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的故事
人生的圓滿是什麼呢?
是事業的成就高低嗎?是生意的業績好壞嗎?是貴人運的有或無嗎?是賺錢的多與少嗎?
許多的人到廟裡燒香拜拜、求神問卜,求的多半就是那些問題了,彷彿那些問題,都是需要靠別人幫忙,
人們往往以為:
得不到貴人,是因為自己的運氣不好,所以事業難以有成、不受重用,
總是犯小人,那些小人太過自私執著,導致我的事情困難重重,難以成功。
這樣的人生能夠圓滿嗎?他也只能被動的等待,只能碰碰運氣了,看看何時可以遇到貴人,看看何時可以遠離小人。
懷著這樣的想法去接觸信仰,他的心裡都是求,求轉運、求解厄,一旦求不到,他就會批評、就會離開,指責這個信仰有問題。
其實不是信仰的問題,那是人心的問題。
※ 信仰,重『信』字
信仰,是追求相信自己的過程,偏偏人們不敢相信自己的選擇,害犯自己會犯錯,害怕面對過去,不願意看見自己的缺點,難以承擔,
『難以承擔』是說不出口的痛苦,只好把問題都移轉給別人。
無法託付自己,只好託付、相信別人,最後仍然會埋怨自己,埋怨自己託付了錯的神、錯的人。
其實,我們只需要託付、相信自己,
但是我們需要改變,我們需要學習改變的方法,
什麼方法呢?就是佛法。
※ 佛法,重『悟』字。
佛,是覺悟者,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
佛法,就是覺悟的方法,就是修行福德與智慧,修行圓滿的方法。
悟字,是為吾心,卻不是他心,一切問題的答案,都是往自己的心裡去找。
※ 先看見自己的心是如何作用的,觀照自己的心,觀照它是如何看見一件事、如何聽見一句話,然後起了情緒,然後受到情緒的控制,然後把學過的道理放到了一旁,這樣的心是不穩定的。
看見了心的『不穩』,就知道要修『穩』,所以要時時拿出佛法修心,不斷的提醒自己,時時觀照自己,只要看見心中對立的念頭,就放下,看見心中有比較的念頭,就放下,耐心的臣服自己的心,這便是見心而後修心的過程。
為什麼『對立』總是會傷害折磨自己?
※ 因為,如果是別人對了,就代表我錯了,『我』怎麼能夠接受呢?只好不斷防守自己,做出驕傲的姿態,卻不願意去找出突破僵局的契機,也無法拿出熱情去攻下別人的心防,所以不要對立,不要想著誰對、誰錯,濟公道裡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
※ 所以先要修心,修一個『善待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過往,
接納了,就是承擔的開始,接納了『我』、擁抱了『我』,不再需要在意誰對與誰錯的問題,面對別人的攻擊,總是接納、承擔、思維、布局,想著如何用熱情攻下大局,想著如何讓彼此雙贏。
這個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因為『小我』會不斷與別人比較對錯、不斷想要攻擊別人、不斷想要拿道理去壓制別人、想用對錯去說服別人、想要求得別人的認同尊重,卻都是在為難自己,這些念頭都要被放下。
放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一定要試著去做,試著去感受,感受放下了那些念頭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選擇,
※ 放下了對立的念頭,才能夠看到更好的選擇,才能夠柔軟自己的身段,才能明白人生的苦在何處,才能開始體會什麼是悲心,悲心,就是在自己的苦難感受之中,也看見了別人的苦處,於是我們開始能夠放下執著,這也是智慧生起的開始,這就是吾心的悟起。
苦難,總是與智慧相隨,只要我們能夠守護吾心,護持吾心,就能夠讓小我臣服,生起智慧。
人生,要如何圓滿呢?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隨緣自然。
※ 一開始,看見別人的攻擊,以為是在攻擊我,
※ 學著轉念,看見別人的攻擊,明白不是在攻擊我,要放下被攻擊的念頭,
※ 到最後,攻擊也罷、辱罵也罷,他強任他強,吾心熱情以對,濟法自然。
※ 濟公道,就是自然。
● 心的作用
師父說:「人在世間,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
※ 心有多重要呢?你們如果不知道心在哪裡,你的心就無法發揮作用。
如果不知道心在哪裡,與別人衝突的時候,別人會帶來對立的想法,別人會控制你的情緒,別人決定了你的煩惱,你們將會以為自己所有的障礙,都是別人,更嚴重的是,你們將會忘記了師父的教導。
不要選擇那一條最爛的路,不要情緒用事,不要用對立製造敵人,一加一要等於二啊,你們每製造出一個敵人,他都將會摧毁了你們過去的努力,所以一加一反而變成了零,這會是你們想要的嗎?當然不是。
所以要知道心在哪裡,要修持你的心,用濟公道加持你的心,要選擇更好的一條路,讓心開始發揮作用。
讓心作用:
要用『心』對付自己的情緒,
要用『心』對付自己的佔有名與權的慾望,不求別人的尊重或好口氣,
要用『心』為自已留利,
要用『心』選擇承擔和做事的方法:
要用『心』放下對立的心情,要顧全大局,思維未來的布局。
對於一切事情的結果,對於每一個人的立場和習性,師父總是不支持也不反對,師父就是自然,沒有對也沒有錯。
為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承擔,別人錯了又如何?別人不懂道理又如何?別人學了濟公道卻不去做,甚至有的人要埋怨師父,那又如何呢?
問自己,我要不要解決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總是比較對錯,對就喜歡,不對就不喜歡,然後把濟公道都丟到了一旁,這樣又要如何承擔呢?
『那是他的錯,為什麼要我來處理善後呢?』,就是這麼一個念頭,阻斷了自己的承擔。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是要用『心』去想辦法,要把師父給的觀念緊緊抓著,心不要動搖,每一步都要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不要放任情緒,一定要做得更好,
※ 問自己,要不要走出自己的路,要不要走出自己的人生
※ 問自己,要不要處理問題,
※ 問自己,要不要做得更好、走出一條更好的路。
※ 不要用對錯的心態評斷別人、不要用道理去要求別人、更不要對付別人,濟公道就是自然,就是順水而後行,把名與權都留給別人,把利留給自己,這就是互相體會之心,互相體會之力,就是共好的力量。
在你們成就事業、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之前,先要把自己的腳步踩穩,一定要做得到,濟公道就是做得到,什麼事情都是自己承擔的感受,與別人無關。
當初你們來到廟裡,你們決定跟隨師父成為門生,你們的心態是如何呢?現在又是如何呢?
有的人久久才來一次,有些人來了幾次就不再來了,有的人跟隨了一段時間,卻還是無法感受體會,有的還會抱怨師父,也有的人真正開始融入角色,明白自己啟動做起的感受,明白學習模仿奉獻付出的道理,開始有了參悟,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不知道心在哪裡,心就無法作用、無法感受,
看見自己的心,心就能夠修持,就能明白感受道理。
這就是今天師父要講的故事。」
※ 跟隨信仰,真正為的是明心見性,明的是自己的心,見的是自己的性,與神佛無關。
※ 明心見性,就是以智慧的心,看見了心的煩惱在何處,不再以『煩惱』為心,
※ 明心見性,就是知道如何使用這一顆心,接納了習性、放下了習性,照見了原本真性。
這就是心的開悟。
●心在哪裡
師父說:「當你們去到廟裡,對於濟公師父的想法和心態是什麼呢?你們是不是以為,濟公師父什麼都能辦到呢?是不是以為,只要有濟公師父在,每一件事都能夠心想事成呢?
有一個人來到一間廟,對廟裡的濟公師父說:『師父啊,我這一生已經賺了不少錢,我想要找個明師學習,我想要學習人生的哲學道理,我存了兩千萬,請師父帶領我,讓我跟隨您學道。』
濟公師父答應了,就把他帶在身邊,一同四處走著,來到一個地方,濟公師父說:『來吧,買下這塊地,這塊地日後絕對可以讓你發大財。』,這個人就花了五百萬,買下了這塊地。
又來到一處地方,濟公師父說:『這裡有一群馬,這些馬交給你處理,日後你可以經營一間馬場。』,為了開馬場,連同場地的裝潢,這個人把所有的馬都買了下來,他總共花了五百萬。
這個人全都照著做了,但是在他的心中有認同濟公師父的道理嗎?還沒有,他才剛開始跟隨,手上剛好有一筆閒錢,只是因為濟公師父說投資可以發大財,所以照著做,他也沒有想到錢會越花越多。
什麼生意都還沒有做,就已經花了一千萬,他的心情會是如何呢?」
這個人一開始說了,他是要跟隨濟公師父學習人生哲學的,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人生哲學與買地、買馬有什麼關係呢?』
※ 『因為是濟公師父交代我做的,所以我要去做。』,那麼自己的心在哪裡呢?
師父繼續說:「雖然花了一千萬,畢竟才剛開始投資,這個人還不覺得怎麼樣,等到過了半年之後,生意一樣沒有什麼進展,馬也死了幾隻,再加上聘雇人工需要固定的資金支出,他又花去了三百萬,到了這個時候,他開始緊張了,他趕緊去找濟公師父。
濟公師父說:『既然你的馬養不好,那麼改變一下投資的市場方向,改養牛好了。』,說要養牛,又要投資三百萬,他要不要花這筆錢呢?當然要,頭已經洗一半了,當然不甘願就這麼放棄,他只好繼續投資下去。
他的心態就是隨緣跟隨,他又花了三百萬買牛,沒想到他的牛也養不好,而且每個月還是要付員工薪水,到後來,他的心情如何呢?
眼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只好變賣自己的財產,當初五百萬投資的馬場,只能勉強把馬賣了,回收了二十萬塊,牛也只賣了五萬塊錢。
這個時候,濟公師父又上門了,他的心情是如何呢?
『本來我可以好好退休享點清福,還有那一大筆錢可以享受人生,為什麼遇到濟公師父之後,卻讓我的錢都花光光了呢?』
這位濟公師父到底有沒有靈感呢?
這個人說:『師父啊,我已經跟隨你一年多了,花了這麼多錢,我卻都沒有賺到錢,我該怎麼辦呢?』
濟公師父說:『那是因為你沒有奉獻給師父啊,你都奉獻給別人,還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你當然賺不到錢。』
哎呀,濟公師父怎麼會這麼說話,難道這位濟公師父真的是一般的神棍嗎?
濟公師父又說:『投資事業,本來就是有風險的,那是你自己願意做的,不然這樣吧,只要你把剩下的二百五十萬都捐給我,你一定會成功。』
這樣的話,聽了會不會讓人生氣呢?感覺就像是在騙人一樣。
※ 對於濟公師父說的話,你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在這段時間裡,你們所學習的一切道理,你們自己要去觀察:
※ 這個時機養馬適合嗎?養馬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 這個時機養牛適合嗎?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呢?
到最後,這個人的兩千萬都用完了,為了延續事業,他只好再借了兩千萬,又做了半年之後,他的生意卻一直沒有起色,資金又耗去大半,這時的他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他要怎麼辦呢?難道要去找濟公師父討錢嗎?
這段故事裡的濟公師父,不同於以往故事裡的濟公師父,這裡的濟公師父代表的是一般人的中心信仰,是宮廟裡的濟公師父,
※ 但是,既然自己選擇了相信別人,又何必去怨別人呢?
到最後,這個人的事業能夠發達嗎?那就要看他後來會遇到誰了,如果遇到師父,也許故事的結局就不一樣了。
這個結果是濟公師父的過錯嗎?還是那個人自己的錯誤呢?
這個人其實並沒有錯,他是非常的虔誠,雖然虔誠,他卻沒有融入自己的角色,他也沒有融入師父說的濟公道,所以這個人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之後,他就是怨天、怨地、恨世間、恨神明,一切就是怪別人。
這個人本來可以享清福的,現在卻弄得自己負債累累,他會不會怪別人?
※ 故事裡的濟公師父本來也沒有錯,但是因為他最後要人捐獻二百五十萬,他就必須擔起後面的罪業,他必須承擔別人的怨。
※ 這個人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看呢?他只知道跟隨。
※ 這個人要怪誰呢?不是怪自己,那是自己的善良之心,欺騙了自己的良知啊。」
※ 明明是自己的未來,卻是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如果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聽別人的,連自己的事業、用來退休的養老金,都一五一十的聽別人說的安排,如果自己不做判斷,我們的心就等於沒有了作用,只能任憑習性牽引,智慧也難以成長。
信仰給人的安心,是為了安心打拼,不怕困難,卻不是安心依賴別人。
要讓心開始作用。
● 第一堂課:用心
師父說:「前面故事裡的這個人,如果能夠改變,他的結局就會不一樣了,
這一次,還是同樣的故事背景,看看這個人改變之後,故事會有什麼不同。
◎ 先做觀察
這個人來到廟裡,因為是第一次來,他的心裡是帶著懷疑的,他一樣是帶著退休的兩千萬養老金,他決定先觀察一下這裡的濟公師父。
先做觀察是對的,先要觀察這裡的濟公師父是不是適合我們,是不是能夠讓我們學習,而不只是聽別人說了就相信了,
※ 當這個人懂得改變,就會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
※ 當自己的心改變了,就會用心看待自己的事情。
在濟公師父交代他去買土地的時候,他問:『為什麼要買這塊土地呢?』,因為他學了濟公道,他懂得先要明白動機,問清楚原因。
濟公師父解釋:『第一,這塊土地肥沃,第二,價格合理,第三,這裡的牧草有養份,而且土地遼闊,適合發展。
※ 如果你明白動機,就要去研究,這裡的牧草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還是適合發展觀光農場。』,如果他的心裡能夠記住這兩種想法,日後他看事情的思維就會不一樣了。(請記得這一段話,這是後面的重要轉折)
人如果懂得改變,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雖然他的心裡有懷疑,但是他會去判斷濟公師父所說的話,是不是有道理。
所謂道理,不是用爻杯的方式,去問神明今年的運勢好不好,然後神明給一句話說:『你今年的運勢很好,你去做什麼都會成功。』,這種方式是沒有意義的。
事情能不能夠成功,是你自己要知道,要明白自己現在的能力究竟能不能夠做到。
※ 道理,講的是實際可做的事情。
◎ 建立人脈
濟公師父告訴他:『如果想要發展畜牧業、觀光業,你就需要去找專業的人才一起合作,所謂合作,就是共同的興趣,要能夠用心去經營人脈,但是有的人會為了一塊錢、為了一句話而爭吵,雖然他們不會承認,但是事實上就是不想吃虧,所以人與人之間,需要經營共同的興趣。』
評估之後,這個人決定要開農場,他要從事畜牧業,所以買下了這塊土地。
後來濟公師父也要他去買馬,為什麼要買馬呢?這個人有認真去看、去學習,所以他自己明白了原因。
因為他開的是農場,而不是馬場,所以他只需要買兩匹馬,連同農場需要的相關設備,他只花了一百萬,他明白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不需要每件事都砸大錢,更不需要什麼東西都買最好的,
但是,明明買設備就好了,他為什麼還要買兩匹馬呢?就是因為濟公師父說的,要找專業人才一起合作,要經營人脈,所以買這兩匹馬,就是為了交陪,因為賣馬和賣設備的人,就是他需要的專業人才,就是他需要的人脈,只要能夠打開人脈,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前一個故事裡的主角,花了一千萬,但是這一次的主角只花了六百萬,他懂得省錢。
※ 做生意不要在意面子問題,該要節省的地方,就要省下來,該要砍價格的時候,就要砍價,在商言商,有需要的時候,就算只是一毛錢,也要去砍價,如果你不去談,你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
投資了這一大筆錢之後,生意也沒那麼快有收益,畢竟一個人要改變,也不可能這麼快,暫時也沒有什麼收入。」
◎ 開始改變
故事繼續:「濟公師父告訴他,他得去買牛。
這個人已經知道牧草的特性,於是他去買了五十隻的牛,他只花了一百萬,另外,因為他自己有過養羊的經驗,他又花一百萬,買了八十隻羊,所以他的每一天就是放牛、放羊,這一次說也奇怪,雖然農場的土地、牧草的條件都一樣,但是牛卻養得前一次故事好得多,為什麼呢?
因為啊,雖然牧草茂盛,牛也需要好的飼料啊,需要補充足夠的養份啊,這就是人的用心帶來的改變。
就像師父雖然有靈感的教導,也要你們的心情保持愉快,才能夠接受這份教導、才能夠接收到那份靈感,要是你們心情不好、不願意接受意見,師父講得再多也是白講。
在這次的故事裡,他沒有花那麼多錢,而且因為有人脈,有專業人士的幫忙,因為他知道如何飼養牛羊,所以牛羊照顧得更好了。
過了不久,有人向他買那兩隻馬,有人出價一隻五十萬,為什麼可以賣這麼好的價格呢?
就是因為他知道經營畜牧業的重點在於人脈,三不五時他就會去找那些專業人士泡茶聊天,常常有些互相往來的交易,當商業上的互動越來越多,他的人脈也就打開了,因為跟別人有交陪,別人自然知道這兩匹馬是強壯的,才會願意出高價,讓這個人賺到了錢。
試著體會,在這一次的故事裡,為什麼這個人賣馬可以賺到錢呢?濟公師父扮演的角色,其實都是一樣的,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同的地方,但是這個人自己所做出來的改變,帶來了不同的結果,試著去感受。」
※ 這就是明心見性的第一堂課:用心。
這一次,這個人是從『懷疑』開始的,他的懷疑,不是為了『否定別人』,而是為了『對自己負責』,為了承擔,所以他懂得用心,用心靠近濟公師父,用心學習、改變了心態,用心體會師父教導的道理是否合理實用,一步步的驗證濟公師父的教導的正確性。
現在,他相信濟公師父了嗎?濟公師父說的話,是不是一一應驗了呢?
這塊土地的確如濟公師父說的,土地肥沃,而且牧草適合飼養牛羊。
他的確明白買地的動機,他要建立農場,
他的確需要買馬,用來建立人脈,
他的確需要人脈,來幫助他飼養牛羊,更幫助他打開市場,讓他賺到了第一筆錢。
他的『相信』,是因為他的用心『懷疑』、小心求證,
他的『相信』,是對自己負責,是為自己承擔,
他的『相信』,是因為他用心『聽話』,如果他不願意聽,如果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濟公師父說得再靈感也是無濟於事。
這樣的相信,是經過自己認證的相信,是自己甘願的相信,這份認證心情,將會在日後拯救他的人生。
【貼心小鈴噹】隨緣行
師父說:『人啊,不要因為一時的時機好壞,不要為了一時的不順,就覺得人生的希望離你遠去,只要每一次都能繼續努力,一定還有機會。
眼前的優勢與劣勢,就要看自己如何掌握,雖然目前居於劣勢,只要努力加強自己不足的地方,自然能夠回歸正途。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規律,天有規律,人也有規律,這一條路該要怎麼走,不只是看業績長短、盈虧,有的時候,眼前的困境也只是一個過渡,
也許,那正是一個轉機,是為了給你一個感受改變的契機。』
達摩祖師有句話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定心的工夫,就是從『得與失』去修,得失結果都順從因緣的決定,這顆心不會增加一分害怕與擔憂,也不會減少一分熱情與希望。
人生雖然無常,今天得到的,明天可能會失去,
人生卻是無常,今天失去的,明天還可以再找回來,功過相抵,
這就是空性,所以啊,何必執著得失。
不必為了一時得失、好壞、順逆的結果影響心情,而是要注重心的作用與過程,
天有四季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有運勢順逆,
在能力不足的時候,就是學習模仿,
在運勢不足的時候,就是奉獻付出。
在功成名就的時候,仍是學習模仿,時時放下心中的名權,
在時來運轉的時候,仍是奉獻付出,念念不忘心中的感恩。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 心的怨嘆
在重來的故事裡,我們學到了第一門功課:要用『心』,用心懷疑,用心負責,用心承擔。
第二門功課,接著來了。
師父說:「這時,有朋友建議他養乳牛、做牛奶的生意,他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他又多花了四百萬,多買了一塊土地,用來加蓋了一間加工廠房,開始準備賣牛奶的生意。
※ 要記得,當你們要做這樣的重大決定之前,一定要停頓一下,要仔細的思量與評估,因為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是生死攸關。
這個時候,剛好有人出了兩倍的價格,買下那八十隻羊,還有人出了三倍價格買下那五十隻牛,濟公師父要他買的牛馬羊,全部都賣出去了,也賺了不少錢,這也代表原來的土地空了出來,這個人於是決定順便擴展乳牛的事業,明明還沒有開始賺到牛奶的錢,卻又投入了三百萬擴建廠房。
※ 他沒有注意到,自己的事業已經不再是辛苦飼養牛羊的畜牧業,他已經轉做乳牛的產業了,他忘了一開始的動機,濟公師父並沒有要他做乳牛的事業,現在他卻有了廠房,還有那兩百隻的乳牛。
過了兩三個月之後,乳牛被照顧得很好、奶水充足,也終於要開始生產牛奶,結果,卻找不到收購牛乳的廠商,當初給他建議的朋友,現在也完全幫不上忙。
他只好自己建立一個品牌,把自家的牛乳的產品包裝上市,他花了一百五十萬去買包裝牛乳的設備,這下問題來了,他本來就沒有做食品相關的專業,在第一批產品上市後,沒過幾天就出了問題,產品也被店家退了貨,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延長牛乳的保存期限,那批牛奶很快就腐壞發臭了。
同一時間,乳牛一直需要花錢飼養,卻無法得到現金收入,他的事業陷入了困難。
說到牛和羊的飼養,這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土地的牧草條件也適合,所以他能夠成功,但是乳牛卻是別人給的建議,再加上自己沒有經驗,他以為自己想清楚了,急著砸大錢去衝事業,最後產品卻出現了問題,沒法子賺到錢。
有許多的人都來提供建議,建議他再買更多、更貴的設備,這也代表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認真想想,他連一罐牛奶都還沒有賣出去,就得要砸這麼多錢,甚至要借錢,更糟糕的是,乳牛這時也開始生病,死了三十隻。
問題不斷的出現,雖然大家都說他的牛奶好喝,問題是賣不出去,再好喝也沒有用,
這時,濟公師父出現了,說:『哎呀~我叫你做東你卻做西,我當初有叫你買乳牛嗎?現在你要怎麼辦呢?』
被這麼一說,這個人竟然生氣了,說:『師父!你來做什麼?!我這一路都是聽你的話,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
※ 人就是這樣,對於自作主張養乳牛的部份,他一句話也不提,他說自己有聽話,真的有嗎?
故事走到這裡,這個人有兩種選擇,一個是他不怪罪濟公師父,繼續聽濟公師父的建議,
另一個,就是像現在這樣,怪罪濟公師父,讓一切事情破了局,如果繼續堅持下去,他的乳牛將會全部病死,他如果還要繼續的投資,只會更加的痛苦,陷入人生的進退兩難,
而且,他的心態將會不斷的怨嘆:『我以前這麼聽濟公師父的話,現在卻走到了這一步田地。』
你們看,濟公師父讓他賣馬、賣牛、賣羊賺了大錢,他卻選擇聽別人的話,投資乳牛,然後把所有的失敗怪罪給濟公師父,斷了彼此的緣份,現在只能靠他自己奮鬥了,他也只剩下對自己的怨嘆、痛苦。」
聽話,是聽誰的話呢?
※ 耳朵聽見了,但是心有聽見嗎?如果不能用心,就做不到聽話,不能聽話,就容易忘了一開始跟隨學習的動機,
※ 要不是他選擇了乳牛,不然這時的他,本來可以歡歡喜喜的迎接濟公師父上門,高高興興的分享賺到錢的心情。
※ 現在的他,見到濟公師父上門,卻只剩下怨嘆師父的心情,他又何嘗不是怨嘆自己,
※ 如果你是濟公師父,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原本用心栽培的人,現在卻走偏了道路,下一步要如何打算呢?
【貼心小鈴噹】人生的片段
師父在講故事的時候,同時讓大家輪流去樓上的佛殿靜坐,刻意讓所有的人都少聽了故事的某一個片段。
師父說:「為什麼師父要一邊講故事,一邊又讓你們去靜坐呢?就是要讓你們每個人都漏聽了一個片段,這就是在教導你們,既然知道自己有遺漏了某個片段,自己就要去補。
※ 就像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是會遺失了、缺少了某些片段,就好像學生如果今天請假沒來上課,自己就要趕緊把缺課的進度補上。
你們就要知道自己缺少的片段在哪裡,要更加努力的補上缺少的片段,不只是祈求神明而已。
就像有的人需要開發產品的片段、需要認主的片段、需要說話開口的片段、需要開發人脈、結交貴人的片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
知道功課在哪裡,就知道了如何使用自己的心,這就是心的感受。」
每個人都會有心態不足、觀念不足、能力不足的地方,所以會做錯,也一定會有聽錯的時候,聽錯了師父的話,做錯了方向,那是『不足』帶來的問題,而不是過錯。
有不足,就去彌補,而不用責怪自己,這便是善待了自己。
● 第二堂課:聽話
一個人要如何開悟?
就是要在自己走過的痛苦經驗之中,找到他的開悟點。
沒有犯錯的痛苦經驗,就沒有開悟的機會。
故事繼續:「經過了一段自我怨嘆與痛苦的日子,這個人問自己:『斷了師父的緣份,我現在要怎麼做呢?我要如何擺脫這個痛苦的心情呢?』
回溯過往,他想起自己一開始對濟公師父的懷疑,他想起了自己的求證和體會,他想起了最初自己為什麼選擇了相信濟公師父,
他終於有了覺悟,說:『當初明明選擇了相信濟公師父,現在的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選擇呢?
現在的我抱怨濟公師父又有什麼用呢?抱怨就能夠解決我的痛苦嗎?這一切問題還是要靠我自己啊。
原來,這一切都是我的問題,每一件事情都該是我自己的決定,與別人無關。
往後的一切,我都要自己承擔。』
終於,他選擇了承擔、面對自己的問題,他決定繼續跟隨濟公師父學習模仿,於是重新回到了廟裡,他對濟公師父說:『師父啊,當初的確您沒有叫我買乳牛,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決定,現在我知道了。
師父啊,我現在要怎麼辦呢?當初是我一時踏錯了腳步,請師父給我指引一條明路。』,這個時候,他的乳牛只剩下一百三十隻,產乳量也越來越少。
濟公師父說:『不要再擴展乳牛的業務,也不要再添購設備了,那不是你能夠做的事情,現在你什麼都不要再做了。』
試著融入角色,如果換做是你,你能夠捨得嗎?前面花了那麼多錢擴展廠房、買乳牛,都要放棄嗎?
當然捨不得,捨不得什麼呢?捨不得『我』的情緒感受,捨不得心中的擔心、害怕,捨不得我昨天做的決定竟然是錯的。
※ 接納自己的錯,那其實不是錯,那只是你本來就缺少的片段,補上就好了,這就是善待自己的心態。
濟公師父說:『你不需要借那麼多的錢買設備,趁你手上還有錢,趁一切還來得及,重新回歸本業吧,再去買一百隻的牛,和一百隻的羊,並且重新把土地的牧草種植起來。』
有了過去的痛苦感受,他明白師父說的話是正確的,他想:『是啊,回歸我原本的動機,乳牛的事業就不要做了,我聽懂師父的話了,就這麼做吧。』,
他學會了什麼呢?學會了第二門功課:聽話。」
為什麼濟公師父不趁早提醒他,卻要讓他在乳牛身上白白浪費了那麼多金錢、心力呢?
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說聽話就聽話,他還要先過『我』的習性這一關,他總是會固執自己的想法、意見,他還需要在錯誤的過程中,學會善待自己。
因為,我們需要經歷痛苦經驗,好學會如何把師父的動機,轉變成為自己的動機,
※ 我們不會再說:『那是師父叫我這麼做的。』
※ 我們會說:『那是我自己要做的!』
● 轉型的契機
故事繼續:「他回頭去找過去的人脈,打聽哪裡有比較便宜的牛可以買,靠著朋友的幫忙,他用半價買到了更大隻、更有肉的牛,同時買了一百隻的羊、重新整理土地、種植牧草,至於剩下的乳牛,他也想辦法賣給了別人。
濟公師父說:『現在,開始準備轉型為觀光農場,你先去開設一間餐廳,你需要找一個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把餐廳的生意做起來。』
這個人於是投資了兩百萬開餐廳,並且去找了他的好朋友阿輝商量怎麼共同投資這一間餐廳,阿輝自己有經營連鎖餐廳,有著他自己的想法,結果兩個人為了去哪裡找主廚的問題,起了爭執。
阿輝堅持要找國外有名的大廚,這樣餐廳的名聲才會更好,但是這個人只想找本地的廚師,講到後來,兩個人的合作破局,阿輝不願意投資。
其實啊,找國外的廚師是不划算的,畢竟錢都還沒有開始賺,就要先花一筆大錢找人,當然不划算啊,
※ 學會聽話之後,這個人也學會堅持動機了,不會再被別人的想法左右決定。
這個人只好去找濟公師父,說:『師父啊,我餐廳開了,但是餐廳找不到人手經營,我那朋友為了主廚挑選的問題,不願意入股。』
濟公師父說:『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參與的動機,就要知道如何協調、討論。
不如這樣,你把經營權用五百萬賣給別人,但是你保留一半的股權,可以分得一半的利潤,而且由你提供肉品,然後主廚挑選的問題,就可以完全交給別人去決定,這樣是不是就能達成共識了呢?』
※ 協調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共同興趣的過程,要如何找到彼此共好的合作方案,都在考驗我們協調的能力。
雖然這個人試著去找不同的人合作與提案,過了兩三個月後,事情還是一直沒有進展,但是這段時間牛隻養得很好,本來四萬塊買進的牛,每一隻可以賣到八萬塊,但是為了交情,他每一隻牛只賣六萬塊,他先賣出五十隻牛,同時另外買了一百隻牛,此外,他養的羊也賣了很好的價錢。
※ 回歸本業,自然就能夠賺得到錢了。
因為餐廳的合作方案仍然沒有進展,濟公師父說:『如果找不到共同興趣的人,那就找自己人吧。』
於是這個人決定找老婆和弟弟一起經營餐廳,一起學習怎麼煎牛排,他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煎出來的牛排都是焦香味,醬汁也沒有什麼味道,就這麼手忙腳亂的經營了半年,
在這半年裡,農場的牛隻數量已經成長到四百隻,濟公師父這時提醒他,可以再買土地擴展農場,讓農場的規模越做越大。
經過這半年的經驗,他們終於抓到了煎牛排的訣竅,餐廳的生意越做越好,客人多到必須事前在網路上訂位,才有機會吃到牛排,每天都是一位難求。
濟公師父說:『你的農場已經有了規模,可以轉做觀光農場,跟客人收門票了。』
這人卻擔心的說:『收門票?我這農場只有養牛和羊,真的會有人專程買門票進來參觀嗎?』
濟公師父說:『別擔心,收門票也不是白白收客人的錢,你可以讓客人用門票折抵消費,另外,你要把農場和餐廳做個整理。
當初師父說過,你這塊土地的優點,就是風景遼闊,所以你可以在牧場裡找個風景好的地方,設立一個觀景台,讓客人可以觀賞風景,把這個農場做出一個觀光景點的特色感覺,自然觀光客就會源源不絕的到來。』
這人聽了,高高興興的花了一筆錢去整理建設農場,他還用心的裝潢了餐廳,做出了高級餐廳的氣氛,再加上農場的牛肉肉質好,漸漸做出了餐廳的名聲,遠近聞名,農場的生意也跟著越來越好,他的『聽話』,總算幫助他走出了事業的困境。」
濟公師父在一開始就提醒了:『如果你明白動機,就要去研究,這裡的牧草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還是適合發展觀光農場。』,原來濟公師父在一開始就已經預告了今天的路。
※ 濟公師父在等待,等待他一步一腳印的啟動自己,先打好農業的基礎,然後開設餐廳,讓農場的牛肉能夠自產自銷,一步步打響了農場的名聲之後,就能夠轉型為觀光農場。
※ 這一條路,濟公師父早就為他準備好了,這一切只等著他自己啟動。
啟動了『用心』,他就會去探究濟公師父的每一步動機,更會明白自己的動機,
明白了動機,他就會用心去『聽話』,聽懂師父的話,跟隨自己的動機,而不會受別人影響。
幸好他最初的用心,讓他及時回了頭,也讓自己的人生回到了正軌。
用心、聽話,心就能夠發揮作用:
觀察濟公師父的用心、用心聽濟公師父說的話,
用心找出自己的動機、用心聽自己的動機說話。
【貼心小鈴噹】根基
師父:『有根基的領導者,不會害怕發生任何事情,遇到事情就是處理。
還沒發生的事情,就不用害怕。
濟公道裡的人,總會有貴緣、貴人,就算遇到問題,問題也會自然解決。』
根基是怎麼來的呢?
用學習模仿增進內心的智慧與思維,
用奉獻付出連結外在的貴人與貴緣。
● 第三堂課:奉獻
為什麼人們總說奉獻好?
願意奉獻的心,除了為自己添福德之外,更能夠讓我們每一天的工作、家庭生活更加圓滿。
故事繼續:「農場和餐廳的生意蒸蒸日上,業績一天比一天好。
有一天濟公師父來了,問:『最近生意好嗎?』
這人很高興的說:『托師父的福,生意好得不得了啊。』
濟公師父說:『但是你的奉獻度還做得不夠,如果你只是顧著自己,那是不夠的,你還沒有開始"給"。』
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 打賞的習慣
師父常說,看到街頭藝人表演,如果覺得他們表現得好,一定記得要打賞,就像在公司覺得部屬某件事做得特別好時,也要熱情的給他鼓勵或打賞。
在我們的廟裡也一樣,每當師父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或道理時,師父就會讓大家自由打賞,金額不限,甚至空手也沒有關係,那是為了表示大家對於師父講道的熱情鼓勵,所以師父常說自己是街頭藝人濟公,接受大家的打賞。
師父說:「講到利益的時候,那就要考驗一個人的感恩之心了。
所以師父總是要你們打賞,這就是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有得,就有打賞,當你們認同了打賞的觀念,你們自然會有奉獻心,不會計較利益、金錢,而能夠自然的付出,更自然的表達對別人的感恩。」
※ 有了打賞的習慣,我們會更加注意別人的貢獻,注意別人的努力,察覺別人的用心,更加的感恩。
常常注意別人的用心,常常對人感恩,自然能夠放下一些看不順眼的小事,更能多些包容、養成內在的涵養與度量,對別人的關心將會更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更加的拉近。
藉著打賞的方式,也許是一杯飲料、一些小點心,表達我們對人的感謝,對接受的人來說,那是得到認同、肯定的感受,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在養成我們的奉獻心,去除我們的計較心。
◎ 奉獻心的重要
故事繼續:「還記得在前一個故事裡,那時的濟公師父也同樣要求這個人奉獻二百五十萬,但是當時他的事業還沒有賺到錢,而現在,這個人的觀光農場卻已經成功轉型了。
濟公師父此時要求他捐出二百五十萬,是為了募集建廟的經費,才好幫助更多的人。
在這個時候,第三個課題就來了,聽到這麼大一筆捐款的要求,這個人會是什麼反應呢?
在這一段跟隨濟公師父的過程當中,這個人會養成什麼樣的思考、思想和分別呢?在這段時間師父給他的教導,如果他都能用心、聽話,如果他能夠有所體會,他一定會懂得感恩奉獻,他會願意捐獻。
但是有另一種狀況,是這個人不願意捐獻:
『師父啊,你怎麼可以這麼說,神明不是本來就應該幫助眾生嗎?為什麼要我給呢?原來師父你也是神棍,我以後不再相信你了。』
『我不要捐獻,你也沒有幫上什麼忙,這一切都是我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我為什麼要奉獻?』
他的心裡從此產生了懷疑,他不再用心,也沒有了愛心,他過去學習的一切都破了功,最後這個人也不再來廟裡,還會四處去跟別人說,說這個師父有問題,說一間廟不應該這樣拿別人的錢。
一間廟的興旺或危機,決定於他們如何面對、處理這樣的事情,而一間公司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就像公司有新的政策出現,當公司需要員工貢獻更多心力,像是企業轉型、文化改革的時候,總是容易招來反彈的聲音。
這樣的危機,要如何度過呢?就要讓人們了解濟公師父的動機,如同要讓員工了解公司的動機。
濟公師父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要惹出這樣的事?他明明知道許多的廟是因為這樣的事情而衰敗的,神佛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事情?以故事裡的濟公師父的靈感,他難道不知道開口要人奉獻,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嗎?他教導了這麼多的濟公道,為什麼他還要這麼說呢?
『是廟裡的濟公師父走偏方向了嗎?』
『那可能是乩身自己說的話哦?不是神明說的哦?』
種種不實的謠言就會開始流傳了。
要知道,師父教導了你們功過相抵,如果你們本來沒有這樣的功德,神佛卻把福德賜給了你們,這時你們就必須把功德補回來。
就像這個人的農場本來是要失敗的,最後是因為濟公師父的指點而能夠轉為成功,所以這個人就需要補回自己的功德,就像當初師父如果給了你們幫忙,日後師父就必須讓你們把功德補回來,如此你們打下來的事業基礎才會穩固。
師父給你們的幫忙,不只是外在的事業或財富而已,你們在種種的困難、失敗中得到的經驗與改變,更是增長了內在的智慧,與做為領導者的根基。
所以,為什麼濟公師父一定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叫這個人捐獻二百五十萬呢?
因為濟公師父已經看到了,未來這個人日後的事業將會再次回到原點,
為什麼呢?
※ 因為這個人還沒有學到『奉』,他的心裡有著計較,他如果沒有學會感恩,就看不見妻子、弟弟對餐廳的貢獻付出,也看不見那些專業人士為農場帶來的價值,未來他將會跟妻子、弟弟計較、吵架,爭執餐廳的利潤要如何分配,也會跟農場的專業人士發生衝突,因為專業人士提供了那麼多的建議,他們卻沒有分到好處,他們會要求支付技術顧問的費用。
因為這個人不懂得『奉』,不懂得『給』,他不懂得把利潤分享給身旁的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非不斷。
他的心裡會想:『你們的要求不合理啊,這些錢都是我自己辛苦賺的,憑什麼要分給你們?』
少了『給』的觀念,少了『奉』的熱情,他的事業就會衝突不斷,導致最後的一敗塗地。
為什麼本來好好的一個道場,忽然就會失去了人和?為什麼一間公司本來運作得好好的,最後卻忽然倒了?往往都是出在同樣的一個問題。
※ 不懂得『奉』,就學不會『共好』,
※ 做不到『共好』,就沒有『人和』。
不管什麼樣的團體,小至家庭、道場,大至企業、社會,如果少了『奉』,它就難以長久穩定。
再好好的思考一次,為什麼濟公師父必須要求他奉獻?
聽得懂的人,一定會懂得主動奉獻,聽不懂的人,他就會慢慢離開了這一間廟。」
這段故事並不只是講廟與信仰,也同時在講述企業經營的觀念。
一間公司如果沒有員工的奉獻,它要如何興盛?老闆要如何推展他的理念與抱負?
一間公司如果沒有老闆的奉獻心,員工要如何有向心力?員工要如何學會感恩與跟隨?
一間廟如果沒有人們奉獻,它要如何延續?神佛要如何幫助更多的人?
廟,是一種信仰,而談到企業文化,更是信仰的展現。
※ 奉獻,是萬物本性
施與受,是這個世界運作循環的本性,森林裡的大樹得到大自然的資源,所以成長,它也把自己的一切給予了大自然,它提供果實給鳥兒,鳥兒把種籽帶去遠方,所以大樹得到繁衍,鳥兒得到食物,自然萬物都是如此相互的給,所以生生不息。
天地萬物,本來無我,
既然萬物沒有『我』的概念,就沒有捨不得,所以萬物的給,都是自然的,
人自一出生,就困在『我』的概念之中,所以不容易看見『奉』的本性,看不見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相依,因緣相連,所以才會為了『你我他』的問題,相互比較、計較,不但製造自己的痛苦,也在為難折磨自己。
『我的成就,都是我自己努力來的,員工領薪水做事是應該的,為什麼要打賞?』
如果沒有下屬的努力工作,光靠主管一人就能夠成就嗎?如果沒有打賞的熱情,下屬們能夠做出超越期待的表現嗎?能夠找到真正貼心的左右手嗎?
『我的生活條件,都是我自己賺來的,與別人有什麼關係?』
因為有人們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提供服務,所以就算過年,也有人幫我們的車子加油,也有警察幫我們照顧安全,就算是大半夜裡,也還有 7-11可以買宵夜,如果沒有這些人們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錢再多也只是存摺上的數字而已
就像故事裡的這個人,要不是他買了那兩匹馬,所以才有貴人,有那些專業人士願意提供建議,因為他懂得先『奉』出去。
同樣的,要不是他的老婆和弟弟願意接手經營餐廳,他的觀光農場怎麼能夠有了轉型成功的因緣呢?是不是同樣應該要懂得『奉』呢?
旁人為我們帶來的幫助,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用物質衡量,而要看見他們的價值,才會明白,誰是我們的貴人、什麼是我們的貴緣。
※ 跳脫了『我』的觀念,就會看見『奉』的價值,人與人之間,不只是金錢與貨物的交易,老闆與員工之間,也不只是薪水與勞務的交換。
員工能夠看見公司的『奉』,看見公司如何賦予自己工作經驗、改善家人的生活,而不只是一份薪水,他就會懂得感恩,更能夠為公司設想,更能夠做到認主,也用熱情付出。
做為老闆、主管,能夠看見員工奉的價值,明白公司終究是以人為本,老闆就會明白自己『奉』的價值,老闆的一個給、一個正確的決策,可能造福許多員工的家庭,所以做為領導者,更需要積極的學習、成長自我,為公司給出有價值的政策和決定,他所帶來的福德難以計算。
『奉』字,本義是恭敬地用手捧着。
恭敬的捧著自己得到的一切,感恩的受,
恭敬的捧著自己付出的一切,感恩的施。
施與受,都是感恩,
見得『奉』的本性,自然無我。
【貼心小鈴噹】天賜福德
師父說:「所以在濟公道中,最苦難、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
天賜的福德最難得,不用虧欠上天的福德最難得。
但是一般人無法明白這樣的事情,當他們因為神佛的幫助,得到了財富,卻不願意給出來,不願意奉獻,那麼日後他還是一樣要敗,因為他的福德是借來的。
所以你們的財庫為什麼這麼難得,因為師父要你們追求的財庫是天賜的,而不是師父賜給你們的,,
求財,是一條辛苦的路。」
● 給無所求,本來無所求
師父說:「回到故事,我們來講另一種結局。
這個人學會了奉獻心,他甘願拿出了兩百五十萬,過了幾天之後,忽然有人上門來拜訪,他說:『我想要包下你的餐廳,如果你的農場想賣人,我願意出三千萬,但是我只要百分之六十的股份,用來換取農場的主導權。』
這個人的心情是如何呢?他本來是為了退休無聊打發時間,才買下這塊地,現在要他把農場讓給別人,他當然有些捨不得,這時他又去找濟公師父,
當他踏入廟門,濟公師父一見到他,會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濟公師父熱情的喊著:『哎呀!你來了啊。』,歡喜的心情都顯露在濟公師父的神情、口氣之中,為什麼濟公師父會這麼的高興呢?難道只是因為拿到了兩百五十萬的奉獻嗎?
回想乳牛生意失敗的時候,濟公師父去找他,這個人對濟公師父只有怨嘆,因為那時的他還不懂得用心、聽話,他還沒有得到成就,濟公師父也只能等待。
看看此時,這個人已經一步步做出了事業的成就,願意奉獻自己,才有了今日的成果,濟公師父終於等到這個人的成就。
如果你是濟公師父,回想這一路的過程用心,要承受他失敗的怨、承受他的口氣和臉色,卻還是不改初衷的用心引導他,看看現在的他,就會明白,想要成就一個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又是多麼的值得歡喜。」
看到濟公師父的奉了嗎?體會到濟公師父的歡喜心情嗎?
所以承受別人的口氣、臉色,承擔事情的成敗,也是一種奉,也是一種福德,你我都能做到,就像師父一樣。
濟公道,就是用熱情改變別人的態度。
別人的態度若能改變,將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 喝茶的甘苦與止渴
故事繼續:「這個人把別人收購農場的提議說了一遍,也說到他經營農場的辛苦,平時的開銷費用也是不少啊。
濟公師父說:『來,喝杯茶吧。
當你口渴的時候,喝茶的動機是什麼呢?當然是為了止渴,但是啊,如果茶葉是好茶葉,你也會讚賞這一杯好茶的香氣。
好好的品嚐這一口茶,你的喉頭會感受到茶的苦澀與回甘的芬芳,當這一口茶到了肚子裡,肚子自然感受到溫暖、滿足。
甘甜的感受是在喉頭,卻不是在肚子,
明白了喉頭的甘甜感受,你的看法就會不一樣,你的問題,就跟喝茶一樣,一切恢復平靜,享受自然。』
聽完這番話,他回去之後馬上答應了三千萬收購的交易,他還保有百分之四十的股份,每年一樣能分到利潤。
在那一段啟動自我、事業失而復得的過程中,他已經嚐過這一路的苦澀與甘甜滋味,也在痛苦中得到了經驗,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不再需要擔心填飽肚子的問題,重新開始享受生活。
後來,他每一天都去到濟公師父的廟裡服務,他就站在濟公師父的身旁服務,服務的時間久了,他慢慢習慣了接近信者,習慣跟其他人聊天,分享他學到的濟公道,分享他過去的經歷過程種種,一年之後,他從農場分到了五百萬的利潤,他仍然是一樣每天的服務奉獻付出。
最後,他漸漸有了自己的根基,他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別人聽,每一次分享到最後,他只有一句話:『聽師父的話就對了啦。』
但是,你們一定要知道,在聽話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你們的金錢、思想、感恩、奉獻、憤怒、嫉妒、怨嘆和擔憂,還要經歷別人對你們的種種看法,一切感受都在其中。」
◎ 濟公師父的成就
師父說:「這個故事在告訴你們,一個人的成就,神佛的成就,都在一念之差,觀念轉變,一念之轉,觀念合心。
一個念頭偏差,怨了別人,無法承擔錯誤,這一個人將會踏上歧途,人生越走越是怨心,
一個念頭轉變,奉給別人,包容他的錯誤,耐心教導,彼此觀念就能相合於心,就是同心。
就像濟公師父一路引導這個人的過程,成就了一個人,幫助他在錯誤中轉變了自己,這就是濟公師父的成就。
所以,你們的觀念之心,做為公司的高層主管,只要一念之轉,你們就能夠幫助非常多的人,一念之差,你們也會害死非常多的人,你們的每一個決定,一定要三思再三思。
高層主管說出去的一句話,它的殺傷力大不大呢?它可以讓人死,也可以讓人活,說出去的這一句話是非常的重要。
這個故事的重點在哪裡呢?就是洗腦,也就是觀念的洗淨,你們要洗去舊的想法,融入師父的角色之後,你們就會懂得如何跟師父同心、接軌,你們就能夠真正的聽懂師父的話,
做為公司的高層主管,你們也要知道如何洗腦,先洗淨自己的觀念,用心去奉,給別人時間、給別人觀念、給別人用心,用愛心和耐心去教導員工,幫助他們洗淨觀念,幫助他們的一念轉變,幫助他們融入角色,教導他們的『奉』,引導他們的跟隨,跟隨公司的政策和方向,與公司同心,這就會是我們的成就。
融入故事中濟公師父的角色,你們就會懂得如何做到這個『奉』字。」
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裡,讓心能夠作用,是為明心,
洞見萬物奉的本性,用心感恩施與受,是為見性。
【貼心小鈴噹】故事:大樹的話
師父說:「有一位董事長,看到一個孩子在跟一棵大樹說話:『大樹啊,等一下要刮風下雨了,你要小心,要堅強自己哦。』
董事長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小孩子要跟大樹說話呢?董事長就問了:『孩子啊,你跟大樹說話,它聽得懂嗎?』
孩子說:『只要你靠近它,它就會聽得懂了。』
董事長說:『怎麼可能呢?大樹又沒有生命。』
孩子說:『如果沒有生命,它又怎麼會呼吸呢?大樹也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這個常識你懂不懂啊?』
董事長一時語塞,心想:『這孩子說的也有道理啊,大樹會呼吸,就代表它聽得懂我們的說話啊。』
於是董事長跟孩子一起,對著大樹說:『大樹、大樹,你聽得懂我說的話嗎?』,大樹當然不會開口。
董事長問:『孩子,你看,這大樹沒有回答我啊。』
孩子說:『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有心,講出口的每一句話,我們自己要知道。
如果對方講的話,我們聽不到,我們用心去感受。
就像我有感受到,大樹告訴我,它會堅強,你看它的樹枝搖啊搖的,就是在告訴我這件事。』
董事長聽了,向孩子深深的一鞠躬,說:『謝謝你,孩子。』
後來,這位董事長的事業又有了一番新的成長,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要做什麼事情,他都知道要『靠近』,就像孩子靠近大樹一樣,靠近了,他的心自然就會親近。
心願意靠近了,人自然就會靠近。
要學會用心的人,一定要先做到『靠近』,靠近了,才有嘗試的機會。
每一件事情都要試著靠近,
如果面對事物,都擺出高不可攀的態度,都不願意靠近,別人也無法靠近你,你又不願意開口,那麼,你們的機會在哪裡呢?
沒有靠近,又要如何體會呢?
就像公司裡的事情,你們如果一句話:『那跟我沒關係』,心裡都是計較,又要如何靠近?」
不要怪別人不靠近,我們先要用心傾聽自己說出去的話語,聽聽看自己的口氣如何、表情如何、一字一句又是如何表達,想想自己是否懷有熱情,先要知道自己。
『他就像塊木頭,講也講不聽。』,我們有時會聽別人這麼說。
用心去感受別人的話語,他為什麼生氣,為什麼不安,為什麼聽不懂,融入他的角色,感受他的感受,自然的,我們對人的每一念都能夠洗淨、轉變。
從靠近自己的心開始,傾聽心裡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好好的善待自己,自然能夠善待身邊的人,以奉相待。
留言
張貼留言