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明心見性的故事

明心見性的故事

  人生的圓滿是什麼呢?

  是事業的成就高低嗎?是生意的業績好壞嗎?是貴人運的有或無嗎?是賺錢的多與少嗎? 

  許多的人到廟裡燒香拜拜、求神問卜,求的多半就是那些問題了,彷彿那些問題,都是需要靠別人幫忙,

  人們往往以為:

  得不到貴人,是因為自己的運氣不好,所以事業難以有成、不受重用,

  總是犯小人,那些小人太過自私執著,導致我的事情困難重重,難以成功。

  這樣的人生能夠圓滿嗎?他也只能被動的等待,只能碰碰運氣了,看看何時可以遇到貴人,看看何時可以遠離小人。

  懷著這樣的想法去接觸信仰,他的心裡都是求,求轉運、求解厄,一旦求不到,他就會批評、就會離開,指責這個信仰有問題。

  其實不是信仰的問題,那是人心的問題。

※ 信仰,重『信』字

  信仰,是追求相信自己的過程,偏偏人們不敢相信自己的選擇,害犯自己會犯錯,害怕面對過去,不願意看見自己的缺點,難以承擔,

  『難以承擔』是說不出口的痛苦,只好把問題都移轉給別人。

  無法託付自己,只好託付、相信別人,最後仍然會埋怨自己,埋怨自己託付了錯的神、錯的人。

  其實,我們只需要託付、相信自己,

  但是我們需要改變,我們需要學習改變的方法,

  什麼方法呢?就是佛法。

※ 佛法,重『悟』字。

  佛,是覺悟者,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

  佛法,就是覺悟的方法,就是修行福德與智慧,修行圓滿的方法。

  悟字,是為吾心,卻不是他心,一切問題的答案,都是往自己的心裡去找。

※ 先看見自己的心是如何作用的,觀照自己的心,觀照它是如何看見一件事、如何聽見一句話,然後起了情緒,然後受到情緒的控制,然後把學過的道理放到了一旁,這樣的心是不穩定的。

  看見了心的『不穩』,就知道要修『穩』,所以要時時拿出佛法修心,不斷的提醒自己,時時觀照自己,只要看見心中對立的念頭,就放下,看見心中有比較的念頭,就放下,耐心的臣服自己的心,這便是見心而後修心的過程。

  為什麼『對立』總是會傷害折磨自己?

※ 因為,如果是別人對了,就代表我錯了,『我』怎麼能夠接受呢?只好不斷防守自己,做出驕傲的姿態,卻不願意去找出突破僵局的契機,也無法拿出熱情去攻下別人的心防,所以不要對立,不要想著誰對、誰錯,濟公道裡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

※ 所以先要修心,修一個『善待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過往,

  接納了,就是承擔的開始,接納了『我』、擁抱了『我』,不再需要在意誰對與誰錯的問題,面對別人的攻擊,總是接納、承擔、思維、布局,想著如何用熱情攻下大局,想著如何讓彼此雙贏。

  這個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因為『小我』會不斷與別人比較對錯、不斷想要攻擊別人、不斷想要拿道理去壓制別人、想用對錯去說服別人、想要求得別人的認同尊重,卻都是在為難自己,這些念頭都要被放下。

  放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一定要試著去做,試著去感受,感受放下了那些念頭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選擇,

※ 放下了對立的念頭,才能夠看到更好的選擇,才能夠柔軟自己的身段,才能明白人生的苦在何處,才能開始體會什麼是悲心,悲心,就是在自己的苦難感受之中,也看見了別人的苦處,於是我們開始能夠放下執著,這也是智慧生起的開始,這就是吾心的悟起。

  苦難,總是與智慧相隨,只要我們能夠守護吾心,護持吾心,就能夠讓小我臣服,生起智慧。

  人生,要如何圓滿呢?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隨緣自然。

※ 一開始,看見別人的攻擊,以為是在攻擊我,

※ 學著轉念,看見別人的攻擊,明白不是在攻擊我,要放下被攻擊的念頭,

※ 到最後,攻擊也罷、辱罵也罷,他強任他強,吾心熱情以對,濟法自然。

※ 濟公道,就是自然。

● 心的作用

  師父說:「人在世間,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

※ 心有多重要呢?你們如果不知道心在哪裡,你的心就無法發揮作用。

  如果不知道心在哪裡,與別人衝突的時候,別人會帶來對立的想法,別人會控制你的情緒,別人決定了你的煩惱,你們將會以為自己所有的障礙,都是別人,更嚴重的是,你們將會忘記了師父的教導。

  不要選擇那一條最爛的路,不要情緒用事,不要用對立製造敵人,一加一要等於二啊,你們每製造出一個敵人,他都將會摧毁了你們過去的努力,所以一加一反而變成了零,這會是你們想要的嗎?當然不是。

  所以要知道心在哪裡,要修持你的心,用濟公道加持你的心,要選擇更好的一條路,讓心開始發揮作用。

  讓心作用:

  要用『心』對付自己的情緒,

  要用『心』對付自己的佔有名與權的慾望,不求別人的尊重或好口氣,

  要用『心』為自已留利,

  要用『心』選擇承擔和做事的方法:

  要用『心』放下對立的心情,要顧全大局,思維未來的布局。

  對於一切事情的結果,對於每一個人的立場和習性,師父總是不支持也不反對,師父就是自然,沒有對也沒有錯。

  為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承擔,別人錯了又如何?別人不懂道理又如何?別人學了濟公道卻不去做,甚至有的人要埋怨師父,那又如何呢?

  問自己,我要不要解決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總是比較對錯,對就喜歡,不對就不喜歡,然後把濟公道都丟到了一旁,這樣又要如何承擔呢?

  『那是他的錯,為什麼要我來處理善後呢?』,就是這麼一個念頭,阻斷了自己的承擔。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是要用『心』去想辦法,要把師父給的觀念緊緊抓著,心不要動搖,每一步都要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不要放任情緒,一定要做得更好,

※ 問自己,要不要走出自己的路,要不要走出自己的人生

※ 問自己,要不要處理問題,

※ 問自己,要不要做得更好、走出一條更好的路。

※ 不要用對錯的心態評斷別人、不要用道理去要求別人、更不要對付別人,濟公道就是自然,就是順水而後行,把名與權都留給別人,把利留給自己,這就是互相體會之心,互相體會之力,就是共好的力量。

  在你們成就事業、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之前,先要把自己的腳步踩穩,一定要做得到,濟公道就是做得到,什麼事情都是自己承擔的感受,與別人無關。

  當初你們來到廟裡,你們決定跟隨師父成為門生,你們的心態是如何呢?現在又是如何呢?

  有的人久久才來一次,有些人來了幾次就不再來了,有的人跟隨了一段時間,卻還是無法感受體會,有的還會抱怨師父,也有的人真正開始融入角色,明白自己啟動做起的感受,明白學習模仿奉獻付出的道理,開始有了參悟,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不知道心在哪裡,心就無法作用、無法感受,

  看見自己的心,心就能夠修持,就能明白感受道理。

  這就是今天師父要講的故事。」

※ 跟隨信仰,真正為的是明心見性,明的是自己的心,見的是自己的性,與神佛無關。

※ 明心見性,就是以智慧的心,看見了心的煩惱在何處,不再以『煩惱』為心,

※ 明心見性,就是知道如何使用這一顆心,接納了習性、放下了習性,照見了原本真性。

  這就是心的開悟。

●心在哪裡

  師父說:「當你們去到廟裡,對於濟公師父的想法和心態是什麼呢?你們是不是以為,濟公師父什麼都能辦到呢?是不是以為,只要有濟公師父在,每一件事都能夠心想事成呢?

  有一個人來到一間廟,對廟裡的濟公師父說:『師父啊,我這一生已經賺了不少錢,我想要找個明師學習,我想要學習人生的哲學道理,我存了兩千萬,請師父帶領我,讓我跟隨您學道。』

  濟公師父答應了,就把他帶在身邊,一同四處走著,來到一個地方,濟公師父說:『來吧,買下這塊地,這塊地日後絕對可以讓你發大財。』,這個人就花了五百萬,買下了這塊地。

  又來到一處地方,濟公師父說:『這裡有一群馬,這些馬交給你處理,日後你可以經營一間馬場。』,為了開馬場,連同場地的裝潢,這個人把所有的馬都買了下來,他總共花了五百萬。

  這個人全都照著做了,但是在他的心中有認同濟公師父的道理嗎?還沒有,他才剛開始跟隨,手上剛好有一筆閒錢,只是因為濟公師父說投資可以發大財,所以照著做,他也沒有想到錢會越花越多。

  什麼生意都還沒有做,就已經花了一千萬,他的心情會是如何呢?」

  這個人一開始說了,他是要跟隨濟公師父學習人生哲學的,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人生哲學與買地、買馬有什麼關係呢?』

※ 『因為是濟公師父交代我做的,所以我要去做。』,那麼自己的心在哪裡呢?

  師父繼續說:「雖然花了一千萬,畢竟才剛開始投資,這個人還不覺得怎麼樣,等到過了半年之後,生意一樣沒有什麼進展,馬也死了幾隻,再加上聘雇人工需要固定的資金支出,他又花去了三百萬,到了這個時候,他開始緊張了,他趕緊去找濟公師父。

  濟公師父說:『既然你的馬養不好,那麼改變一下投資的市場方向,改養牛好了。』,說要養牛,又要投資三百萬,他要不要花這筆錢呢?當然要,頭已經洗一半了,當然不甘願就這麼放棄,他只好繼續投資下去。

  他的心態就是隨緣跟隨,他又花了三百萬買牛,沒想到他的牛也養不好,而且每個月還是要付員工薪水,到後來,他的心情如何呢?

  眼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只好變賣自己的財產,當初五百萬投資的馬場,只能勉強把馬賣了,回收了二十萬塊,牛也只賣了五萬塊錢。

  這個時候,濟公師父又上門了,他的心情是如何呢?

  『本來我可以好好退休享點清福,還有那一大筆錢可以享受人生,為什麼遇到濟公師父之後,卻讓我的錢都花光光了呢?』

  這位濟公師父到底有沒有靈感呢?

  這個人說:『師父啊,我已經跟隨你一年多了,花了這麼多錢,我卻都沒有賺到錢,我該怎麼辦呢?』

  濟公師父說:『那是因為你沒有奉獻給師父啊,你都奉獻給別人,還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你當然賺不到錢。』

  哎呀,濟公師父怎麼會這麼說話,難道這位濟公師父真的是一般的神棍嗎?

  濟公師父又說:『投資事業,本來就是有風險的,那是你自己願意做的,不然這樣吧,只要你把剩下的二百五十萬都捐給我,你一定會成功。』

  這樣的話,聽了會不會讓人生氣呢?感覺就像是在騙人一樣。

※ 對於濟公師父說的話,你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在這段時間裡,你們所學習的一切道理,你們自己要去觀察:

※ 這個時機養馬適合嗎?養馬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 這個時機養牛適合嗎?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呢?

  到最後,這個人的兩千萬都用完了,為了延續事業,他只好再借了兩千萬,又做了半年之後,他的生意卻一直沒有起色,資金又耗去大半,這時的他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他要怎麼辦呢?難道要去找濟公師父討錢嗎?

  這段故事裡的濟公師父,不同於以往故事裡的濟公師父,這裡的濟公師父代表的是一般人的中心信仰,是宮廟裡的濟公師父,

※ 但是,既然自己選擇了相信別人,又何必去怨別人呢?

  到最後,這個人的事業能夠發達嗎?那就要看他後來會遇到誰了,如果遇到師父,也許故事的結局就不一樣了。

  這個結果是濟公師父的過錯嗎?還是那個人自己的錯誤呢?

  這個人其實並沒有錯,他是非常的虔誠,雖然虔誠,他卻沒有融入自己的角色,他也沒有融入師父說的濟公道,所以這個人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之後,他就是怨天、怨地、恨世間、恨神明,一切就是怪別人。

  這個人本來可以享清福的,現在卻弄得自己負債累累,他會不會怪別人?

※ 故事裡的濟公師父本來也沒有錯,但是因為他最後要人捐獻二百五十萬,他就必須擔起後面的罪業,他必須承擔別人的怨。

※ 這個人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看呢?他只知道跟隨。

※ 這個人要怪誰呢?不是怪自己,那是自己的善良之心,欺騙了自己的良知啊。」

※ 明明是自己的未來,卻是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如果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聽別人的,連自己的事業、用來退休的養老金,都一五一十的聽別人說的安排,如果自己不做判斷,我們的心就等於沒有了作用,只能任憑習性牽引,智慧也難以成長。

  信仰給人的安心,是為了安心打拼,不怕困難,卻不是安心依賴別人。

  要讓心開始作用。


● 第一堂課:用心

  師父說:「前面故事裡的這個人,如果能夠改變,他的結局就會不一樣了,

  這一次,還是同樣的故事背景,看看這個人改變之後,故事會有什麼不同。

◎ 先做觀察

  這個人來到廟裡,因為是第一次來,他的心裡是帶著懷疑的,他一樣是帶著退休的兩千萬養老金,他決定先觀察一下這裡的濟公師父。

  先做觀察是對的,先要觀察這裡的濟公師父是不是適合我們,是不是能夠讓我們學習,而不只是聽別人說了就相信了,

※ 當這個人懂得改變,就會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

※ 當自己的心改變了,就會用心看待自己的事情。

  在濟公師父交代他去買土地的時候,他問:『為什麼要買這塊土地呢?』,因為他學了濟公道,他懂得先要明白動機,問清楚原因。

  濟公師父解釋:『第一,這塊土地肥沃,第二,價格合理,第三,這裡的牧草有養份,而且土地遼闊,適合發展。

※ 如果你明白動機,就要去研究,這裡的牧草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還是適合發展觀光農場。』,如果他的心裡能夠記住這兩種想法,日後他看事情的思維就會不一樣了。(請記得這一段話,這是後面的重要轉折)

  人如果懂得改變,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雖然他的心裡有懷疑,但是他會去判斷濟公師父所說的話,是不是有道理。

  所謂道理,不是用爻杯的方式,去問神明今年的運勢好不好,然後神明給一句話說:『你今年的運勢很好,你去做什麼都會成功。』,這種方式是沒有意義的。

  事情能不能夠成功,是你自己要知道,要明白自己現在的能力究竟能不能夠做到。

※ 道理,講的是實際可做的事情。

◎ 建立人脈

  濟公師父告訴他:『如果想要發展畜牧業、觀光業,你就需要去找專業的人才一起合作,所謂合作,就是共同的興趣,要能夠用心去經營人脈,但是有的人會為了一塊錢、為了一句話而爭吵,雖然他們不會承認,但是事實上就是不想吃虧,所以人與人之間,需要經營共同的興趣。』

  評估之後,這個人決定要開農場,他要從事畜牧業,所以買下了這塊土地。

  後來濟公師父也要他去買馬,為什麼要買馬呢?這個人有認真去看、去學習,所以他自己明白了原因。

  因為他開的是農場,而不是馬場,所以他只需要買兩匹馬,連同農場需要的相關設備,他只花了一百萬,他明白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不需要每件事都砸大錢,更不需要什麼東西都買最好的,

  但是,明明買設備就好了,他為什麼還要買兩匹馬呢?就是因為濟公師父說的,要找專業人才一起合作,要經營人脈,所以買這兩匹馬,就是為了交陪,因為賣馬和賣設備的人,就是他需要的專業人才,就是他需要的人脈,只要能夠打開人脈,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前一個故事裡的主角,花了一千萬,但是這一次的主角只花了六百萬,他懂得省錢。

※ 做生意不要在意面子問題,該要節省的地方,就要省下來,該要砍價格的時候,就要砍價,在商言商,有需要的時候,就算只是一毛錢,也要去砍價,如果你不去談,你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

  投資了這一大筆錢之後,生意也沒那麼快有收益,畢竟一個人要改變,也不可能這麼快,暫時也沒有什麼收入。」

◎ 開始改變

  故事繼續:「濟公師父告訴他,他得去買牛。

  這個人已經知道牧草的特性,於是他去買了五十隻的牛,他只花了一百萬,另外,因為他自己有過養羊的經驗,他又花一百萬,買了八十隻羊,所以他的每一天就是放牛、放羊,這一次說也奇怪,雖然農場的土地、牧草的條件都一樣,但是牛卻養得前一次故事好得多,為什麼呢?

  因為啊,雖然牧草茂盛,牛也需要好的飼料啊,需要補充足夠的養份啊,這就是人的用心帶來的改變。

  就像師父雖然有靈感的教導,也要你們的心情保持愉快,才能夠接受這份教導、才能夠接收到那份靈感,要是你們心情不好、不願意接受意見,師父講得再多也是白講。

   在這次的故事裡,他沒有花那麼多錢,而且因為有人脈,有專業人士的幫忙,因為他知道如何飼養牛羊,所以牛羊照顧得更好了。

  過了不久,有人向他買那兩隻馬,有人出價一隻五十萬,為什麼可以賣這麼好的價格呢?

  就是因為他知道經營畜牧業的重點在於人脈,三不五時他就會去找那些專業人士泡茶聊天,常常有些互相往來的交易,當商業上的互動越來越多,他的人脈也就打開了,因為跟別人有交陪,別人自然知道這兩匹馬是強壯的,才會願意出高價,讓這個人賺到了錢。

  試著體會,在這一次的故事裡,為什麼這個人賣馬可以賺到錢呢?濟公師父扮演的角色,其實都是一樣的,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同的地方,但是這個人自己所做出來的改變,帶來了不同的結果,試著去感受。」

※ 這就是明心見性的第一堂課:用心。

  這一次,這個人是從『懷疑』開始的,他的懷疑,不是為了『否定別人』,而是為了『對自己負責』,為了承擔,所以他懂得用心,用心靠近濟公師父,用心學習、改變了心態,用心體會師父教導的道理是否合理實用,一步步的驗證濟公師父的教導的正確性。

  現在,他相信濟公師父了嗎?濟公師父說的話,是不是一一應驗了呢?

  這塊土地的確如濟公師父說的,土地肥沃,而且牧草適合飼養牛羊。

  他的確明白買地的動機,他要建立農場,

  他的確需要買馬,用來建立人脈,

  他的確需要人脈,來幫助他飼養牛羊,更幫助他打開市場,讓他賺到了第一筆錢。

  他的『相信』,是因為他的用心『懷疑』、小心求證,

  他的『相信』,是對自己負責,是為自己承擔, 

  他的『相信』,是因為他用心『聽話』,如果他不願意聽,如果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濟公師父說得再靈感也是無濟於事。

  這樣的相信,是經過自己認證的相信,是自己甘願的相信,這份認證心情,將會在日後拯救他的人生。

【貼心小鈴噹】隨緣行

  師父說:『人啊,不要因為一時的時機好壞,不要為了一時的不順,就覺得人生的希望離你遠去,只要每一次都能繼續努力,一定還有機會。

  眼前的優勢與劣勢,就要看自己如何掌握,雖然目前居於劣勢,只要努力加強自己不足的地方,自然能夠回歸正途。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規律,天有規律,人也有規律,這一條路該要怎麼走,不只是看業績長短、盈虧,有的時候,眼前的困境也只是一個過渡,

  也許,那正是一個轉機,是為了給你一個感受改變的契機。』

  達摩祖師有句話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定心的工夫,就是從『得與失』去修,得失結果都順從因緣的決定,這顆心不會增加一分害怕與擔憂,也不會減少一分熱情與希望。

  人生雖然無常,今天得到的,明天可能會失去,

  人生卻是無常,今天失去的,明天還可以再找回來,功過相抵,

  這就是空性,所以啊,何必執著得失。

  不必為了一時得失、好壞、順逆的結果影響心情,而是要注重心的作用與過程,

  天有四季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有運勢順逆,

  在能力不足的時候,就是學習模仿,

  在運勢不足的時候,就是奉獻付出。

  在功成名就的時候,仍是學習模仿,時時放下心中的名權,

  在時來運轉的時候,仍是奉獻付出,念念不忘心中的感恩。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 心的怨嘆

  在重來的故事裡,我們學到了第一門功課:要用『心』,用心懷疑,用心負責,用心承擔。

  第二門功課,接著來了。

  師父說:「這時,有朋友建議他養乳牛、做牛奶的生意,他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他又多花了四百萬,多買了一塊土地,用來加蓋了一間加工廠房,開始準備賣牛奶的生意。

※ 要記得,當你們要做這樣的重大決定之前,一定要停頓一下,要仔細的思量與評估,因為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是生死攸關。

  這個時候,剛好有人出了兩倍的價格,買下那八十隻羊,還有人出了三倍價格買下那五十隻牛,濟公師父要他買的牛馬羊,全部都賣出去了,也賺了不少錢,這也代表原來的土地空了出來,這個人於是決定順便擴展乳牛的事業,明明還沒有開始賺到牛奶的錢,卻又投入了三百萬擴建廠房。

※ 他沒有注意到,自己的事業已經不再是辛苦飼養牛羊的畜牧業,他已經轉做乳牛的產業了,他忘了一開始的動機,濟公師父並沒有要他做乳牛的事業,現在他卻有了廠房,還有那兩百隻的乳牛。

  過了兩三個月之後,乳牛被照顧得很好、奶水充足,也終於要開始生產牛奶,結果,卻找不到收購牛乳的廠商,當初給他建議的朋友,現在也完全幫不上忙。

  他只好自己建立一個品牌,把自家的牛乳的產品包裝上市,他花了一百五十萬去買包裝牛乳的設備,這下問題來了,他本來就沒有做食品相關的專業,在第一批產品上市後,沒過幾天就出了問題,產品也被店家退了貨,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延長牛乳的保存期限,那批牛奶很快就腐壞發臭了。

  同一時間,乳牛一直需要花錢飼養,卻無法得到現金收入,他的事業陷入了困難。

  說到牛和羊的飼養,這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土地的牧草條件也適合,所以他能夠成功,但是乳牛卻是別人給的建議,再加上自己沒有經驗,他以為自己想清楚了,急著砸大錢去衝事業,最後產品卻出現了問題,沒法子賺到錢。

  有許多的人都來提供建議,建議他再買更多、更貴的設備,這也代表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認真想想,他連一罐牛奶都還沒有賣出去,就得要砸這麼多錢,甚至要借錢,更糟糕的是,乳牛這時也開始生病,死了三十隻。

  問題不斷的出現,雖然大家都說他的牛奶好喝,問題是賣不出去,再好喝也沒有用,

  這時,濟公師父出現了,說:『哎呀~我叫你做東你卻做西,我當初有叫你買乳牛嗎?現在你要怎麼辦呢?』

  被這麼一說,這個人竟然生氣了,說:『師父!你來做什麼?!我這一路都是聽你的話,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

※ 人就是這樣,對於自作主張養乳牛的部份,他一句話也不提,他說自己有聽話,真的有嗎?

  故事走到這裡,這個人有兩種選擇,一個是他不怪罪濟公師父,繼續聽濟公師父的建議,

  另一個,就是像現在這樣,怪罪濟公師父,讓一切事情破了局,如果繼續堅持下去,他的乳牛將會全部病死,他如果還要繼續的投資,只會更加的痛苦,陷入人生的進退兩難,

  而且,他的心態將會不斷的怨嘆:『我以前這麼聽濟公師父的話,現在卻走到了這一步田地。』

  你們看,濟公師父讓他賣馬、賣牛、賣羊賺了大錢,他卻選擇聽別人的話,投資乳牛,然後把所有的失敗怪罪給濟公師父,斷了彼此的緣份,現在只能靠他自己奮鬥了,他也只剩下對自己的怨嘆、痛苦。」

  聽話,是聽誰的話呢?

※ 耳朵聽見了,但是心有聽見嗎?如果不能用心,就做不到聽話,不能聽話,就容易忘了一開始跟隨學習的動機,

※ 要不是他選擇了乳牛,不然這時的他,本來可以歡歡喜喜的迎接濟公師父上門,高高興興的分享賺到錢的心情。

※ 現在的他,見到濟公師父上門,卻只剩下怨嘆師父的心情,他又何嘗不是怨嘆自己,

※ 如果你是濟公師父,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原本用心栽培的人,現在卻走偏了道路,下一步要如何打算呢?

【貼心小鈴噹】人生的片段

  師父在講故事的時候,同時讓大家輪流去樓上的佛殿靜坐,刻意讓所有的人都少聽了故事的某一個片段。

  師父說:「為什麼師父要一邊講故事,一邊又讓你們去靜坐呢?就是要讓你們每個人都漏聽了一個片段,這就是在教導你們,既然知道自己有遺漏了某個片段,自己就要去補。

※ 就像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是會遺失了、缺少了某些片段,就好像學生如果今天請假沒來上課,自己就要趕緊把缺課的進度補上。

  你們就要知道自己缺少的片段在哪裡,要更加努力的補上缺少的片段,不只是祈求神明而已。

  就像有的人需要開發產品的片段、需要認主的片段、需要說話開口的片段、需要開發人脈、結交貴人的片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

  知道功課在哪裡,就知道了如何使用自己的心,這就是心的感受。」

  每個人都會有心態不足、觀念不足、能力不足的地方,所以會做錯,也一定會有聽錯的時候,聽錯了師父的話,做錯了方向,那是『不足』帶來的問題,而不是過錯。

  有不足,就去彌補,而不用責怪自己,這便是善待了自己。

● 第二堂課:聽話 

  一個人要如何開悟?

  就是要在自己走過的痛苦經驗之中,找到他的開悟點。

  沒有犯錯的痛苦經驗,就沒有開悟的機會。

  故事繼續:「經過了一段自我怨嘆與痛苦的日子,這個人問自己:『斷了師父的緣份,我現在要怎麼做呢?我要如何擺脫這個痛苦的心情呢?』

  回溯過往,他想起自己一開始對濟公師父的懷疑,他想起了自己的求證和體會,他想起了最初自己為什麼選擇了相信濟公師父,

  他終於有了覺悟,說:『當初明明選擇了相信濟公師父,現在的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選擇呢?

  現在的我抱怨濟公師父又有什麼用呢?抱怨就能夠解決我的痛苦嗎?這一切問題還是要靠我自己啊。

  原來,這一切都是我的問題,每一件事情都該是我自己的決定,與別人無關。

  往後的一切,我都要自己承擔。』

  終於,他選擇了承擔、面對自己的問題,他決定繼續跟隨濟公師父學習模仿,於是重新回到了廟裡,他對濟公師父說:『師父啊,當初的確您沒有叫我買乳牛,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決定,現在我知道了。

  師父啊,我現在要怎麼辦呢?當初是我一時踏錯了腳步,請師父給我指引一條明路。』,這個時候,他的乳牛只剩下一百三十隻,產乳量也越來越少。

  濟公師父說:『不要再擴展乳牛的業務,也不要再添購設備了,那不是你能夠做的事情,現在你什麼都不要再做了。』

  試著融入角色,如果換做是你,你能夠捨得嗎?前面花了那麼多錢擴展廠房、買乳牛,都要放棄嗎?

  當然捨不得,捨不得什麼呢?捨不得『我』的情緒感受,捨不得心中的擔心、害怕,捨不得我昨天做的決定竟然是錯的。

※ 接納自己的錯,那其實不是錯,那只是你本來就缺少的片段,補上就好了,這就是善待自己的心態。

  濟公師父說:『你不需要借那麼多的錢買設備,趁你手上還有錢,趁一切還來得及,重新回歸本業吧,再去買一百隻的牛,和一百隻的羊,並且重新把土地的牧草種植起來。』

  有了過去的痛苦感受,他明白師父說的話是正確的,他想:『是啊,回歸我原本的動機,乳牛的事業就不要做了,我聽懂師父的話了,就這麼做吧。』,

  他學會了什麼呢?學會了第二門功課:聽話。」

  為什麼濟公師父不趁早提醒他,卻要讓他在乳牛身上白白浪費了那麼多金錢、心力呢?

  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說聽話就聽話,他還要先過『我』的習性這一關,他總是會固執自己的想法、意見,他還需要在錯誤的過程中,學會善待自己。

  因為,我們需要經歷痛苦經驗,好學會如何把師父的動機,轉變成為自己的動機,

※ 我們不會再說:『那是師父叫我這麼做的。』

※ 我們會說:『那是我自己要做的!』

● 轉型的契機

  故事繼續:「他回頭去找過去的人脈,打聽哪裡有比較便宜的牛可以買,靠著朋友的幫忙,他用半價買到了更大隻、更有肉的牛,同時買了一百隻的羊、重新整理土地、種植牧草,至於剩下的乳牛,他也想辦法賣給了別人。

  濟公師父說:『現在,開始準備轉型為觀光農場,你先去開設一間餐廳,你需要找一個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把餐廳的生意做起來。』

  這個人於是投資了兩百萬開餐廳,並且去找了他的好朋友阿輝商量怎麼共同投資這一間餐廳,阿輝自己有經營連鎖餐廳,有著他自己的想法,結果兩個人為了去哪裡找主廚的問題,起了爭執。

  阿輝堅持要找國外有名的大廚,這樣餐廳的名聲才會更好,但是這個人只想找本地的廚師,講到後來,兩個人的合作破局,阿輝不願意投資。

  其實啊,找國外的廚師是不划算的,畢竟錢都還沒有開始賺,就要先花一筆大錢找人,當然不划算啊,

※  學會聽話之後,這個人也學會堅持動機了,不會再被別人的想法左右決定。

  這個人只好去找濟公師父,說:『師父啊,我餐廳開了,但是餐廳找不到人手經營,我那朋友為了主廚挑選的問題,不願意入股。』 

  濟公師父說:『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參與的動機,就要知道如何協調、討論。

  不如這樣,你把經營權用五百萬賣給別人,但是你保留一半的股權,可以分得一半的利潤,而且由你提供肉品,然後主廚挑選的問題,就可以完全交給別人去決定,這樣是不是就能達成共識了呢?』

※  協調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共同興趣的過程,要如何找到彼此共好的合作方案,都在考驗我們協調的能力。

  雖然這個人試著去找不同的人合作與提案,過了兩三個月後,事情還是一直沒有進展,但是這段時間牛隻養得很好,本來四萬塊買進的牛,每一隻可以賣到八萬塊,但是為了交情,他每一隻牛只賣六萬塊,他先賣出五十隻牛,同時另外買了一百隻牛,此外,他養的羊也賣了很好的價錢。 

※  回歸本業,自然就能夠賺得到錢了。

  因為餐廳的合作方案仍然沒有進展,濟公師父說:『如果找不到共同興趣的人,那就找自己人吧。』

  於是這個人決定找老婆和弟弟一起經營餐廳,一起學習怎麼煎牛排,他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煎出來的牛排都是焦香味,醬汁也沒有什麼味道,就這麼手忙腳亂的經營了半年,

  在這半年裡,農場的牛隻數量已經成長到四百隻,濟公師父這時提醒他,可以再買土地擴展農場,讓農場的規模越做越大。

  經過這半年的經驗,他們終於抓到了煎牛排的訣竅,餐廳的生意越做越好,客人多到必須事前在網路上訂位,才有機會吃到牛排,每天都是一位難求。

  濟公師父說:『你的農場已經有了規模,可以轉做觀光農場,跟客人收門票了。』

  這人卻擔心的說:『收門票?我這農場只有養牛和羊,真的會有人專程買門票進來參觀嗎?』

  濟公師父說:『別擔心,收門票也不是白白收客人的錢,你可以讓客人用門票折抵消費,另外,你要把農場和餐廳做個整理。

  當初師父說過,你這塊土地的優點,就是風景遼闊,所以你可以在牧場裡找個風景好的地方,設立一個觀景台,讓客人可以觀賞風景,把這個農場做出一個觀光景點的特色感覺,自然觀光客就會源源不絕的到來。』

  這人聽了,高高興興的花了一筆錢去整理建設農場,他還用心的裝潢了餐廳,做出了高級餐廳的氣氛,再加上農場的牛肉肉質好,漸漸做出了餐廳的名聲,遠近聞名,農場的生意也跟著越來越好,他的『聽話』,總算幫助他走出了事業的困境。」

  濟公師父在一開始就提醒了:『如果你明白動機,就要去研究,這裡的牧草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還是適合發展觀光農場。』,原來濟公師父在一開始就已經預告了今天的路。

※ 濟公師父在等待,等待他一步一腳印的啟動自己,先打好農業的基礎,然後開設餐廳,讓農場的牛肉能夠自產自銷,一步步打響了農場的名聲之後,就能夠轉型為觀光農場。

※ 這一條路,濟公師父早就為他準備好了,這一切只等著他自己啟動。

  啟動了『用心』,他就會去探究濟公師父的每一步動機,更會明白自己的動機,

  明白了動機,他就會用心去『聽話』,聽懂師父的話,跟隨自己的動機,而不會受別人影響。

  幸好他最初的用心,讓他及時回了頭,也讓自己的人生回到了正軌。

  用心、聽話,心就能夠發揮作用:

  觀察濟公師父的用心、用心聽濟公師父說的話,

  用心找出自己的動機、用心聽自己的動機說話。

【貼心小鈴噹】根基

  師父:『有根基的領導者,不會害怕發生任何事情,遇到事情就是處理。

  還沒發生的事情,就不用害怕。

  濟公道裡的人,總會有貴緣、貴人,就算遇到問題,問題也會自然解決。』

  根基是怎麼來的呢?

  用學習模仿增進內心的智慧與思維,

  用奉獻付出連結外在的貴人與貴緣。

● 第三堂課:奉獻

  為什麼人們總說奉獻好?

  願意奉獻的心,除了為自己添福德之外,更能夠讓我們每一天的工作、家庭生活更加圓滿。

  故事繼續:「農場和餐廳的生意蒸蒸日上,業績一天比一天好。

  有一天濟公師父來了,問:『最近生意好嗎?』

  這人很高興的說:『托師父的福,生意好得不得了啊。』

  濟公師父說:『但是你的奉獻度還做得不夠,如果你只是顧著自己,那是不夠的,你還沒有開始"給"。』

  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 打賞的習慣

  師父常說,看到街頭藝人表演,如果覺得他們表現得好,一定記得要打賞,就像在公司覺得部屬某件事做得特別好時,也要熱情的給他鼓勵或打賞。

  在我們的廟裡也一樣,每當師父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或道理時,師父就會讓大家自由打賞,金額不限,甚至空手也沒有關係,那是為了表示大家對於師父講道的熱情鼓勵,所以師父常說自己是街頭藝人濟公,接受大家的打賞。

  師父說:「講到利益的時候,那就要考驗一個人的感恩之心了。

  所以師父總是要你們打賞,這就是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有得,就有打賞,當你們認同了打賞的觀念,你們自然會有奉獻心,不會計較利益、金錢,而能夠自然的付出,更自然的表達對別人的感恩。」

※ 有了打賞的習慣,我們會更加注意別人的貢獻,注意別人的努力,察覺別人的用心,更加的感恩。

  常常注意別人的用心,常常對人感恩,自然能夠放下一些看不順眼的小事,更能多些包容、養成內在的涵養與度量,對別人的關心將會更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更加的拉近。

  藉著打賞的方式,也許是一杯飲料、一些小點心,表達我們對人的感謝,對接受的人來說,那是得到認同、肯定的感受,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在養成我們的奉獻心,去除我們的計較心。

◎ 奉獻心的重要

  故事繼續:「還記得在前一個故事裡,那時的濟公師父也同樣要求這個人奉獻二百五十萬,但是當時他的事業還沒有賺到錢,而現在,這個人的觀光農場卻已經成功轉型了。

  濟公師父此時要求他捐出二百五十萬,是為了募集建廟的經費,才好幫助更多的人。

  在這個時候,第三個課題就來了,聽到這麼大一筆捐款的要求,這個人會是什麼反應呢?

  在這一段跟隨濟公師父的過程當中,這個人會養成什麼樣的思考、思想和分別呢?在這段時間師父給他的教導,如果他都能用心、聽話,如果他能夠有所體會,他一定會懂得感恩奉獻,他會願意捐獻。

  但是有另一種狀況,是這個人不願意捐獻:

  『師父啊,你怎麼可以這麼說,神明不是本來就應該幫助眾生嗎?為什麼要我給呢?原來師父你也是神棍,我以後不再相信你了。』

  『我不要捐獻,你也沒有幫上什麼忙,這一切都是我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我為什麼要奉獻?』

  他的心裡從此產生了懷疑,他不再用心,也沒有了愛心,他過去學習的一切都破了功,最後這個人也不再來廟裡,還會四處去跟別人說,說這個師父有問題,說一間廟不應該這樣拿別人的錢。

  一間廟的興旺或危機,決定於他們如何面對、處理這樣的事情,而一間公司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就像公司有新的政策出現,當公司需要員工貢獻更多心力,像是企業轉型、文化改革的時候,總是容易招來反彈的聲音。

  這樣的危機,要如何度過呢?就要讓人們了解濟公師父的動機,如同要讓員工了解公司的動機。

  濟公師父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要惹出這樣的事?他明明知道許多的廟是因為這樣的事情而衰敗的,神佛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事情?以故事裡的濟公師父的靈感,他難道不知道開口要人奉獻,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嗎?他教導了這麼多的濟公道,為什麼他還要這麼說呢?

  『是廟裡的濟公師父走偏方向了嗎?』

  『那可能是乩身自己說的話哦?不是神明說的哦?』

  種種不實的謠言就會開始流傳了。

  要知道,師父教導了你們功過相抵,如果你們本來沒有這樣的功德,神佛卻把福德賜給了你們,這時你們就必須把功德補回來。

  就像這個人的農場本來是要失敗的,最後是因為濟公師父的指點而能夠轉為成功,所以這個人就需要補回自己的功德,就像當初師父如果給了你們幫忙,日後師父就必須讓你們把功德補回來,如此你們打下來的事業基礎才會穩固。

  師父給你們的幫忙,不只是外在的事業或財富而已,你們在種種的困難、失敗中得到的經驗與改變,更是增長了內在的智慧,與做為領導者的根基。

  所以,為什麼濟公師父一定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叫這個人捐獻二百五十萬呢?

  因為濟公師父已經看到了,未來這個人日後的事業將會再次回到原點,

  為什麼呢?

※ 因為這個人還沒有學到『奉』,他的心裡有著計較,他如果沒有學會感恩,就看不見妻子、弟弟對餐廳的貢獻付出,也看不見那些專業人士為農場帶來的價值,未來他將會跟妻子、弟弟計較、吵架,爭執餐廳的利潤要如何分配,也會跟農場的專業人士發生衝突,因為專業人士提供了那麼多的建議,他們卻沒有分到好處,他們會要求支付技術顧問的費用。

  因為這個人不懂得『奉』,不懂得『給』,他不懂得把利潤分享給身旁的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非不斷。

  他的心裡會想:『你們的要求不合理啊,這些錢都是我自己辛苦賺的,憑什麼要分給你們?』

  少了『給』的觀念,少了『奉』的熱情,他的事業就會衝突不斷,導致最後的一敗塗地。

  為什麼本來好好的一個道場,忽然就會失去了人和?為什麼一間公司本來運作得好好的,最後卻忽然倒了?往往都是出在同樣的一個問題。

※ 不懂得『奉』,就學不會『共好』,

※ 做不到『共好』,就沒有『人和』。

  不管什麼樣的團體,小至家庭、道場,大至企業、社會,如果少了『奉』,它就難以長久穩定。

  再好好的思考一次,為什麼濟公師父必須要求他奉獻?

  聽得懂的人,一定會懂得主動奉獻,聽不懂的人,他就會慢慢離開了這一間廟。」

  這段故事並不只是講廟與信仰,也同時在講述企業經營的觀念。

  一間公司如果沒有員工的奉獻,它要如何興盛?老闆要如何推展他的理念與抱負?

  一間公司如果沒有老闆的奉獻心,員工要如何有向心力?員工要如何學會感恩與跟隨?

  一間廟如果沒有人們奉獻,它要如何延續?神佛要如何幫助更多的人?

  廟,是一種信仰,而談到企業文化,更是信仰的展現。

※ 奉獻,是萬物本性

  施與受,是這個世界運作循環的本性,森林裡的大樹得到大自然的資源,所以成長,它也把自己的一切給予了大自然,它提供果實給鳥兒,鳥兒把種籽帶去遠方,所以大樹得到繁衍,鳥兒得到食物,自然萬物都是如此相互的給,所以生生不息。

  天地萬物,本來無我,

  既然萬物沒有『我』的概念,就沒有捨不得,所以萬物的給,都是自然的,

  人自一出生,就困在『我』的概念之中,所以不容易看見『奉』的本性,看不見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相依,因緣相連,所以才會為了『你我他』的問題,相互比較、計較,不但製造自己的痛苦,也在為難折磨自己。

  『我的成就,都是我自己努力來的,員工領薪水做事是應該的,為什麼要打賞?』

  如果沒有下屬的努力工作,光靠主管一人就能夠成就嗎?如果沒有打賞的熱情,下屬們能夠做出超越期待的表現嗎?能夠找到真正貼心的左右手嗎?

  『我的生活條件,都是我自己賺來的,與別人有什麼關係?』

  因為有人們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提供服務,所以就算過年,也有人幫我們的車子加油,也有警察幫我們照顧安全,就算是大半夜裡,也還有 7-11可以買宵夜,如果沒有這些人們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錢再多也只是存摺上的數字而已

  就像故事裡的這個人,要不是他買了那兩匹馬,所以才有貴人,有那些專業人士願意提供建議,因為他懂得先『奉』出去。

  同樣的,要不是他的老婆和弟弟願意接手經營餐廳,他的觀光農場怎麼能夠有了轉型成功的因緣呢?是不是同樣應該要懂得『奉』呢?

  旁人為我們帶來的幫助,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用物質衡量,而要看見他們的價值,才會明白,誰是我們的貴人、什麼是我們的貴緣。

※ 跳脫了『我』的觀念,就會看見『奉』的價值,人與人之間,不只是金錢與貨物的交易,老闆與員工之間,也不只是薪水與勞務的交換。

  員工能夠看見公司的『奉』,看見公司如何賦予自己工作經驗、改善家人的生活,而不只是一份薪水,他就會懂得感恩,更能夠為公司設想,更能夠做到認主,也用熱情付出。

  做為老闆、主管,能夠看見員工奉的價值,明白公司終究是以人為本,老闆就會明白自己『奉』的價值,老闆的一個給、一個正確的決策,可能造福許多員工的家庭,所以做為領導者,更需要積極的學習、成長自我,為公司給出有價值的政策和決定,他所帶來的福德難以計算。

  『奉』字,本義是恭敬地用手捧着。

  恭敬的捧著自己得到的一切,感恩的受,

  恭敬的捧著自己付出的一切,感恩的施。

  施與受,都是感恩,

  見得『奉』的本性,自然無我。

【貼心小鈴噹】天賜福德

  師父說:「所以在濟公道中,最苦難、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

  天賜的福德最難得,不用虧欠上天的福德最難得。

  但是一般人無法明白這樣的事情,當他們因為神佛的幫助,得到了財富,卻不願意給出來,不願意奉獻,那麼日後他還是一樣要敗,因為他的福德是借來的。

  所以你們的財庫為什麼這麼難得,因為師父要你們追求的財庫是天賜的,而不是師父賜給你們的,,

  求財,是一條辛苦的路。」


● 給無所求,本來無所求

  師父說:「回到故事,我們來講另一種結局。

  這個人學會了奉獻心,他甘願拿出了兩百五十萬,過了幾天之後,忽然有人上門來拜訪,他說:『我想要包下你的餐廳,如果你的農場想賣人,我願意出三千萬,但是我只要百分之六十的股份,用來換取農場的主導權。』

  這個人的心情是如何呢?他本來是為了退休無聊打發時間,才買下這塊地,現在要他把農場讓給別人,他當然有些捨不得,這時他又去找濟公師父,

  當他踏入廟門,濟公師父一見到他,會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濟公師父熱情的喊著:『哎呀!你來了啊。』,歡喜的心情都顯露在濟公師父的神情、口氣之中,為什麼濟公師父會這麼的高興呢?難道只是因為拿到了兩百五十萬的奉獻嗎?

  回想乳牛生意失敗的時候,濟公師父去找他,這個人對濟公師父只有怨嘆,因為那時的他還不懂得用心、聽話,他還沒有得到成就,濟公師父也只能等待。

  看看此時,這個人已經一步步做出了事業的成就,願意奉獻自己,才有了今日的成果,濟公師父終於等到這個人的成就。

  如果你是濟公師父,回想這一路的過程用心,要承受他失敗的怨、承受他的口氣和臉色,卻還是不改初衷的用心引導他,看看現在的他,就會明白,想要成就一個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又是多麼的值得歡喜。」

  看到濟公師父的奉了嗎?體會到濟公師父的歡喜心情嗎?

  所以承受別人的口氣、臉色,承擔事情的成敗,也是一種奉,也是一種福德,你我都能做到,就像師父一樣。

  濟公道,就是用熱情改變別人的態度。

  別人的態度若能改變,將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 喝茶的甘苦與止渴

  故事繼續:「這個人把別人收購農場的提議說了一遍,也說到他經營農場的辛苦,平時的開銷費用也是不少啊。

  濟公師父說:『來,喝杯茶吧。

  當你口渴的時候,喝茶的動機是什麼呢?當然是為了止渴,但是啊,如果茶葉是好茶葉,你也會讚賞這一杯好茶的香氣。

  好好的品嚐這一口茶,你的喉頭會感受到茶的苦澀與回甘的芬芳,當這一口茶到了肚子裡,肚子自然感受到溫暖、滿足。

  甘甜的感受是在喉頭,卻不是在肚子,

  明白了喉頭的甘甜感受,你的看法就會不一樣,你的問題,就跟喝茶一樣,一切恢復平靜,享受自然。』

  聽完這番話,他回去之後馬上答應了三千萬收購的交易,他還保有百分之四十的股份,每年一樣能分到利潤。

  在那一段啟動自我、事業失而復得的過程中,他已經嚐過這一路的苦澀與甘甜滋味,也在痛苦中得到了經驗,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不再需要擔心填飽肚子的問題,重新開始享受生活。

  後來,他每一天都去到濟公師父的廟裡服務,他就站在濟公師父的身旁服務,服務的時間久了,他慢慢習慣了接近信者,習慣跟其他人聊天,分享他學到的濟公道,分享他過去的經歷過程種種,一年之後,他從農場分到了五百萬的利潤,他仍然是一樣每天的服務奉獻付出。

  最後,他漸漸有了自己的根基,他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別人聽,每一次分享到最後,他只有一句話:『聽師父的話就對了啦。』

  但是,你們一定要知道,在聽話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你們的金錢、思想、感恩、奉獻、憤怒、嫉妒、怨嘆和擔憂,還要經歷別人對你們的種種看法,一切感受都在其中。」

◎ 濟公師父的成就

  師父說:「這個故事在告訴你們,一個人的成就,神佛的成就,都在一念之差,觀念轉變,一念之轉,觀念合心。

  一個念頭偏差,怨了別人,無法承擔錯誤,這一個人將會踏上歧途,人生越走越是怨心,

  一個念頭轉變,奉給別人,包容他的錯誤,耐心教導,彼此觀念就能相合於心,就是同心。

  就像濟公師父一路引導這個人的過程,成就了一個人,幫助他在錯誤中轉變了自己,這就是濟公師父的成就。

  所以,你們的觀念之心,做為公司的高層主管,只要一念之轉,你們就能夠幫助非常多的人,一念之差,你們也會害死非常多的人,你們的每一個決定,一定要三思再三思。

  高層主管說出去的一句話,它的殺傷力大不大呢?它可以讓人死,也可以讓人活,說出去的這一句話是非常的重要。

  這個故事的重點在哪裡呢?就是洗腦,也就是觀念的洗淨,你們要洗去舊的想法,融入師父的角色之後,你們就會懂得如何跟師父同心、接軌,你們就能夠真正的聽懂師父的話,

  做為公司的高層主管,你們也要知道如何洗腦,先洗淨自己的觀念,用心去奉,給別人時間、給別人觀念、給別人用心,用愛心和耐心去教導員工,幫助他們洗淨觀念,幫助他們的一念轉變,幫助他們融入角色,教導他們的『奉』,引導他們的跟隨,跟隨公司的政策和方向,與公司同心,這就會是我們的成就。

  融入故事中濟公師父的角色,你們就會懂得如何做到這個『奉』字。」

  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裡,讓心能夠作用,是為明心,

  洞見萬物奉的本性,用心感恩施與受,是為見性。

【貼心小鈴噹】故事:大樹的話

  師父說:「有一位董事長,看到一個孩子在跟一棵大樹說話:『大樹啊,等一下要刮風下雨了,你要小心,要堅強自己哦。』

  董事長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小孩子要跟大樹說話呢?董事長就問了:『孩子啊,你跟大樹說話,它聽得懂嗎?』

  孩子說:『只要你靠近它,它就會聽得懂了。』

  董事長說:『怎麼可能呢?大樹又沒有生命。』

  孩子說:『如果沒有生命,它又怎麼會呼吸呢?大樹也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這個常識你懂不懂啊?』

  董事長一時語塞,心想:『這孩子說的也有道理啊,大樹會呼吸,就代表它聽得懂我們的說話啊。』

  於是董事長跟孩子一起,對著大樹說:『大樹、大樹,你聽得懂我說的話嗎?』,大樹當然不會開口。

  董事長問:『孩子,你看,這大樹沒有回答我啊。』

  孩子說:『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有心,講出口的每一句話,我們自己要知道。

  如果對方講的話,我們聽不到,我們用心去感受。

  就像我有感受到,大樹告訴我,它會堅強,你看它的樹枝搖啊搖的,就是在告訴我這件事。』

  董事長聽了,向孩子深深的一鞠躬,說:『謝謝你,孩子。』

  後來,這位董事長的事業又有了一番新的成長,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要做什麼事情,他都知道要『靠近』,就像孩子靠近大樹一樣,靠近了,他的心自然就會親近。

  心願意靠近了,人自然就會靠近。

  要學會用心的人,一定要先做到『靠近』,靠近了,才有嘗試的機會。

  每一件事情都要試著靠近,

  如果面對事物,都擺出高不可攀的態度,都不願意靠近,別人也無法靠近你,你又不願意開口,那麼,你們的機會在哪裡呢?

  沒有靠近,又要如何體會呢?

  就像公司裡的事情,你們如果一句話:『那跟我沒關係』,心裡都是計較,又要如何靠近?」

  不要怪別人不靠近,我們先要用心傾聽自己說出去的話語,聽聽看自己的口氣如何、表情如何、一字一句又是如何表達,想想自己是否懷有熱情,先要知道自己。

  『他就像塊木頭,講也講不聽。』,我們有時會聽別人這麼說。

  用心去感受別人的話語,他為什麼生氣,為什麼不安,為什麼聽不懂,融入他的角色,感受他的感受,自然的,我們對人的每一念都能夠洗淨、轉變。

  從靠近自己的心開始,傾聽心裡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好好的善待自己,自然能夠善待身邊的人,以奉相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進香活動心得分享整理

濟聖宮緣濟公廟,2020年九月十九日門生進香的感想心得整理如下。 (1) 葉鐏銥 活動後分享一下感受:在高速公路看到賓士五八車牌車隊就非常感覺親切,尤其左邊綁的紅條子更加熱情,油門不知不覺一直踩下去,內心一直嗨起來,等到清醒的時候速度已經到了170,測速器也一直響已經超速了已經超速了,耳朵有聽到但是心未執行降低踩油門的速度,不知道過得定點的測速照相機,是否留下深刻印象,萬能師尊是否讓測速照相機能夠忘了我們的車速, 感謝我們的委員會這些委員認真的策劃細心的規劃,主委和羽副主委悟國帶領的靜子和靜紅安排車子的乘客人員和桌次安排非常辛苦謝謝您們,主持大哥安排晚餐菜色還有康樂打擊樂團辛苦了, 熱情來參與共同興趣的門生有你們的參與感受大家的熱情,最後也謝謝最疼愛我們的師尊提供每次戶外參與的活動的贊助經費,讓我更多的休閒娛樂結合家庭的活動, 這次參香活動,濟聖宮緣濟公廟讓我感到與師父在一起出門光榮尊貴! (2) 悟靈機 以前進香,濟公禪師的佛扇,有時候會因某因緣而斷扇,但是............................. 這次進香非比尋常,氣勢磅礴,瑞氣千條,有一尊濟公禪師,剛出廟門,扇子就被弄斷,扇子斷掉,這情形不是沒發生過! 住持我有恃無恐,馬上將扇子換新,會發生總是有原因,早在我預料之中,真是神算。(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全程在歡樂參香順利下,回駕。 進喔!進喔!進喔!門生很嗨的喊著。 神尊一尊一尊由門生手中接龍似的回歸原位。 突然,有一尊神尊扇子斷了,怎麼又是同一尊,扇子早上才換新,下午回廟,新的不是變舊,而是變短,因為又斷掉了。 斷一次也就算了,居然同一尊,佛扇連斷兩次。 更神奇,突然,又有一尊報到,無ㄧ不成二,扇子也斷了。 害我頭直搖,像似要降駕的樣子,無奈,莫非是天意。 但是,想到師尊教我們濟公道,就是不怪東怪西,事情發生了,就要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所以啦,在午夜時分,獨自的我,趕快替兩尊濟公禪師裝上新的佛扇。 功德圓滿。 附記:那尊濟公禪師以前有斷扇紀錄,連同進香當天,總共斷了4次,可能祂不愛木頭製的,所以這次改換金屬製的佛扇。 (3) 靜顛 在進香活動前聯絡這三間廟的主委時,每一家都會告訴我他們知道是「那一間賓士車隊的廟」,儼然「賓士車隊的廟」已經成為我們廟的稱呼了。 這次的車隊數量又比上次多出2倍以上,人數也是倍數成長,在葉董的帶領與靜羽的細心規劃下

濟公解心

師父說: 『人要知道修口的重要性,要去做,千萬不要口出狂言,不要口出惡言。 面對工作上惡劣的環境,種種讓人煩心的事情,要感謝這個工作、感謝這個環境給我們機會修口,要時時記得修自己的口,遇到事情時不要情緒失控,不要出口傷人。 如果還沒有學會修心,就要知道如何"解心",如何讓自己的心能夠解套、能夠放鬆。想要解心,就是要修自己的心性,就要知道什麼是"行為",以及"人為"。 "人為",就代表你讀過的書,肚子裡的學問,整體表現在外的智慧,這智慧就叫做"人為"。 "行為",就是你所做一切的結果,行為會影響未來你要做的一切事情。 人為與行為,就是你們要學會的分別,才有正確的心態。 舉個例子,與很多朋友一起去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情,就要營造那個愉快的氣氛、感受,不要因為一點不如意就說出破壞氣氛的話。好像師兄師姐們一同來到廟裡,既然有機會相聚,就是要同樂,那就保持著這個想法,就是人為。 你們為什麼要來和師父說話?就是為了用心、為了用智慧學習如何看自己,修自己的心性,修自己的人為和行為,行為就是結果,而人為是可以被改變的。 所以師父總是在教導你們的人為,就是為了改變你們的行為,所以先要有快樂的想法,你的行為就會完全不同了。』 人說"事在人為",我們學習模仿,提升了智慧之後,表現出來的智慧也就不同,行為也會不一樣,原本受到執著綁住的心,就有可能解套,就是師父說的 ” 解心 ” 。 師父說: 『說到個人的行為,你們的"心性"和"人為"如果沒有修到位,你們就沒有辦法擁有足夠的熱誠。 心看智慧,智慧看心, 這就是說,心是看著智慧啟動行為,而智慧也照看著心的安定,但是要如何保持這智慧的"人為"可以不斷的照看著你的心呢?就是要有足夠的熱誠。 師父說的三個階段:心、智慧,與熱誠。 你的熱誠如果不斷,你的智慧就能夠時時看到你的心在哪裡,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裡,這就是熱誠的重要所在。 有了熱誠,就能夠克服情緒、習性、和自己的個性,行為也就不同,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之中,轉變你們的心態。』 熱誠推動了智慧與心,師父說,心、智慧、熱誠三者相互輔助,幫助我們修了"人為",然後改善了我們的行為,熱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師父說: 『對人生不可以失望,對於人生,你可以暫時的忘起

濟公道的經濟養生道德

人生每一天辛苦的工作為的是什麼呢?面對工作,又要如何才能保有鬥志,並且 快樂地 面對生活呢? 師父問門生: 『 在 濟公道 之中,有 三大根本:經濟、養生、道德,你認為哪一個比較好呢?』 門生回答:『養生是基本,有了身體健康才能拼經濟啊。』 師父搖了搖頭說: 『如果你沒有賺到錢,你要如何養活自己?如果養活有困難的話,就更別談到養生,如果你沒有賺到錢, 又 要如何談道德呢? 好比說, 師父問你,如果一個產品原本是賣五元,但是這個產品現在缺貨,大家都在搶購,而你剛好 需要賺 錢,所以你把價格拉高到了一百塊,這樣符合道德嗎?』 門生想了想,心裡有些猶豫。 師父於是接著說: 『這就是師父說的,先要有經濟,才會有道德,在經濟的"利益"之中,沒有道德的分別。 只要我們沒有刻意欺騙別人,經濟 也 只是市場機制的運作,在商言商,市場機制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貨源不足時,價格抬高,而庫存過多時,我們也必須降價求售,這都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自己也要明白甘願 ,所以這時就不需要考慮道德 , 因為 市場行情時時都在改變,要懂得變通,要知道如何靈活調整方法,才能夠應對時時改變的局勢。 做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欺騙、胡鬧,那就失去了道德的分別,在社會上,就要知道你是如何與朋友相處,要知道你自己的感受,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之中做到道德的分別,要知道如何符合道德,也要知道哪些行為是違背道德的,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 經濟之中,賣賣雙方本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商品價格的調整與 道德 無關 ,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要適時分別經濟與道德的不同 。 師父說: 『有的時候,你雖然明知 做生意的 願打願挨,卻又覺得自己做錯 了 事情,這個時候,你只是需要學習 與 分別 經濟和道德的不同 ,你心裡就不會困惑,你就能夠快樂了。 就像 是 每 一 天領公司薪水,就是快快樂樂去工作,該做什麼就去做,該承擔就承擔,不需要一直擔心下屬有沒有認真做事,不需要在無謂的擔心之上,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也浪費別人的時間, 人生,就要有鬥志,如果失去了鬥志,如果不能滿足自己,遇到逆境和困難的時候,這個人就要失敗,所以你要滿足自己,要找到自己的鬥志,每一天就是讓自己充滿開心的感受。你的心情雖然有改善,但是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