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馬群中的驢子
師父說:
「有一隻驢子,因為自小就受到主人的疼愛,就讓牠每天都和馬群生活在一起,馬群如果走了五百里,這隻驢也跟著走五百里,如果馬群走千里,驢子也跟著走千里。
馬怎麼叫,驢也跟著怎麼叫,在一起久了,這隻驢子的毛髮也越來越像一匹馬,因為物以類聚嘛,所以你們跟著師父學久了,會不會像師父一樣呢?
覺得會跟師父像的舉手。」
應該當場所有的人都舉起了手。
師父哈哈一笑說:
「真的喔,大家都會像師父啊,所以,要加~油。」,大家都聽明白了,都哈哈大笑著去打賞了。
師父說:
「這隻驢子長得越來越像馬,叫聲也像馬,漸漸的這隻驢子就覺得自己是一匹馬了。
有一天,馬群要離開了,要跟驢子分開,驢子只好回到驢群之中生活,驢群走五百里,牠也走五百里,一開始牠還是認為自己是馬,一樣學著馬的叫聲,但是日子久了,牠的習性跟驢子越來越像,牠的毛也恢復了驢子的模樣,最後,牠就是這樣的終老一生。」
身邊的人們,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如果身邊的人不談是非,自然的,我們也會遠離是非,我們也會習慣抵抗心裡那些計較是非的想法,習慣那樣單純的快樂。
這就是我們在濟聖宮緣濟公廟裡的感受,每次濟世大家來到廟裡,只有聽到笑聲,沒有聽過吵架的聲音,但是,當我們回到生活之中,還能不能夠守住那樣的單純呢?
◎ 師父的心
師父說:
「這個故事就是說,物以類聚,你們如果不珍惜你們現在擁有的一切,有一天你們離開了濟聖宮緣濟公廟,你們去到別處修行,你們沒有了這裡的快樂,沒有像師父教導的感受,你們最後也會這樣終老一生啊。
雖然你們在這裡受到師父的欺凌、打壓 ….」,大家聽到這句話,都會心的一笑。
師父說:
「但是你們學到了師父的道理,學濟公道的人,就是物以類聚,你們就要學師父的口氣,就要為自己加油,要融入自己的角色。
融入自己角色的時候,我們要想,就算我們是驢子也不要緊,我們雖然本身條件不好,但是我們在馬群之中學會之後,雖然環境要讓我們回歸驢子群中,我們也要保持我們以前學習到的東西,繼續保持我們做為馬的感覺,
雖然我們是驢子,我們也要用馬的叫聲,用馬的感受來影響這群驢子,而不是讓這群驢子來影響你們。
你們是學濟公道的人,你們還有一個師父每天給你們欺壓、打壓,還要你們打賞,是不是很可憐啊?」
師父常常設計一些情境,讓我們自己明白道理,有時會很痛,有時會很苦,有時甚至會懷疑的問自己一句話:「我真的有那麼差嗎?」,這是不是很苦呢?
其實苦的,是不明白師父疼惜的心情,
如果明白,心情就會轉為感恩與樂心,因為接受了教導之後,受益的人還是自己,就會明白師父的愛惜、疼惜與愛心。
師父說:
「經過濟公道的磨鍊,你們雖然受到師父的打壓、欺凌,但是你們明白了師父的用心,所以你們對待別人,就是一種愛惜、疼惜與愛心,
為什麼呢?
因為濟公道就是沒有比較,濟公道就是樂心看事情,所以你們是用你們的成就去做事情,用你們的內涵,用你們的根基所做出來的口德,用這樣的心去交陪,去建立對人生的看法。」
濟聖宮緣濟公廟是什麼?
濟聖宮緣濟公廟就是學習模仿的地方,因為有濟公師父生動有趣的教導,靈活應對的說話,每一次的濟世都是快樂的學習經驗,來到這裡就是學會笑聲,學會打開心情,學習師父的道理。
當我們回到各自的士農工商生活時,我們能不能繼續保持師父教我們的心情呢?能不能夠用笑容面對別人的打壓和欺凌呢?能不能學習師父的輕鬆說話,輕鬆的面對呢?
就像師父說的,要為自己加油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