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說:「有一個小和尚,他總是自信的對濟公師父說:『師父啊,我這樣用心的修佛,每天唸經、唸佛到三更,常常和老和尚討論佛法,而且我堅守著戒律,善的戒律。』
有一天,他和老和尚、濟公師父一起出門,他們一路邊走邊幫助別人,當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遇到兩位美麗的姑娘,說起話來嗲聲嗲氣的,姑娘一看到他們過來,就急著說:『幾位師父,可以背我們過河嗎?我們想要過河,卻怕弄濕了衣服,我們不敢過河啊。』
小和尚立刻就說:『我們要注重戒律,不可以哦,一定要守規矩,就算是善舉也一樣。』
但是老和尚和濟公師父兩人卻是爽快的應了一聲"好!",各自背起了一位姑娘就準備要過河。
小和尚一看,他說:『怎麼可以這樣!一個是得道高僧,一個是修道中人,怎麼可以呢?』
走了一小段路後,老和尚背上的姑娘說:『哎呀,師父您好辛苦,都流汗了,我趕快幫您擦一擦汗。』,另一位姑娘,也給濟公師父抓了抓肩膀,按摩一下,濟公師父好高興,老和尚也是滿臉笑嘻嘻。
走在後面的小和尚,看得一肚子火,他嘮嘮叨叨的唸著說:『戒律啊戒律啊,你們怎麼可以這樣,不可以近女色啊,為什麼一個擦汗,一個還按摩呢?這怎麼可以!』
兩個姑娘一陣輕聲細語,『哎呀,師父累不累啊,好辛苦哦。』,一個姑娘還問老和尚說:『我會不會很重啊?』,老和尚笑說:『不會不會!』,另一位姑娘說:『聖僧啊,要不要喝口水啊?我再幫您擦擦汗。』
小和尚這時更生氣了:『修道修成這樣,真是六根不淨!』
老和尚背上的姑娘真的重,就快要從背上滑下來了,只好兩手用力把姑娘托了一下,這個時候,老和尚摸到了什麼呢?」
有人說了:「是屁股!」
師父扇子一揮,笑說:「哎!是仙桃啦,不要亂講,所以老和尚把姑娘托了兩下,姑娘把老和尚抱得更緊了,這個小和尚瞪大了兩眼,說:『哇!怎麼可以這樣!』,看到別人做了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他實在是無法接受。
好不容易到了對岸,兩位姑娘熱情的跟兩位師父握了握手,還說有機會要來照顧她們的生意哦,『阿彌陀佛~』,濟公師父和老和尚只是淡淡的回了這一句話,兩位姑娘就離開了。
小和尚越想越生氣,他終於忍不住問了:『你們怎麼可以接近女色,這樣做是犯了戒律啊!』
老和尚和濟公師父異口同聲的說:『我們哪有犯戒?』
小和尚質問說:『你們剛才背這兩個姑娘,還摸來摸去,這當然是犯戒啊。』
老和尚說:『咦?我早就放下了啊。』
濟公師父說:『咦?我早就已經放開了呀,你的心還沒有放下嗎?你還在想那兩個姑娘嗎?你的心還沒有放開嗎?
哎呀~原來是你的心犯戒了啊。』
什麼是戒律?兩個姑娘的人早就已經從兩位師父的背上下來了,小和尚的心裡卻還沒有放下,他還想著老和尚摸了姑娘的身體,想著姑娘給他們按摩、擦汗,那到底是誰犯了戒?究竟這是誰的問題?
其實都是你們自己的心在犯戒,助人為快樂之本,不用去想,一切就是放下、放開,你們何必為了一個戒律,總是在意別人做了什麼,老是盯著別人有沒有犯規,讓你們的心情不高興,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呢?心情要是不快樂,事業又要怎麼做得好呢?
許多的事情都是自然,那是姑娘主動給師父擦汗,姑娘快掉下河的時候,本來就要托高一點才不會掉下,這一切都是自然的,犯戒的心才會把原本自然的事,當做是過錯,
小和尚自己吃不到、摸不到,所以自己難過放不下,這是誰的問題呢?
一切都是自己心態的感受,選擇了不同的心態,就會得到不同的感受。
所以你們自己的心要堅強,心要安定,不要輕易為了別人的一舉一動而動搖,在心裡起情緒的時候、想要批評別人、想要修理別人的時刻、總是惦記別人過錯的時刻,那就是心念動搖的時刻,那就是犯戒的時刻,這時更要提醒自己,要安定自己的心,不能像小和尚那樣放任自己的心。
我們學濟公道不只是信仰,它是有目標的信仰,但是你們自己一定要啟動,先要啟動心的安定,從心開始,然後能夠啟動安定的說話與行動,當你們開始懂得安定心,就會懂得如何處理事情、如何改變說話,做事就能夠變巧、能夠轉化方法,不會執著過去的做法,然後你們在家庭、事業就能做得更好了。」
這是一個直指人心的故事。
別人怎麼做事情,為什麼會那麼做,有什麼緣故嗎?對於別人,我們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所以古佛李修緣師父提醒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知道。
『他就是懶惰啦,不想做啦,才會用這麼糟糕的方法做事情!』
『他說再多都一樣,他就是在找藉口,我一句話也不想聽!』
『他就是老毛病又犯了,每次都是一樣的問題!』
如果能夠把『不知道』當做一條戒律,啟動自己這一條戒律,守住這一條戒律,我們就不會輕易的指責別人、怒罵別人。
『不知道』,所以我們更要用心的善待自己,把學來的道理用在自己的心上,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把道理用來框住別人,道理就像是一件衣服,我們自己穿得舒服,並不代表別人就能穿得舒服,就像我們如果接收了別人的衣服,一定也需要做些剪裁、調整,才會穿得舒服。
我做得到,不代表別人就做得到,我做了,也不代表別人就一定要做,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不知道』,事情不可能處處照著我們的意思發展,人生本來就不是照著人的想法在走的,老天爺自然有他的道理。
什麼是濟公道?就是從心開始啟動,由心而發的改變一言一行。
什麼是熱情?不只是表情、口氣的熱情,而是心中有一份真誠的熱情,自己驅散了一切批評感受之後,真誠表達出來的熱情,那是自我啟動而來的熱情。
什麼是樂心?不只是表情、口氣的快樂感覺,而是用『不知道』驅散了一切對人的猜疑,對自己的猜疑,安定了心情之後,就會有一種不同的輕鬆感受,所以自然能夠微笑、幽默,能夠知道變巧的方法。
什麼是濟公道?啟動它、實行它,就能得到其中的體會。
● 成也道理,敗也道理
輪到我和妻子樂在坐了下來。
師父說:「看到你們女兒的改變了嗎?現在是不是比以前更開朗、更健康了呢?這一切都是你們自己做的功德,你們過去奉獻付出的,自然會在其他地方得回來,不需要擔心,就像這一本新書裡阿田的故事,雖然在前面阿田失去了一切,但是到後面有沒有得回來呢?這就是捨與給的感受,捨與給是什麼呢?就是來來去去,空空如也,所以給無所求,不需要"求",一切自然自得。
這一本書你們要一步一步的看、要從頭看到尾,不要跳過任何一頁,只要你能夠一步一步的看,就會明白其中的體會,明白如何融入故事的角色裡,當初許多人都聽過師父講這些故事,但是今天重新看這些故事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靜觀,當你回溯過去的人生,就會明白,為什麼當初的事情做不好,為什麼當時的心情打不開,為什麼呢?因為你當初的經驗不夠、技術也不夠。
在你們的生活之中,有什麼事情最讓你們痛苦呢?就是求不得苦,一切事情沒有照著你們想的方式發展,但是大環境怎麼可能照著你們的意思走呢?不可能的事,別人會照著你們的意思去做嗎?除非你是皇帝,除非你是天,如果你不是皇帝、如果你不是王,你就要照著別人的意思去做。
真正學會了濟公道,你們的心就會知道如何放下、如何放開,如同小和尚的故事裡說的,既然助人為快樂之本,既然清楚自己的動機,一切就要放下、放開,不要被道理、規矩限制了自己。
濟公道,並不是像你們所以為的那樣,你們來到這裡,是為了學道理嗎?看起來好像是要學道理,其實啊,
是要教我們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是要用道理來開破我們的智慧,
是要用道理來開破我們的光明,
是要用道理來開破我們的思維。
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像很偉大,但是道理也能夠害你一生,為什麼呢?因為當你們困在道理的框框裡,你們被"對"和"錯"限制了自己,你們不懂得變巧、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做什麼事情都是老實,一板一眼的過日子,什麼事情都照著道理、規矩的對錯去處理事情,拿著道理去壓迫別人,不懂得放軟身段,不懂得轉彎,在那些不懂得變巧的日子裡,永遠都是苦難、苦難、苦難。
有時,你如果沒有跳進框框裡,你如果沒有拿著道理、規矩,當你說不動別人的時候,你得不到別人的同意、妥協,你的心情就會難過,但是當你用這框框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你就必須承受這其中的"過"。
當你用框框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你還能跳出這個框框嗎?你要求別人照著道理做事,你能夠容忍自己沒有照著道理去做嗎?在這樣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的心情嗎?你的思維能夠穩定嗎?
用道理去控制別人,最後自己也會被這道理控制,所以難以輕易的轉身,反而懷疑起自己,所以你的思維反而無法穩定,無法善待自己。
如果你的心裡沒有皇上的那種權勢,當你能夠一加一等於二、等於三的時候,你的思維就不一樣了,一加一等於二、等於三,你們夫妻兩人能夠每一件事都有共同興趣的時候,你們的人生就不一樣了,不再會像以前那樣吵吵鬧鬧。」
在吵架的時候,誰不想要吵贏呢?誰不想要"求勝"呢?
為了一個"求"字,我們會像小和尚一樣,拿著他的戒律,試著要求別人、控制別人,他希望這個世界都能如他的意,能夠照著他想像的規則運轉著,但是天不從人願,因為上天自有他的道理,一切的問題,都出在一個"求"字。
只要無求,不求勝、不求對、不求別人照我們的意思做事,這道理就能夠開破我們的智慧、光明與思維,與別人無關,當我們不再拿著規矩去測量別人的對與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說服別人,可以解決問題。
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明白,為什麼在濟公道裡,總是不斷的說著:『共同興趣』,為什麼總是說,濟公道裡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當我們把心裡的道理放下、放開了,我們才能夠空出我們的心,更換一個新的思維和做法,也許是放軟身段、也許是表達動機,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真正的學習與啟動。
師父的禪機,就在這個"求"字之上。
● 無求為王
遞上了我手上的書,想請師父題字,師父說:「今天你寫了這本書,如果師父沒有給你題個字,師父就沒意思了對吧。」,大家都笑了起來,說完師父開始題字,先在上半部寫了一個"球"字,其中的"求"字寫得歪歪斜斜的。
師父問:「這右半邊的求字,為什麼看起來這麼虛呢?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虛呢?」
靜觀回答:「因為我得要啟動我自己。」
師父點頭說:「啟動之後,就會變成什麼呢?」,師父繼續往下寫,寫出了一個大大的王字,最後就是"球王"兩個大字。
師父說:「要注意看這個王字,雖然簡單,但是這個字沒有什麼轉彎撇捺,也沒有抑揚頓挫的筆法,只有直接了當的一筆一劃。
你如果沒有變強、變勇,你要如何變成"王"呢?去參悟吧。」
第一個"球"字,拆開來看,就是"求王",它為什麼虛呢?因為心中有求,求我能夠成王,有求的心,事事都難以如意。
如果沒有了"球","球王"就成為了王,所以要拿掉心中的求,要放下心中的道理,重新學習新的技術和經驗,重新學習說話的方法,讓自己重新的變強、變勇,就像那個"老鷹的故事"說的,要拔去自己的喙,重新長出新喙,這個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一定有段時間不知道如何說話,好像怎麼說都不對。
以前的我,說話總是迂迴,因為害怕衝突,但是師父給的王字,也在提醒我,要練習直球對決,不要再拐彎抹角,而是明明白白的表達動機,沒有對立、也沒有道理的對錯,而要在彼此共同的興趣上用心,想盡辦法找到一句讓對方有"共鳴"的話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