理,清楚自己的動機,做一切行動都是為了自己的修道、自然、無心,

不需要別人的讚賞,我們欣賞自己,
不需要別人的嘉獎,我們享受自己,
不需要別人的感恩,我們感恩自己。

自然的做起。

古佛說:
「你們今天有吃肉的人舉手。」,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古佛說:
「你們好殘忍。

一隻活活的動物,你們把牠殺了,還吃牠的肉,你們覺得好吃嗎?好吃是嗎。

但是如果你有佛教之心,你看到肉的時候,你會覺得好吃嗎?你捨得殺他嗎?就是這種慈悲嘛。

慈悲之心,讓我們的心有所牽掛,就像家人一樣,讓我們牽掛,因為有感情,自然就有牽掛,有情感。

所以肉啊,其實自然之道、想吃之道,因為聞之道,都是自然之心。

所以慈悲之來,只有修行之來,但是良心,就不一樣了喔,因為良心自然產生一種悲憐之心,悲憐之愛,看到弱小就有愛心,完全不懂得有分別。

所以你要懂得自己的慈悲,還是良心,所以遊戲要重新開始。

每一天,你的良心就要建立它不同的關心、不同的觀念。

但是你的慈悲,就建立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的可行之內,你的手拿得到、腳踢得到的地方,為什麼要踢得到?因為有踢,腳才有抬高,你的腳不抬高,你的腳沒有踢出去,你完全在原地踏步,完全沒有進一步。」

太陽與電燈的高度不同,太陽是用自己的熱情、熱度照亮別人,如何發光自己決定,而不是像電燈,只能依照別人的需求給光亮。

古佛的濟公道也是一個太陽,有它發光的原理和道理,這個道理不會因人而異,不會為了可憐誰而有不同,濟公道就是自然之道,符合天地萬物運行的原則。

所以天地萬物之中,動物之間的物競天擇都是自然的淘汰,自然的弱肉強食,才能保持不同族群之間的數量平衡,保持大地的資源平衡,所以大地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是如此,只有在困難之中找到方法突破自己,才能夠堅強自己,讓自己變強了,才有可能真正的脫離困境。

所以,不能用慈悲心去評斷獅子無情,也不能用慈悲心干預了別人的成長,我們需要學習模仿、明白道理。

在道理之中思考動機,用熱心、愛情與耐心付出行動,做自己的動機,懷抱動機,轉變心裡的牽掛,轉變不同的心態。

『慈悲的腳要踢,腳才有抬高,有抬高,才有前進。』

慈悲心的行動,必須要帶來前進,必須有所進步,這樣的行動才有意義,如果我們的付出,導致別人的原地踏步,甚至導致自己原地踏步,讓自己寸步難行,那就是該要放下的時候到了。

好像家人如果嗜賭,我們要找出方法幫助他戒賭,而不是在他缺錢的時候,還要慈悲的資助他,這只會害他永遠困在賭的習性之中。

什麼是自我發光的良心,什麼是依靠別人發光的慈悲心,是我們需要參悟修行的心。

古佛說:
「所以,你的言行在此都是在牽與緣之道,牽緣之心永遠在我們的週圍,在牽絆之來。」

我們的良心與慈悲心,將會影響我們與人之間的牽緣,是要牽一份善緣,還是要牽絆糾結於一個困於原地的緣,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分別與啟動。

開心之道


古佛說:
「你們今天的心情如何?不好,好,告訴自己,重新開始,告訴自己,要睡個好覺。

要怎麼睡個好覺?

忘了吧,忘~了吧,

但是只有一件事不能忘,就是自我不能忘,如果忘了我,就會加一個執,變成我執。

你變成我執了,你就只有自己人物,完全沒有小人之物,永遠看之物,永遠在大人物之中,變小人物之中,在其中搜尋。」

過去的煩惱可以忘掉,但是,不要忘了做自己。

做自己,要先擺脫"我執"的牽掛,"我執"的比較、計較,讓我們在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想法之間尋找自己,有時傲氣,有時自卑,總是搜尋不到自己,總是在追逐別人口中的自己,那就無法看清自己的心態和動機。

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大或小,只有角色,身為下屬就要跟隨上司,就知道自己的應對進退,放下好壞對錯的糾結,扮演好角色,自然就找到了自己。

古佛說:
「因為常常看自己,不比上人,不比下人,但是,你永遠要跟隨上人。

那你要怎麼跟隨上人呢?

上有之道,下有對策,中有之心,永遠牽絆,不如來心,不如放心,不如走心,不如開心,怎麼之道,就如自我之道,人生只有開心之道。」

人們常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意思是說做下屬的,總是會找到方法去應付上司的規定,那樣的心態是一種煩惱心,牽絆住自己的成長,也限制了自己的格局。

不如讓自己懷著樂心,放開心中的種種限制,該怎麼跟隨,就怎麼追隨,濟公師父常說,面對工作就要懷著熱情、熱度,每一天都懷著樂心生活,跟隨師父的道理做起,就能找到自我,找到開心之道。

古佛說:
「你有開心嗎?

不開心的人要怎麼辦?開心的人怎麼辦?十之八九,不開心的人多,還是開心的人多呢?

就像師父,你們覺得師父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你們當然不知道師父有沒有開心啊,是自己知道,自己有沒有開心,當然要知道。

師父常常在跟自己講,人之心,在動之來,這時候,開心需要注水。水是什麼?水就是財。

財有好幾種,一種是你們在用的錢財,一種是運的財,叫財運,一種叫做德財,德就是你們的所做所為,就是開心而來。

你們要怎麼改運?就是常常開心,就能改運,今天要是不開心,就要笑一個啊。」

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錢,錢需要花啊,所以要懂得善用錢財的價值,用來享受自己,享受家人,讓自己更加的開心,自然能夠改變我們的運,再賺更多的錢財。

所以濟公師父總是鼓勵我們要大器,讓心向上擴展,要尋找一個更大的格局,藉著享受自己的過程,轉變心態,享受樂心,這人生才會轉動啊。

古佛說:
「要怎麼笑呢?要有丹田之笑,自然你的氣就會來,要用到丹田,感覺丹田的共鳴,丹田之來,就會吸收自然萬氣,

但是你們要笑之前,要注意週遭的環境啊,不要跑去墳墓區去笑啊,笑了以後,它整個都來了啊,哈哈哈~~。

這時候,人自有廢氣之來,有廢氣要怎麼辦?廢氣就像外表可以用水洗一洗就乾淨了,心中有水自然發財,心中的廢氣就舒服了。

但是心懶,要如何?樂不動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心事要不要開導它?就是笑,哈哈哈哈哈~~~,你們笑~~~,再笑啊~~~。

這樣笑,你們有感覺可以多活幾年嗎?你覺得你們可以活幾年呢?

師父常說一句話,你們能活多久,不知道。

但是你的心越快樂,你每一天都重新遊戲開始,你每一天都能活得很久,你每天不快樂,你怎麼知道下一秒,你會不會死掉呢?

人生之心,開心之道。」

感受到心裡的不開心,就讓自己笑,用丹田的力量去笑,不是等待心情好才要笑,而要主動用笑去改變不好的心情,一笑天地開。

古佛說:
「所以,有錢沒錢,不重要,但是沒錢,你們覺得萬萬不能嘛,那要怎麼辦呢?

跟師父一起修行吧,濟公的衣服穿了,我們一起去坐在公園裡面,拿個碗盤,我們在裡面說,濟公道,濟公來了喔,如何做事啊~~

所以你們今天感受良多,其實師父今天來這裡,是要跟我的徒兒聊天,但是他叫我下來,加持一下這些可愛的門生,加持一下開心的門生。

但是我說,我今天是來加持你的耶,我來看之心,他跟我介紹這麼大間的廟,但是我覺得少一樣,這麼大間的廟,少了一個,樂心。

因為樂心自然之道,你們少了這一樣,要樂心之道,自然你們要開心之道,完全要了解,人生之道。」

用笑來吸納天地萬物的氣,也培養自己的樂心,不受世事起伏影響的一個樂心,穩穩的樂心,這就是開心之道,人生之道。

酸性與鹼性

古佛說:
「再問一次,你們第一次看到我嗎?不知道。

有經驗人生的開始,完全不知道,以後活佛有空還會再下來,今天是不小心,不小心,來看書啊。

書,為什麼叫輸呢?真正看書,還是心裡看輸?看書才有實體,心裡的輸,永遠是輸啊。

但是我們濟公道,沒有輸這個字,只有氣,只有志氣。

濟公道的志氣,你們看師父,外表看起來不從道、不忌口,師父常常在講:
你修口,我修心,
你不修心,我也不修口,
我修心,你不修口,
你永遠成不了佛啊。

所以口是不是很重要?這個口心如一,這個輸就在我們的口,甘心,這個口自然講出來的話,就會樂心,就不會有刺刺濕酸之心。」

濟公道裡沒有輸,只有志氣,不怕輸的志氣,因為跌倒再爬起是濟公道的基本功。

真正的輸,是輸在口上,輸在自己的口不能夠守住自己的德,那是因為自己的不甘心,因為受不了別人的惡言惡語。

我修心,你不修口。

別人如果不修口,我們就知道是修心的功課來到了,更要好好的守住自己的口德,好好的修一個心甘情願,無論別人如何表現,都不會出口傷人,這就是口心如一。


古佛說:
「頭腦越聰明的人,講話越酸,為什麼?

因為頭腦越聰明,反應越快,他們的分子都是酸性的,他們的鹼性都不見了,就像水用久了自然變酸,頭腦用久了,就會酸自己啊,酸自己酸過多了,自然就會流出來,當然就會酸別人啊。

所以聰明的人要怎麼辦呢?聰明的人要多多做善事,善事有幾種,很簡單啊,在家庭,看到馬桶趕快洗一洗,出門在外,看到車子趕快擦一擦,

看到自己,趕快修一修,那你自然就沒有荒道。」

古佛說的善事,是一些看似瑣碎的小事,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小事,可以讓我們學會放下心裡的聰明,學著用善心做事,而不要用聰明做事。

做自己不曾做過的小事,體會別人是如何在做這些小事,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境,感受別人的好處,我們的心裡就更容易甘心,能夠明白感恩別人,除去心裡的傲氣,我們更能放低身段,謙遜自己,在洗馬桶這些小事之中放低自己。

這就是自我的修行,每天持續的做,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修行,在謙遜的善行之中,消化了心中的酸性,說出來的話語都是樂心,這是自然的成佛之道啊。

古佛說:
「如果你覺得荒道之心,那你自然沒道,沒道之心你自然難過,這個難過當然是酸性而來的,鹼性跟酸性如果產生中和,那就叫做難過。

如果你有鹼性,你當然不會難過,因為你有樂心啊,為什麼中和之後會變成難過,因為你想要快樂也快樂不起來,想要難過,也沒辦法難過。」

「哇,那還真難過。」,主委不禁感嘆了一句,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

古佛看了主委一眼,說:
「假如老婆不讓你買車,你會不會難過啊?」,周圍的笑聲更大聲了。

最近正準備買車的主委說:「哎呀,我超難過。」

古佛說:
「哎,不如所欲,是不是會難過啊。

就像你如果想留在這裡聽師父講話,老婆卻想要回家睡覺,鹼性和酸性都一起來了,你要怎麼辦呢?你會不會難過?

所以,酸性和鹼性一起來了,就會難過。

這個時候就要把鹼性找回來,所以這時候,你就要一絲不掛,走到參解之下,走到人生道路之下,你覺得一身不掛,但是絕對不要這麼做。

心中不掛,但是身體要掛啊,你不掛,等一下又被官府捉到了。」,大家又哈哈大笑了起來。

如果別人說了一句難聽的話,我們會不舒服多久呢?一天?兩天?還是一直的記得它?甚至記恨他?下次再找機會把話酸回去?

面對人生煩惱,就要學會這顆心的一絲不掛,每一天讓自己變成一張白紙,昨天別人畫的那一筆,就讓它不再沾上這張紙,

與其在別人昨天的酸言酸語之中糾結、與其想要向他討一個公道、討一個公平公正的結果,還不如直接的放下它。

還不如直接的尋找鹼性的動機、善行,讓自己大步的前進,遠離昨日的糾纏,遠離那些酸性的人生煩惱。

撿回完整的自我


古佛說:
「所以心中不掛,身體要掛,就代表你要有包膜嘛,什麼事情,萬物之中都有包膜,水果就有包膜,這個膜是什麼?

包膜的膜,不要成魔啊。

成魔之中,只有兩個因素,就是比較,就是輸贏。

但是包膜,就是讓你知道,甘願被包,甘心被壓,甘願被磨,石頭不磨不成玉嘛,石頭要是磨成玉,是不是有價值?

那你要不要磨?但是人一磨就死了喔,因為人的心不像石頭一樣,你們覺得石頭有生命嗎?

當你被磨的時候,你會有慈悲嗎?

今天明明知道這塊石頭有玉的成份,你在磨這顆石頭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這顆石頭在痛?當然不會。

那為什麼當你們被老天爺磨的時候,你們自己會覺得痛呢?為什麼石頭不覺得痛?

因為我們人有知覺,石頭沒有知覺,人有知覺就有人性,有人性就要知道怎麼調適,怎麼調適心中的酸和鹼,怎麼讓自己的人性,一直在調和當中。

濟公之道,沒有調和,濟公之道,沒有酸,濟公之道,只有鹼性,因為濟公之道,都在撿別人的東西。

撿,撿你不要的良心,撿你不要的良知,撿你不要的慈悲,撿你不要的個性,人之心在其中。

所以濟公之道,只有鹼性才有辦法成就,但是在成就以後,這個鹼變成撿。」

受到上天的磨鍊,當然痛苦,所以要尋找鹼性的快樂,並且把鹼變成撿。

撿,意思是拾取、挑選。

撿什麼?

在別人的東西之中,撿我們不要的良心、良知、慈悲、個性,為什麼是撿我們"不要"的呢?

"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別人的優點中,有我們覺得不以為然、做不到、不願意做的事情,也許那正是我們的盲點,是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與德行,或是我們需要調整的心態和看法,在別人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突破自己的重點。

又或者,在別人的缺點中,我們不想要包容他、不想要面對他、不想要原諒他,於是,我們可以撿回自己的看開,放軟自己的心,放低自己的身段,改變自己原來高高在上的心態,撿回自己不想要的包容。

所以先要有鹼的快樂,才能有足夠的樂心、氣量去說服自己彎腰,低下頭去撿,在撿的過程中,放大了自己的格局,減少了自己的"不要"、"執著",這也是在突破我執,不再與人處處計較,解開了自我的捆綁。

在撿的過程之中,去除了我們原來心裡的比較、計較,就彷彿是用剪刀剪掉它們一樣。

按鈕與回味


古佛說:
「如果你們把自己的私欲、濕氣、憂鬱、比較、礙眼之心,全部一刀一刀的用剪刀剪掉了,那你覺得你的人生有何意義呢?

你把所有私欲都剪掉了,什麼事情都要剪掉,那你就沒有人生,就沒有回味,所以,這些剪掉之心,就是回味,你的人生沒有回味的話,還有意義嗎?

人生不知道,但是要知道回味之味。

所以人生的苦,就像白紙被畫一橫,沒有關係,重新開始,這一橫,不要永遠畫在心裡,要忘掉。

最重要的,你要有好的回味。

就像在座的各位,過幾年之後,好幾位在人生之道,在人間就要蒸發了,蒸發之道,就是叫做回味,人生不是回味無窮,人生是回味值得。

人之心,你就要知道珍惜,如果不懂珍惜,那你就不懂得濟公道,濟公道是最懂得珍惜,因為濟公道從來沒有被人疼過,濟公道總是一個人而已,孤獨。

老天爺不疼,像活佛常常去佛教,他們從來不認為我是佛中之人,但是我一直認為我有佛,因為我的帽子前面就有個佛字,我常常認為我是佛中之人,但是他們都不這麼認為。

但是,我認為我是天道之人,他們也不認為,我認為我無所不在,自然之道,他們也不認為,他們認為我是一個奇葩,走到哪裡,就看到哪裡。

但是,師父永遠不是奇葩,永遠走到樂心之道、遊戲重來。

因為師父知道什麼叫做按鈕,不如意,我就重新按掉了,等如意以後,我就只有回味,我就把它存檔,再進一步,讓我的人生充滿了回味。

有回,人就要回應啊,人生沒有回應,這個肉體就沒有人性,人性就沒有空性,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回味。」

古佛的神奇按鈕,把心裡的不如意感受都按掉了,恢復自己為一張白紙,恢復心的一絲不掛。

但是那些走過坑坑洞洞的過程,失敗又爬起的過程,找到自己的缺陷,又把它補起的過程,就像濟公師父衣服上的補丁一般,就要把它存檔、回味,這些成長自我的感受,就是人生最好的回味。

私欲與夢想


古佛問主委:
「看到師父,有沒有開心?現在還在重私欲嗎?」,

主委一臉疑問:「私欲?」

古佛又問:
「你還想重私欲,還是要學我之道?」

主委當然回答:「要學習古佛之道啊。」

古佛說:
「要學我之道,那就不要買車了。」,再次提到了買車的話題,眾人又笑了起來。

古佛說:
「但是,人的夢想之道,當然要追求夢想啊,濟公禪師不會阻止你們的夢想,該享受就享受,該如何就如何,而不想未來,不要考慮。

濟公之道之心,活佛之心,從來不要考慮,只要想當初的真心。

但是濟公之道從來不會手拿過重之物,濟公之道只有能夠能力之放,執行之來。

活佛今天跟你講了快樂之心,以後有緣,自然之道,人心之道,自然之道,完全不知道。

以前我常常講,在做這個道的時候,困難、困處,我一路走來,都是困難之處,看到濟聖宮緣濟公廟,但是我覺得,一步一腳印,你們越修越到,修到的人就會開始發光,修為、修道之心的人就會有財運。

但是財運就要靠自己,活,活,活。

要升官,要權利,要活。

要懂得活,人生沒有欲望,像是人生沒有買車,有什麼意義?」

私欲,就是自我的想要,就是夢想,也是滿足自我的方法,人生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想要,所以有了目標和動力,所以願意推自己一把,承擔更困難的責任與挑戰。

活,要怎麼活?

古佛講了這麼多,我們能不能有個不一樣的活呢?

自然之道


古佛說:
「像師父,沒有喝酒,有意義嗎?

師父常常講,你有看到我喝酒?你有看到我吃肉嗎?你現在看到師父有吃肉嗎?沒有。

你們有看到師父喝酒嗎?」,剛問完,古佛就喝了一口酒。

古佛說:
「當然有。

這樣你們會不會覺得很矛盾?濟公師父不忌口,但是他修心,但是你常常說他不忌口,他又修心。

你又常講他,不守規矩,難道規矩是自然之道嗎?

太陽,有規矩嗎?

太陽每天都是準時出來嗎?太陽沒有準時,為什麼要準時,時間是人自己定的。

所以你們的人生是誰定的?自己啊,所以痛苦啊。

太陽隨時走到哪裡,隨時就照映到哪裡,那我們遊戲開始,我們走到哪裡,是否就要活到哪裡,為什麼要自己訂呢?

訂目標是不是好?訂目標你就痛苦,沒有目標你也是痛苦,那要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你就要學濟公道:
先享受,
先喝酒,再來修心,
先吃肉,再來讀經。
什麼事情,都是樂心。

什麼事情,都沒有什麼心,等過段時間事情來了,再好好關心嘛,關心,我是不是吃太多了,會不會肚子痛,關心一下,我的下一餐在哪裡。

什麼事情,就是自然之道,完全沒有心之道。」

為什麼世人總會批評濟公禪師的不忌口、顛笑的風格呢?

就好像人們認為太陽總是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卻常常忘了,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始終沒有移動,總是照著它自己的意思發光發熱。

但是人們卻會抱怨太陽今天沒出來,或是太陽曬得我們好熱,那是人們自己訂的標準,就是我執。

濟公道就在濟公師父的一言一行之中,不管我們是否抱怨,無論我們看得懂或看不懂、無論認同,或者是不認同,濟公師父總是為我們演出,一個濟公道的人,自然表現的模樣。

古佛說啊,心裡想著發財或是不發財,都不會發財,生活有目標,或者沒有目標,都是痛苦,那麼究竟如何是好呢?

我想到一個例子,很多人都有減肥的經驗,每天計較著體重變重或者變輕,總是尋找著各式各樣的減肥菜單、偏方,但是啊,套句古佛的話,如果你的心裡只想著要變瘦,或者要吃胖一點,你都不會成功。

因為體重數字,不過是人的一切生活習慣帶來的結果,你是如何吃、如何睡、如何運動,都會影響體重的數字,光是控制吃,或是光靠運動,就算有一時的效果,如果沒有建立好的生活習慣,終究無法長久。

真正重要的,是濟公道說的"養生",是你的身體健康,真正需要的,不是減肥秘方,而是健康生活之道,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可以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方式,讓身體健康了,體重數字自然就理想了,不會過胖,也不會過瘦。

所以,發財不發財,升官或不升官,有目標或者沒有目標,它們在漫長的人生之中,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更重要的事情,是健康的人生之道,要學習怎麼自自然然的過生活,自然找到人生的滿足與快樂,如何跟隨濟公師學習模仿,找到長長久久的快樂。

自然的把濟公道融入生活之中,就是自然之道。

尾聲


古佛說:
「看到師父,你們有沒有開心啊?有開心,你們就成佛了啊,沒有開心,你們就成魔了啊。

所以下次有緣,師父再來看你們啦,我今天講的,你們懂不懂呢?

你懂?你懂就不是我之道了啊。

我怎麼講話我都忘記了啊,每次講話我都會忘記,我不知道我講什麼話,我只知道我明天要做什麼,因為我有新的開始。

剛才講的我都忘了,為什麼忘了,因為我剪不掉嘛,只好忘了,忘不了要怎麼辦呢?忘不了就只有徹底的覺悟,開心哪。

好了,師父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該走了啊。」

打了幾個嗝,師父說:
「學我之道,學我之心,學我之道,不如不道!,你們今天是不是很有福氣啊,我把他推下來的啊!!」,這熟悉、開朗的口氣,是濟公師父回來啦。

在學習的路上,最要小心的是"知道",一旦知道就不會再去思考,

常常的保持"不知道",常常的重新學習,常常的做起,古佛的教導還有更多的參悟與學習在其中,等待我們去發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進香活動心得分享整理

濟聖宮緣濟公廟,2020年九月十九日門生進香的感想心得整理如下。 (1) 葉鐏銥 活動後分享一下感受:在高速公路看到賓士五八車牌車隊就非常感覺親切,尤其左邊綁的紅條子更加熱情,油門不知不覺一直踩下去,內心一直嗨起來,等到清醒的時候速度已經到了170,測速器也一直響已經超速了已經超速了,耳朵有聽到但是心未執行降低踩油門的速度,不知道過得定點的測速照相機,是否留下深刻印象,萬能師尊是否讓測速照相機能夠忘了我們的車速, 感謝我們的委員會這些委員認真的策劃細心的規劃,主委和羽副主委悟國帶領的靜子和靜紅安排車子的乘客人員和桌次安排非常辛苦謝謝您們,主持大哥安排晚餐菜色還有康樂打擊樂團辛苦了, 熱情來參與共同興趣的門生有你們的參與感受大家的熱情,最後也謝謝最疼愛我們的師尊提供每次戶外參與的活動的贊助經費,讓我更多的休閒娛樂結合家庭的活動, 這次參香活動,濟聖宮緣濟公廟讓我感到與師父在一起出門光榮尊貴! (2) 悟靈機 以前進香,濟公禪師的佛扇,有時候會因某因緣而斷扇,但是............................. 這次進香非比尋常,氣勢磅礴,瑞氣千條,有一尊濟公禪師,剛出廟門,扇子就被弄斷,扇子斷掉,這情形不是沒發生過! 住持我有恃無恐,馬上將扇子換新,會發生總是有原因,早在我預料之中,真是神算。(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全程在歡樂參香順利下,回駕。 進喔!進喔!進喔!門生很嗨的喊著。 神尊一尊一尊由門生手中接龍似的回歸原位。 突然,有一尊神尊扇子斷了,怎麼又是同一尊,扇子早上才換新,下午回廟,新的不是變舊,而是變短,因為又斷掉了。 斷一次也就算了,居然同一尊,佛扇連斷兩次。 更神奇,突然,又有一尊報到,無ㄧ不成二,扇子也斷了。 害我頭直搖,像似要降駕的樣子,無奈,莫非是天意。 但是,想到師尊教我們濟公道,就是不怪東怪西,事情發生了,就要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所以啦,在午夜時分,獨自的我,趕快替兩尊濟公禪師裝上新的佛扇。 功德圓滿。 附記:那尊濟公禪師以前有斷扇紀錄,連同進香當天,總共斷了4次,可能祂不愛木頭製的,所以這次改換金屬製的佛扇。 (3) 靜顛 在進香活動前聯絡這三間廟的主委時,每一家都會告訴我他們知道是「那一間賓士車隊的廟」,儼然「賓士車隊的廟」已經成為我們廟的稱呼了。 這次的車隊數量又比上次多出2倍以上,人數也是倍數成長,在葉董的帶領與靜羽的細心規劃下

濟公解心

師父說: 『人要知道修口的重要性,要去做,千萬不要口出狂言,不要口出惡言。 面對工作上惡劣的環境,種種讓人煩心的事情,要感謝這個工作、感謝這個環境給我們機會修口,要時時記得修自己的口,遇到事情時不要情緒失控,不要出口傷人。 如果還沒有學會修心,就要知道如何"解心",如何讓自己的心能夠解套、能夠放鬆。想要解心,就是要修自己的心性,就要知道什麼是"行為",以及"人為"。 "人為",就代表你讀過的書,肚子裡的學問,整體表現在外的智慧,這智慧就叫做"人為"。 "行為",就是你所做一切的結果,行為會影響未來你要做的一切事情。 人為與行為,就是你們要學會的分別,才有正確的心態。 舉個例子,與很多朋友一起去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情,就要營造那個愉快的氣氛、感受,不要因為一點不如意就說出破壞氣氛的話。好像師兄師姐們一同來到廟裡,既然有機會相聚,就是要同樂,那就保持著這個想法,就是人為。 你們為什麼要來和師父說話?就是為了用心、為了用智慧學習如何看自己,修自己的心性,修自己的人為和行為,行為就是結果,而人為是可以被改變的。 所以師父總是在教導你們的人為,就是為了改變你們的行為,所以先要有快樂的想法,你的行為就會完全不同了。』 人說"事在人為",我們學習模仿,提升了智慧之後,表現出來的智慧也就不同,行為也會不一樣,原本受到執著綁住的心,就有可能解套,就是師父說的 ” 解心 ” 。 師父說: 『說到個人的行為,你們的"心性"和"人為"如果沒有修到位,你們就沒有辦法擁有足夠的熱誠。 心看智慧,智慧看心, 這就是說,心是看著智慧啟動行為,而智慧也照看著心的安定,但是要如何保持這智慧的"人為"可以不斷的照看著你的心呢?就是要有足夠的熱誠。 師父說的三個階段:心、智慧,與熱誠。 你的熱誠如果不斷,你的智慧就能夠時時看到你的心在哪裡,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裡,這就是熱誠的重要所在。 有了熱誠,就能夠克服情緒、習性、和自己的個性,行為也就不同,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之中,轉變你們的心態。』 熱誠推動了智慧與心,師父說,心、智慧、熱誠三者相互輔助,幫助我們修了"人為",然後改善了我們的行為,熱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師父說: 『對人生不可以失望,對於人生,你可以暫時的忘起

濟公道的經濟養生道德

人生每一天辛苦的工作為的是什麼呢?面對工作,又要如何才能保有鬥志,並且 快樂地 面對生活呢? 師父問門生: 『 在 濟公道 之中,有 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你認為哪一個比較好呢?』 門生回答:『養生是基本,有了身體健康才能拼經濟啊。』 師父搖了搖頭說: 『如果你沒有賺到錢,你要如何養活自己?如果養活有困難的話,就更別談到養生,如果你沒有賺到錢, 又 要如何談道德呢? 好比說, 師父問你,如果一個產品原本是賣五元,但是這個產品現在缺貨,大家都在搶購,而你剛好 需要賺 錢,所以你把價格拉高到了一百塊,這樣符合道德嗎?』 門生想了想,心裡有些猶豫。 師父於是接著說: 『這就是師父說的,先要有經濟,才會有道德,在經濟的"利益"之中,沒有道德的分別。 只要我們沒有刻意欺騙別人,經濟 也 只是市場機制的運作,在商言商,市場機制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貨源不足時,價格抬高,而庫存過多時,我們也必須降價求售,這都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自己也要明白甘願 ,所以這時就不需要考慮道德 , 因為 市場行情時時都在改變,要懂得變通,要知道如何靈活調整方法,才能夠應對時時改變的局勢。 做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欺騙、胡鬧,那就失去了道德的分別,在社會上,就要知道你是如何與朋友相處,要知道你自己的感受,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之中做到道德的分別,要知道如何符合道德,也要知道哪些行為是違背道德的,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 經濟之中,賣賣雙方本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商品價格的調整與 道德 無關 ,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要適時分別經濟與道德的不同 。 師父說: 『有的時候,你雖然明知 做生意的 願打願挨,卻又覺得自己做錯 了 事情,這個時候,你只是需要學習 與 分別 經濟和道德的不同 ,你心裡就不會困惑,你就能夠快樂了。 就像 是 每 一 天領公司薪水,就是快快樂樂去工作,該做什麼就去做,該承擔就承擔,不需要一直擔心下屬有沒有認真做事,不需要在無謂的擔心之上,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也浪費別人的時間, 人生,就要有鬥志,如果失去了鬥志,如果不能滿足自己,遇到逆境和困難的時候,這個人就要失敗,所以你要滿足自己,要找到自己的鬥志,每一天就是讓自己充滿開心的感受。你的心情雖然有改善,但是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