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師父說:
「話說上次濟公師父讓阿慶做了濟公廟的住持之後,交代了阿慶繼續建廟的工作之後,濟公師父再次踏上了旅程。」
◎ 關於修道
濟公師父來到一個村莊,這裡有對兄弟,大哥叫阿翔,弟弟叫做阿江,阿江以前有見過濟公師父,他一看到濟公師父,就上前來喊道:『師父啊,你真的是濟公師父嗎?』
你們看到師父會怎麼喊啊?喊喊看。」
「師父啊~~」,大家一起喊著。
師父走到一位新進的門生面前:
「哎呀,叫師父要叫得有活力一點嘛,既然來學習,就要有活力啊,你就是太壓迫自己,你看看師父的這些門生,師父隨便點一個出來,說唱歌就能唱歌。」
話剛說完,師父就帶著大家用"舞女"的曲調唱了起來:
「打扮著"濟公"模樣,陪"信者"講來講去…
」,「講來講去!」,氣氛真是熱鬧。
師父對門生說:
「你看,這就是濟公師父的感受,你們要學習融入這裡的氣氛,不要把修道當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修我們的濟公道就要自由自在,這顆心才能修得自在。
修道不只是靜坐、唸經,如果沒有修心,靜坐和唸經有用嗎?
有的人唸了經之後,唸得自己中氣十足,覺得自己功課做足了,比別人懂得多了,用這樣十足的中氣出去和別人吵架,拿道理去跟別人爭論,這樣有用嗎?
靜坐,如果不能安下心來靜坐,又要如何修道?」
唸經,是為了學習道理,唸經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習性,為了不受習性的控制,這就是唸經的動機。
用道理去改變自己的思維,用思維改變情緒和布局,然後靜坐才坐得住,不會受到情緒的干擾,有了穩定的中心思想,心才能夠穩住,我們的心才能夠在靜坐之中休息安養,這是靜坐的動機。
我們學習濟公道,要從明白動機開始,有了動機,才能夠自由自在,而不是任性的自由自在,所以我們不會因為唸經的中氣十足,而與別人吵架。
就像『孝子賣包子』的故事裡,濟公師父搶了孝子的包子,轉身就跑,如果是我們,我們允許自己這麼做嗎?當然辦不到,那是因為濟公師父明白自己的動機,是為了救孝子,因為明白動機,所以在故事裡總是自由自在的,逼著故事裡的人物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就像是接下來濟公師父要說的故事啊。
◎ 設計瞎子
濟公師父說:
「阿江很高興的歡迎濟公師父,就陪著濟公師父在村子裡四處走,來到橋頭,看到一個瞎子拿著一支拐杖"督督督
…. “的敲著地上要過橋,一個不小心,他的枴杖掉到橋下去了。
這時剛好阿江左手拿著一支新買的畚箕,他就用右手去牽這個瞎子,瞎子很高興能遇到這麼善心的人,不停的感謝阿江。
這時,濟公師父從瞎子的身邊走過,看似不小心的把瞎子撞了一把,瞎子『哎呀~』一聲摔倒在地上。
你們看濟公師父是故意的,還是有意這麼做啊?」,故意和有意不是一樣嗎?不知道師父又在賣什麼關子了。
師父笑著說:
「濟公師父又故意推了瞎子一把,瞎子眼看著就要摔落橋下了,阿江心想:『奇怪,濟公師父為什麼要故意推他啊?』
阿江馬上把畚箕伸了出去,勾住瞎子的手,讓他可以抓住,阿江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瞎子拉了回來,瞎子飽受驚嚇,感覺自己像是從鬼門關前走了一趟,這樣的恩情讓他萬分的感謝,他說:『謝謝你們救我一命,再麻煩你們送我回家,讓我招待兩位吃頓好料的吧。』
濟公師父小小聲的跟阿江說:『人就是要這樣,才會有好料可以吃啊。』
濟公師父是不是很聰明啊?還是很不應該呢?
瞎子就很高興的,讓阿江牽著回到家裡,瞎子說:『雖然我家不算富裕,但我家也養了三隻雞,原本是準備過年要殺的,今天就殺一隻給兩位恩公吃吧。』
這瞎子怎麼會知道有兩個人呢?因為他會聽嘛,他聽得到有兩個人說話。
濟公師父這時卻說:『這樣不夠啊,我們救了你兩次,應該要殺兩隻雞,那就一隻做白斬雞,一隻做烤雞吧。』
瞎子想想,既然是救命恩情,好吧,那就再多準備一隻烤雞,兩隻雞料理好了之後,阿江和濟公師父狼吞虎嚥的把雞肉吃完了。
濟公師父為什麼會要求多吃一隻烤雞呢?
阿江說:『師父啊,吃飽了吧,我們接下來去寒舍坐坐吧,我請師父喝杯茶。』
濟公師父說:『喝茶就免了吧,師父要喝就喝酒啊。』,今天的濟公師父真是故意在找麻煩啊。」
◎ 瞎子的妻子
「濟公師父又對瞎子說:『我們要走了喔,你還剩下一隻雞,我看這隻也順便殺了給師父帶走吧。
今天是我救你一命的哦。』,怕瞎子拒絕,濟公師父特別又強調了一次救命的恩情。
瞎子也是個老實人,想說好吧,就叫他的老婆把雞殺了,給濟公師父帶走。
你們想想,瞎子的老婆會有什麼反應呢?她會答應嗎?她會不會罵濟公師父呢?」
於是師父點了幾個人出來回答,說了他們的想法之後,師父說:
「這個時候,瞎子的老婆出來說了一句:『師父您等等,這隻雞這樣帶回去,您也不好料理,讓我煮成燒酒雞好了,兩位也順便在這裡住一晚吧。』,濟公師父聽了非常高興。
但是阿江坐立難安了,他覺得濟公師父做得過頭了,他想勸濟公師父離開,但是濟公師父說不要緊,就把阿江留下來吃燒酒雞。
燒酒雞煮好了,瞎子的老婆招待濟公師父和阿江吃雞肉,老婆說:『師父啊,感謝您救了我先生,我們家這三隻雞也因此而壯烈犠牲,但是啊,請問聖僧是來自何處啊?』,這句話用的是『犧牲』兩個字喔。
濟公師父說:『師父來自於西邊之湖,獨自一人總是公開公正的濟世。』,
濟公師父很隱諱的說出了自己的名號,瞎子老婆一聽就明白這是西湖靈隱寺濟公禪師,她說:『師父啊,我明白了,明天我會把全村的雞都買下來。』
這瞎子的老婆實在是聰明啊,如果是相信濟公師父的人,就會明白為什麼濟公師父要把他們家裡的雞都殺掉,到了隔天,瞎子老婆果真挨家挨戶去收購雞隻,總共買了五百八十三隻雞,把她一個月的生活費都花光光了,甚至把瞎子預備要用來治療眼睛的醫藥費也一起用掉了。
回到家,濟公師父說:『哎呀,妳這麼一口氣買了全村的雞,要做什麼呢?妳不怕日後這些雞都養不活嗎?』
瞎子老婆說:『不是的,這些雞都要為了濟公師父而犧牲,請師父幫牠們度化吧,我要把牠們都做成烤雞。』,這兩字"犠牲",是有特別的意思在其中哦。
濟公師父心想:『哎呀,這瞎子的老婆不簡單啊。』,濟公師父對著雞群說:『你們為了師父犧牲,日後師父一定引度你們去到西天啊。』,濟公師父總是要演戲嘛。
於是瞎子的老婆就把雞全都殺了,做成烤雞,她打算一隻烤雞要賣五兩銀子,但是濟公師父交代阿江:『你去村子裡告訴大家,西湖靈隱寺的濟公活佛要來化緣,一隻烤雞要化十兩銀子。』
這個阿江就出去沿街宣傳著:『來哦來哦,明天濟公師父要來化緣,十兩銀子一隻雞,這雞是濟公師父賜給我們,讓我們回去吃了可以娶個好老婆、身體健康又賺大錢喔。』
阿江就這麼沿路叫喊著,烤雞接下來要怎麼賣呢?」
濟公師父給了暗示,而瞎子的老婆明白了師父的暗示,而且願意相信濟公師父,她的動機不是為了發財,而是一個奉獻的心。
◎ 昨日殺狗,今日殺雞
「經過阿江的宣傳,隔天濟公師父帶著瞎子夫妻倆去到大街,既然是濟公師父要化緣嘛,阿江告訴瞎子的老婆說:『等一下,妳就扶著先生,邊走邊對大家說,原本一隻烤雞要賣五兩,但是為了要幫妳的先生募醫藥費,請大家多多樂捐,妳就在一旁放個牌子寫"十"就好。』
於是瞎子扶著老婆的手,身旁掛個牌子上面寫了一個"十"字,阿江在後面推著五百八十三隻烤雞,濟公師父則在一旁自己喝著酒,不時喊著:『來喔來喔,濟公雞來了喔,濟公活佛來化緣了喔。』,於是大家都來買雞,看到寫"十"的牌子,很自然的就拿出了十兩銀子買雞。
濟公師父還不忘向買雞的村民說:『起家哦!起家哦~』」
這時師父走到一位也是乩身體質的門生前面,說:「起雞喔,起乩喔~。」,大家楞了一下,忽然聽懂了師父這句雙關語的意思,哄堂大笑。
師父笑著繼續說:
「眾人就這麼邊走邉叫喊著,不知不覺,所有的雞都賣完了,為什麼濟公師父在這裡化緣這麼容易呢?
因為啊,這個村子就是之前濟公師父為了要解決鼠患問題,以免造成瘟疫,而殺了所有流浪狗的那一個村莊(故事:殺狗興汪
https://reurl.cc/yyvkKE)。」
「哦~~~」,原來如此,眾人恍然大悟。
師父說:
「這瞎子的老婆也真是奇怪,怎麼會知道要買下全村的雞啊?
原來呢,當初濟公師父在殺狗的前因後果,她在一旁觀察得一清二楚,所以她已經有過經驗,當濟公師父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她就知道濟公師父接下來的布局會是什麼,她已經知道如何自已啟動,這就是她的跟隨。
咦?時間到了啊,師父累了~~」,話說完,師父就躺在椅子上打起呼來。
瞎子的老婆在前一個故事裡,學習到濟公師父不會無緣無故的殺生,一定是為了什麼原因才這麼做,所以她選擇了模仿,這就是對濟公師父的跟隨。
瞎子的老婆懂得學習模仿,這同樣是我們要做的事啊。
◎奉獻與付出
見師父躺下來,大家也不覺得奇怪,這是打賞時間到了,紛紛起身,各自表達心意,或多或少的投錢到打賞箱裡,師父也不在意錢的多寡。
師父為新進的門生解釋說:
「哎呀,師父講得這麼辛苦,你們不打賞一下,師父怎麼講得下去呢?這就是要訓練你們的大器。
以後看到好的東西,像是街頭藝人的表演,覺得他表演得好,就要懂得打賞,如果唱得不好,就不需要做什麼,所以覺得師父講的故事精彩,就要記得給師父打賞啊。
身為修道的人,就要明白奉獻和付出的道理,這才是修道,這也是感恩的表現。」
學習、模仿、奉獻、付出,這就是濟公道的人,成長自我的基本功。
◎ 妻子的賭注
故事繼續:
「濟公師父說:『哎呀!原來妳早就知道師父當初殺狗的意思,妳也明白師父殺雞的用意啊。』
『師父啊~』,瞎子的老婆馬上跪了下去,『感謝上天讓我能夠遇見靈隱寺的濟公師父啊,感謝師父讓我開悟。
不暪師父,我也算是賭這一把,因為一般修戒的和尚,是不會吃肉的,我相信師父您一定是靈隱寺的濟公師父,因為明白先前師父殺狗的緣由,所以我也賭一把,買下全村的雞。
師父啊,今天遇見師父,是想要求師父幫忙,我的先生原本雙眼正常,卻不知道是被什麼蟲子噴了毒液,導致他的雙眼失明。』
濟公師父說:『這事容易啊,這就叫做因果,師父可以幫你處理,雖然妳已經獻上了五百八十三隻雞,但是他的因果太重,所以還需要師父的幫忙,只是有個條件,這五千八百三十兩銀子,都要奉獻給師父。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師父吧。』,瞎子的老婆同意了。」
◎ 無所求的藥引
「第二天,瞎子的老婆就跟著濟公師父去尋找藥引。
濟公師父來到一處田地,看到一隻馬,濟公師父交代瞎子的老婆拿著桶子,蹲在馬的身旁,濟公師父開始:『噓~~~噓~~~』,原來是要哄這匹馬兒尿尿啊。
而這匹馬居然聽得懂濟公師父的暗號,就這麼尿了起來,瞎子的老婆趕緊拿出桶子裝了一大桶。
濟公師父交代,要連續五天,每天用馬尿去洗瞎子的眼睛。
你們說,這樣洗五天真的會好嗎?誰的眼睛有問題的?來!舉手,師父帶你們去找馬尿來洗眼睛。」
在場的門生趕緊搖頭,大家的眼睛這時都健康得不得了啊,大家笑成一團。
師父說:
「洗了五天馬尿之後,瞎子的眼睛還真的好了,濟公師父也在這裡住了五天,
其實這個瞎子不是真的瞎了,他的眼睛只是暫時麻痺,所以濟公師父用馬尿去刺激他的眼睛,不過這個症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馬尿治好的,因為本來就是需要十五天,這個症狀就會痊癒了。
哎,你們別笑啊,不用馬尿刺激一下,誰知道這個病會不會好啊。」,大家還是笑個不停。
師父說:
「這時,瞎子老婆非常的高興,不斷的感謝濟公師父,但是她也告訴她的先生:『我們的錢都用光了啊。』
如果你們是這個瞎子,你們會是什麼心情呢?會不會不高興啊?」
師父一個人一個人的問,每一個人都說,還是會因為眼睛治好而高興。
師父說:
「這個瞎子好高興啊,為什麼呢?重見光明了嘛。」
故事裡的人物並不知道,瞎子的眼睛其實只要十五天就會痊癒,有或沒有馬尿的刺激,到底有沒有幫助,其實也不知道,那麼,瞎子的老婆這麼殺了全村的雞,是不是真的有意義呢?
就像古佛李修緣說的:「不知道,自然就知道,不要為何知,不為何心,不為而口,不為心。」
我們做一切的奉獻付出,其實不需要知道理由,不需要知道能夠得到什麼結果,不需要為了沒有福報而傷心,也不要為了結果好壞而損了口德。
這也就是濟公師父常常說的「無所求」,凡事無所求,自然無心的做起。
濟公師父的結緣,一定有師父的用意與道理,我們現在不知道,或許,日後自然就會知道了。
◎ 無所求的奉獻
師父說:
「這個阿江,看到了濟公師父這幾天所做的事,他跟濟公師父說:『師父啊,我家有五隻豬,不然我也把五隻豬都殺了好了,這個生意好做啊。』
濟公師父說:『阿彌陀佛啊,師父是出家人啊,怎麼可以殺豬呢?』,阿江聽得滿頭霧水,明明師父這幾天都在吃肉,殺了三隻雞,還吃了白斬雞、烤雞、燒酒雞,怎麼現在又說不能殺豬呢?
阿江現在對濟公師父的說法一頭霧水,你們有時是不是也會對師父的說話感到一頭霧水呢?」
阿江說要殺豬,為的是要賺錢發財,卻不是無所求的奉獻,沒有那樣的因緣,濟公師父當然不願意殺生。
阿江只看見濟公師父的殺與不殺,當然會一頭霧水,但是,我們明白濟公師父所走的道路,就會知道一切問題都不在於殺與不殺,我們要明白濟公師父的動機。
師父繼續問:
「為什麼濟公師父會做這樣的事呢?為什麼瞎子的老婆這麼勇敢,還不確定她遇見的是濟公師父,她就這麼殺了三隻雞呢?因為她想要救治丈夫的眼睛。
如果她不相信濟公師父,聽到濟公師父莫名其妙要殺三隻雞,她會不會生氣發火,然後四處去跟別人講師父的不對呢?甚至說濟公師父是冒牌的呢?當然會。
所以如果心裡有相信,就要知道自己做起,就要去宣傳,日後的因緣才會不同。
故事說到這裡,接下來要講阿江的故事,阿江出來十天都沒有回家,他的老婆會不會找他啊?下次,師父再講阿江的老婆找阿江的故事啊。」
◎ 所謂道德,所謂道理
師父說:
「今天的故事精彩嗎?希望你們回去好好的重聽幾遍。
你們如果想要追求道德、追求道理,就要明白:
道德是由你們做出來的,是由你們的口中說出來的。
道理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但是道理也需要人去說,道理說出來,自己就要去做,
所謂道理,不是因為這是師父講的,就叫做道理,而是因為師父講出來的話合理,絕對不是因為誰說的就叫做道理,而是它本身的合理。
所以,你們的奉獻付出,一定要去做,你們學習了師父的道理,日後要與人宣傳,才有道理可以說給別人聽啊,我們不要追求怪力亂神或是靈通,靈通就放在心裡就好,心知,只有自己實際去做,才會有未來。」
一句話為什麼有道理?什麼是道理?
不是因為這句話是由誰說出口的,而是因為我們能夠判斷、參悟這句話的確合理,它才會變成我們自己的道理。
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道德?什麼是道德?
不是因為別人說我們有道德,而是因為我們自己能做起,把道理都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言一行符合道理的德行,所以叫做道德。
所以奉獻付出,是我們修行的基本,不只限於金錢,而更是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的宣傳分享觀念,我們為別人的用心照顧,我們給別人的笑容,我們給自己的快樂,都是奉獻付出。
濟公師父說:「給,無所求;給時間、給用心、給觀念。」,這就是我們的奉獻付出,無所求的付出。
◎ 求已不求神的跟隨
師父說:
「凡事要自己做起,就像師父如果說你日後會賺大錢,但是你卻好吃懶做,什麼也不學,你們真的就能賺大錢嗎?當然不行。
過去,師父常常說,師父的代言人日後一定會很有錢,但是代言人最近跟師父說了一句話:『師父說的那句話,以後就由我來實現這一句話。』
這樣的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哦,你們思考思考。
代言人不再等待師父賜財氣給他,他是要自己做起,要靠自己去努力、調整自己的忍耐、愛心和等待,改變他自己和他帶領的這一群人,日後就會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剛認識師父的時候,我們是依照著師父說的話,一步一步的走,深怕自己走錯了路,常常要問問師父,我們這樣走好不好,可不可以往那裡走。
但是瞎子的妻子不是這麼做的,她學會了濟公師父做事的方法,她模仿濟公師父,自己勇敢的往前走了,因為她明白道理,她懂得自己做起。
代言人也做給我們看了,他要自己做起,要由他來實現濟公師父的預言,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們能不能夠也跟隨濟公師父的腳步,自己做起呢?
就像是濟公師父在濟世時,總是用師父的愛心和耐心,去教導每一個門生、信者,不論每一個人的資質好壞、個性差異,都是一樣的愛心和耐心。
那麼,我們在對待自己的家人、下屬、同仁,甚至老闆,是不是也能抱持著愛心和耐心呢?做這些事情都不需要靈通,也不需要神明保佑,只需要自己的甘願做起。
濟公師父走過的道路,在師父說的故事之中一一呈現給我們看了,接下來輪到我們了。
我們可以模仿濟公師父的步伐,走出濟公道的路,這一條路沒有什麼神力加持或是靈通,只有自己的努力做起,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修道,修的是濟公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